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臻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他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持续奋战了近九年,始终坚守在精准扶贫最前沿,扎根于精准脱贫最基层,牢记领袖嘱托,不忘初心使命,保持一刻不松、久久为功的劲头,坚持奋发有为、苦干实干的作风,铆足干劲、全力攻坚,抛家舍业、无怨无悔,扑下身子、精准发力,出色地完成了肩负的各项扶贫工作任务,实现了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决战完胜的奋斗目标。
九年前,繁峙县光裕堡乡大李牛村,土地贫瘠,资源贫乏,技术短缺,农作物品种单一落后,甚至村民饮水都成了问题,破败不堪的房屋,高低不平的村道,断壁残垣。2012年,年富力强的忻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郭舜良毅然请缨,以驻村第一书记、市委驻县扶贫工作队大队长的身份走进了大李牛村。初来乍到,一幕幕城乡视觉冲突明显的景象让他内心难以平静,接踵而来的便是住房、医疗、教育、增收等等问题萦绕脑海,究竟怎么办?既来之,则安之,此时此刻的郭舜良已下决心——脱贫攻坚必须扑在第一线,精准脱贫必须扎根于最基层,实现脱贫必须如期进行。
了解大李牛村的基本情况之后,郭舜良面对整村脱贫,有太多需要他解决的问题,并没有丝毫退缩,反而坚定了信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摸底走访贫困户尤为重要,也是郭舜良迈出扶贫工作的第一步。从对陌生的家庭人员、收入状况、产业结构等的逐步梳理做起,采取制定方案、精准帮扶等举措,风雨无阻的走访,推心置腹的交流、彻夜难眠的思考……郭舜良的生活模式几乎全部转换成工作模式,他的工作日志中,写满了大李牛村的家长里短。
李二兰家是郭舜良帮扶的其中一户。郭舜良走访到她家时,一种道不出的酸楚梗在喉头:其丈夫疾病缠身,瘫痪在床多年,低矮窄小的房子脏、乱、差,生活拮据。郭舜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面对如此困难,他决定尽最大努力地帮助。自此他的身影在李二兰家多了起来,从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起到帮助其丈夫翻身等等,无不关怀备至。一个炎热的夏季,郭舜良看到李二兰丈夫身上多处溃烂,伤口边爬满了蛆虫,于是立即与村支部书记武东堂商量对策,最后决定联系村里的几个强壮劳力,帮助李二兰把房子重新修整一新,并帮她申请了低保,逢年过节,还会带着慰问品到她家里看望。在郭舜良的帮助下,李二兰和丈夫过上了难得的好日子,每次见到郭舜良她都会激动得流泪。不论走到哪里,逢人都说,郭舜良书记是他们家的大恩人。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村里有一个名叫宫占国的男子,妻子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他常年与儿子生活在一所破烂的房子里,儿子因为老实憨厚不善言辞,30多岁还未成家,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贫困,导致他们父子与村里的群众产生了距离。郭舜良在彻底了解了这些窘况后,立即与村委协调商议,最终帮助他们父子搬进了村里为贫困户准备的新居,还“因材施教”将其儿子安排在村里的养殖场上班,并再三叮嘱孩子能早日成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郭舜良做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谁家的孩子上学有困难,他就帮助联系学校上学;谁家的老人病了,他就开车将其直接拉到医院去看病;谁家的青壮劳力无事可干,他就联系单位安置就业。村民们感受到了郭舜良对他们如家人般的照顾,就连村里的难缠户,经过他促膝交流后也变得思想开通了,甚至成了“知音”。用他自己的话讲:不管困难户的困难有多大,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温暖和帮助,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输血、造血,关键时候同等重要。为了解决村民背井离乡四处打工的问题,郭舜良也是绞尽脑汁。他听说大李牛村有个名叫陈甲云的人,在杏园村里办了一个养鸡场,此人本来想在自己村里办场,但因为村里缺水缺电,条件不成熟,只好把养鸡场办到了别的村子里。郭舜良了解情况后,立即找到陈甲云商议,让他把养鸡场办回大李牛村。这样不仅陈甲云有收入,还可以解决村子里许多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当时基础条件太差,得靠白手起家,光有陈甲云的养殖技术是不行的。于是郭舜良凭借自己在市直单位工作的优势,找领导,跑资金,找专家,修路,打井,顺势引进光伏发电,还亲力亲为,与陈甲云共同焊接鸡笼子;对于鸡场的启动资金问题,他主动帮助陈甲云申请贷款,收集科学养殖技术资料等等。就此,一个10万只鸡的养殖场顺利诞生了。
