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郭宁虎
金秋,枝繁叶茂的大树唱出了琳琅满目的歌,汗水滴进土壤长出了浪涌般的金子。平遥,一座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迎来了她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年时光如穿梭,岁月如流水,其中埋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只有逝去的岁月和年轮知道。岁月记录着摄影人的光辉,厚积着摄影艺术的沃土。问古城,你可知道这20年有多少策展人和志愿者为了您、为了大展走向世界,播撒下多少绿色的种子、流淌下多少辛勤的汗水?人们守望着古城,企盼一场透彻的新雨,浇开古城艳丽的花朵;渴望听到悦耳的声音,传递大展的讯息。经历了年初一场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袭扰,古城终于恢复了平静和常态。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时间老人敲响钟声,古城大声呐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幕!”
瞧,我们来了,来了一帮采访团。就是要寻找埋藏在古城的故事,把沉睡在古城中的金子挖出来,让金子发光、闪亮。撬开古城的宝库,故事像泉水一般涌出。许多人眼角充满了泪水。这是幸福的发现、梦想的莅临。是金子总会发光,古城充满了太多的故事。
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在汹涌澎湃的技术变革中,在平遥古城到处可见摄影艺术镜头的聚集。其熠熠灼热闪亮的星光里,可见一群恪守初心、不弃理想的摄影人,追随与时代共舞的脚步,记录着岁月魅力的年轮,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以镜头聚焦时代的变迁,以鲜活朴实的画面切割历史,以极具镜头感的细节诉说时代的声音,以通俗易懂的道理解读生活真谛,以跌宕起伏的命运题材引发受众的共鸣。
当年轰动全国的“大眼睛”怎么样了?《开国大典》是谁拍摄的?《风雨日昇昌》讲述了什么故事?“青策”风釆在今年的摄影艺术节上抒写了怎样的青春篇章?天上阿里、西藏秘境有什么趣闻?“地球箴言”以山水为血脉,以情感关爱自然,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引发了什么样的共鸣?“金镜头”下又有哪些作品吸引了世界的眼睛?……这些都需要逐一解析,回答读者的疑问。平遥就是一个聚宝盆,汇集了许多珍品。
中共山西省委前进期刊总社社长冯向宇(左六)率记者在平遥采访
看平遥大展作品,会引发你的遐思。你会情不自禁停下脚步驻足观看、欣赏;你会与作品对话,问一些很现实和超现实的问题。比如有一组作品叫“白崖 蓝海 黄鹀”。多佛的白色悬崖和东肯特海岸,与黄鹀鸟和黄鹀行动组合在一起,就很能引起对国际形势的关注和遐思。多佛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是“二战”时期的重要海战点,也是历经抵抗与防御的历史遗址。多佛海滩文化历史悠久、深厚。英国选择重新塑造自己与欧洲大陆的关系,由居民投票决定选择退出已经加入47年的欧盟,这本身就很牵动人心、很有故事。多佛白崖是一片长达5公里的白色悬崖,最高处可达110米;“黄鹀行动”是英国公布的无协议脱欧紧急应对文件;蓝海喻指未知的市场空间。把这些组合成一个主题,很能引发受众关切,产生联想。摄影是反映政治的一个部分,要读懂作品需先懂得许多知识乃至时事信息,才能理解作品主题的涵义和摄影师的匠心。
再比如“青策”一组作品,打破了作品陈列思维的惯例,打破了我国居中对齐的传统,更富于思考。从2016年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PlP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开始设立,为具有摄影策展事业心的青年人搭建学习、交流和实践平台。青年人把策展人的梦想镌刻在“平遥”的时光里,留下诸多回味。有青年策展人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作为美国帕森斯艺术学院纯艺专业的课程主管兼策展人西蒙·道格拉斯的策展助理,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很新颖的策展理念和编辑思路,令我受益匪浅。平遥是一个大熔炉,是一所大学校,可以‘炼狱’”。
再比如《共鸣》,一共包含12幅作品。通过视觉方法捕捉声音,描绘出音乐的12个基本音符。他们不断发展跨越感观障碍的概念,进一步将照片转化为超凡脱俗的音景,通过跨领域的技法,以声谱图形式再现了12个基本音符的图像。这种跨领域的融合激发起受众重新思考声音与摄影之间的实验可能性,同时也反思不可见事物的转变。这种跨越摄影和音乐的和声探索,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统一了以时间为媒介的听觉和以空间为媒介的摄影视觉。
西藏是我国的人间天堂,许多人对这片广袤的土地情有独钟。这片雪域高原分布着壮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神圣的宗教文化,留存着悠久的历史遗迹,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保留着淳朴的民风民俗。阿里是由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夹着两片大川形成的高原地带,人称“天上阿里”。发源于神山冈仁波次的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和孔雀河,成为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和普拉马普特河的源头和重要支流源头。因此,阿里被称为“千山之祖”“万水之源”。阿里还孕育出“象雄文化”“苯教文化”和“古格王朝”博大精深的古藏文化体系。阿里奇特的地貌、多样的高原生态和神秘的历史人文,平遥古城都能逐一告诉你,用影像的方式让你亲身感受。平遥是摄影的殿堂、艺术的展地,为什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自创办以来久盛不衰,一直受世界专业摄影者和业余摄影爱好者乃至囯内外受众欢迎,我想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今年的大奖作品《岁月遗存》,是摄影师金汀一直在持续努力的私人项目。摄影人试图通过独特的景观,借以呈现时代转折点上某些可以作为记忆同时又通向未来的关联。摄影人借助独特的色域,模糊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距离,不管是渺小如生活中的弃物,还是巨大如工业时代的遗存,在镜头和色彩的渲染下,都如同纪念碑的宏大,却又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舞台。摄影人其实是在直面世界上一些不可逆转的衰退,让两种本质上互相缠绕着的故事发人深省。一段岁月过去了,支离破碎的遗存,遗存在风景和岁月的时光里,即将消逝和已经消逝。摄影人把它们选择、整理、汇集、提炼成一个主题呈现给受众,它将告诉我们什么呢?本届大奖评审委员会在作品获奖理由中写道:“在他的作品中遍布着岁月消磨痕迹的建构与空间,摄影在这里由瞬间记录转换成为对某种遗迹化人造景观的持续凝视。世界脱离了时空中任何可明确识别的文化地理坐标,虚拟出从当代后工业社会滑向后人类图像空旷沉寂的未来即视感。现实切片般的布景化叙事,试图解码人类精神世界所投射出的心相预言。他的作品犹如直面全球化语境的天问,提醒我们关注人类愈加不可知的共同命运轨迹。”岁月久远,岁月易逝,岁月永存。岁月是一个鲜活的影像、永久的主题。
