昔日“穷乱村” 今朝“小康村”
——壶关县晋庄镇十里村脱贫记

2020-12-15 10:29崔前军
支部建设 2020年31期
关键词:全村贫困户群众

□ 崔前军

一条柏油路串村而过,路两边开遍了美丽的格桑花。一边是漂亮的农家屋,一边是正在修建的乡村旅游“停车驿站”。村庄街道在一条斜坡上,干净整洁。由于随坡而建,路两旁房子的方向各种各样,很少像城里一样“方方正正”。这就是壶关县晋庄镇十里村。

十里村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处,有3800亩森林,1100亩耕地。全村509户1320多人,有42名党员3个党小组。曾经是一个穷村、乱村,用支部书记向爱平的话说,“之所以乱,是因为穷;之所以穷,是因为乱。”

组织有关注,是十里村小康的“底气”

虽然有风景、有资源,但没有思路。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镇党委书记李杰多次到十里村调研,他指出,十里村要小康,要树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理念,整合村里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蹚出一条小康路。

十里村周边,有100多亩城里人非常爱吃的山野蔬菜和桑、杏等水果,每到春季,游客成群结队来采摘。村中群众非常善良,认为摘就摘吧,荒着也是荒着。很少有人想到据此发展乡村旅游,也从没有一户人家想到借此增加收入。

村党支部书记向爱平是个有头脑的人。他延伸党组织触角,建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机制,坚持村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将荒山荒坡利用起来,发展旅游采摘产业。利用上级下拨的产业发展资金,建设了14个香菇大棚,每个大棚收入2万多元。这样集体经济每年收入29多万元。成立了“秀丰种养专业合作社”,5户股东带动30多户贫困户,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种植,增加蔬菜种植,种植旱地西红柿40余亩、豆角80余亩,种植100余亩连翘、300余亩油用牡丹。

治穷有路径,是十里村脱贫的“支点”

十里村村里多是老年人、留守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经常唱“空村计”。在脱贫攻坚中,村党支部坚持以土地流转、项目带动、旅游产业、种养一体、转型发展“五条路径”开展攻坚。

实施县委“515”工作法,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联单位责任人“一包五户”,每周驻村5天,定人定责定时,包人包项包户,宣传思想,提供技术服务,帮扶解困。帮扶责任人量身定制脱贫计划,精准帮扶施策。贫困户从只种玉米到多元种植,种油用牡丹、连翘、小米,到建大棚,养殖香菇,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多元。

为了多元发展,向爱平向当地有名的旅游龙头企业——“太旅股份有限公司”投资94.3万元,第一年10%分红,以后每年按6%分红,实现了村民增收、转型发展。走出了发展困境,形成了“股东+农户、种植+务工、连翘+光伏、基本+分红”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股民”。目前,全村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2人,除9户15人外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低至1.18%,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突破进展,跑出了“十里速度”。

致富有思路,是十里村群众稳定增收的“渠道”

壶关县是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万里森林防火墙”的发源地,十里村是最佳观察点。这里号称“三乡之地”,南边是店上镇,东边是石坡乡,西北是晋庄镇,数千亩人工林尽收眼底。来的游客多了,成为众人眼中的“天下第一岭”。十里村在“天下第一岭”山脚下,每天路过、专门来旅游的游客较多。十里村党支部确定了“修旅游路、建观景点、修停车场、种绿色菜、开农家乐”的“开发旅游资源,吃旅游饭”发展思路。先后整合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和优势产业资源,开工修建了“旅游驿站”,宣传推介明代重修的古庙。依托12孔石头窑洞,打造了“十里村党群服务中心”,展示出了1958年以来的村史,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教育、产业培育、文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部分群众有了开设“农家乐”的打算,有的搞起了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有的联合到附近的5A级景区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考察。

如今,十里村正在走上一条依托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路,改变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实现“面向游客背朝山”,“路边西红柿,村中农家乐,晚上算收入”的转型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十里村投资15万元,建设了100KW光伏发电。种植了40亩旱地西红柿、80亩豆角,退耕还林100余亩全部种上蚕桑树,计划修复村中古庙,努力使“田园变成公园,农区变成景区,青山变成金山”。

“下一步,十里村将以农文旅为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构建民俗、民风、民情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十里村党支部书记向爱平说。

治事有规约,是十里村和谐的“基石”

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制定了体现村情、群众关心、语言通俗、约束力强、易于执行的村规民约,完善了“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制度,从家风孝道、环境卫生、社会公德、遵规守纪等方面规范村民行为,全村群众“住得安心、在家开心、出门放心”,形成了小事大家管,大事共同办的“自治、法治、德治”工作格局。

为正村风、树导向,十里村党支部在公共场所树立广告牌,把“核心价值观”呈现在群众面前,让不经常看手机的群众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年关佳节、戏曲庙会、重大活动中,悬挂条幅,倡导爱党爱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文明守约。每年9月举办一次“孝老敬亲”活动,把外出务工的、嫁出去的女儿叫回来,给各自的父母亲献上鲜花,奉上养老礼金。推广身边典型,评选群众公认的“好儿媳”“好婆婆”“好婆媳”“好邻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宣传,乡风、民风发生了质的变化。

治乱有党员,是十里村稳定治理的“依靠”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镇党委书记李杰说,要发挥政治统领作用,把基层党建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

在落后偏远农村,少数村民有“抽面面”(一种低等级的毒品)的恶习。在“三零”(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局面创建中,十里村党支部做到“群众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在哪里”,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把留守在家的党员、干部发动起来,党员带头承诺“不吸毒,不贩毒,不涉毒”,采取“一包五户”的办法,上门宣传吸毒危害,排查在家人员吸毒情况,并通过家人,要求外出务工的亲人不涉毒,坚持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引导全村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行为习惯,成为全镇有名的“无毒村”。

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县委针对一些农村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在全县部署开展创建六好红旗村、六好示范户,改水、改电、改路、改房、改厨、改院、改圈、改厕“双创八改”活动。十里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除陋习、树新风”,从引导农民改变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遵守村规民约做起,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掀起了垃圾、厕所、林带、边角治理、人居环境、线路规范“六大革命”。在全村设立了20个垃圾倒放点,统一收集、处理、运输、填埋,促使全村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习惯,干净、卫生成为常态。

猜你喜欢
全村贫困户群众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全村唯一收件人
多让群众咧嘴笑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Beams Up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