面对《岁月遗存》我想起一件事。我国大西北G7公路,被称为最美高速公路,也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横跨几百公里的沙漠无人区。胡歌是一位志愿者,他每年都要到这里来捡垃圾。班都爷爷从小生活在这里,他坚守在这里挖了几十年井,沙漠出现了奇迹。三年前班都爷爷的老伴去世了,但枯死多年的胡杨却冒出了新芽。有时候,生命会以别的方式绽放。胡歌是一个“清道夫”,他捡垃圾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要面对高原反应和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但是他始终坚持,心中一旦有了一个信念,就会充满力量。我不知道《岁月遗存》怎么就和胡歌,和无人区,和胡杨树,和最美风景挂到了一起,但我知道这其中有故事,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本届大展,共有7个项目37个摄影师和策展人获奖。其实获不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以当今手机的便捷、镜头的容易,凝固图景已成易事。让图景闪亮,富有创意、思考和启迪,才是高质高效所追求的。
一座古城,就是一个展场。游平遥就是读历史,看平遥就是享受饕餮盛宴。这20年,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也是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镜头的开启。虽然仅仅是万里长征中迈出的第一步,但已经凸显出了平遥古城的魅力。这其中有对东方神韵的扫描,也有对中外文化交融的碰撞,还有对国际命运的预测、经济走向的预判等等。信心,产生于未来;力量,作用于现在。没有信心的未来支撑,力量将无法聚合;没有力量的现实积累,信心将流于空谈。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摄影作品也可以参与和助力历史创造。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形成了托举的力量。特别是今年,全球经济失速,部分国家社会停摆,然而中国却不一样,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经受住了疫情和世界经济呈下降趋势的考验,唤回了持续发展的活力和生机。中国着力寻找新机遇、新动能、新格局、新活力,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千年梦想、百年奋斗目标将一朝实现。这些都被摄影真实记录。在真实的摄影镜头面前,许多人都很震撼。我们惊呼:“古城太厉害了!祖国太伟大了!”古城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古城用摄影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中国是一条巨龙,引世界无数英雄竞折腰。
不要小瞧这仅仅是几幅照片,这其中包涵很深厚的底蕴。品位高,人气旺;有厚重,有故事。每一次大展,都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每一次大展,都是一次令世界瞩目的展现,都能够收到意想不到、世人赞叹的效果。今年虽然突遭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但仍然不能阻挡古城每年一次的庆典和文化艺术光芒的再现。摄影人用镜头唤醒比以往更多的故事,这便是用镜头赞美抗疫英雄,营造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是他(她)们逆袭出征,挺身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祖国才能顶住暴风骤雨,人民才能安康出行。只有营造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新时代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才能被世人向往、尊敬。艺术为了人民,艺术歌颂英雄。
2020年春节,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武汉按下了暂停键,武汉告急,湖北告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阻击战保卫战。白衣战士逆袭出征,支援武汉、湖北。新闻摄影人和摄影爱好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用镜头记录了医护人员与病魔的殊死搏斗。这次展出的《众志成城战疫情》50幅精选的优秀作品,就是其中一部分,但足以构成一部抗疫全景图。在全景图下许多受众落泪了。作品以感人的画面讲述了中华民族在重大灾难面前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很强的国家意志。作品以影像艺术为武器,弘扬正能量,鼓舞全国人民的士气。作品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被人民大众认可。艺术的终极,就是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就是增加正能量,给人以高档次、上品位、耐消化、有启迪的精神食粮。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讲,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至今还保存着原始风貌,这其中一定有她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平遥古城经历了风风雨雨,堪称中国县域古城的典型。
平遥是一枚活化石,是一位世纪老人。我们来到平遥,就是要寻找她屹立永存的深厚原因,挖掘她的内涵,弘扬她的精神,找到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文化追求的新坐标,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拿出硬招实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看得再仔细一些,写得再详细一点。把那些零零碎碎的故事都收集起来,不可遗忘了一点一滴。让共鸣产生连锁反应,让摄影图片转变成动力;让艺术跨越感官,让古城激发人们的心灵。
请给我一叠纸、一支羊毫,我要写隽永的江山、颂久远的古城、赞“我们的生活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