天有不测风云,禽流感来了,养鸡场受到了重创,陈甲云也是毫不例外地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终日担忧,郁郁寡欢。郭舜良给陈甲云做了深刻的思想工作,鼓励他要顶得住冲击,经得住考验,并帮陈甲云出谋划策。陈甲云最终不负众望,咬住牙关挺过了难关。九年来,养鸡场由最初的10万只鸡发展到了现在的100万只,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经济效益很好。这一养鸡场的成功创立,使郭舜良备受鼓舞,他继续解放思想,持续推进。在他的正确引导和指导下,村里先后又建起了养兔场和养牛场,基本解决了所有村民的就业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李牛村村南的南山坡,原来是光秃秃的一座山,植树造林既可美化环境又可增加经济效益,为什么不搞绿化呢?想到这里,郭舜良心中又升起了一个热切的愿望——种树。说干就干,他带领村民们,亲自带着水和干粮,开始了几年如一日的种树,他和村民们约定,每年种树1000亩。树苗栽下去以后,还要精心养护,要及时浇水拔草,还要防止牲畜啃咬。他们商议责成专人负责。功夫不负有心人,九年多时间,现在已种植8000多亩,树高有的已经一米多,有的将近两米,翠绿一片长势喜人,郭舜良心中满是喜悦。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此,他的脚步遍布乡村田间的各个角落,虚心倾听农民的声音。根据不同村庄情况,因地制宜,种植了不同的农作物。优质晋谷米、玉米、高粱丰收了,胡萝卜、大葱长势喜人;养殖业也搞得生机勃勃、如火如荼,鸡、猪、牛、羊、兔,膘肥体壮满圈满屯儿;打出了机井,修好了村路,整理了农田,改造了危房,维修了校舍,安装了卫星接收器……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郭舜良将九年的时间献给了大李牛村,献给了脱贫攻坚的使命,献给了作为第一书记的职责。可他自从下到基层开始扶贫工作以后,就吃住在村里,很少回家,家里有夫妻双方年迈的老人和一个还在上学的孩子,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他当人民教师的妻子身上。双方的老人病了,也都是她一人照顾,有时两边的老人同时生病住院,妻子忙得团团转,心里的煎熬更是无法形容,即便如此都没有向郭舜良抱怨过一句,一直咬牙坚持。长时间的劳累,妻子也终于积劳成疾,需要住院做手术治疗。善良的妻子虽然心有委屈,但始终明白丈夫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在手术后的四五天,身体好转的情况才通知了丈夫,这让郭舜良对妻子一直心存愧疚。
郭舜良认为对村民的物质帮助还不算是真正的扶贫,思想上的“补血”才是彻底的改变。他组织了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辅导宣讲,围绕“双日双评”活动,开了多次座谈会。通过政策宣传、党课讲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增强了大家对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认同。他监督村两委实行“四议两公开”议事制度,村里的事由村民大会做主,保证了公开公平公正,激发了群众参事议事的积极性。九年来,他组织技术培训60余场,培训贫困群众800多人次,帮助就业500多人,聘请山西农科院专家技术指导,建成了种植规模达6000亩的海丰家庭农场。推广中科院农业新技术,建成了富硒功能种植示范基地。他还组织开展了扶危救困、村企结对帮扶、捐资助学、访贫问寒等活动70多次,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与村民肩并肩、手挽手,共同前进。通过多年来不懈努力,壮大了养鸡、猪、牛、羊、兔生态园区,发展了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新修了通村的公路,进行了危房改造,种植了云杉、油松等经济林,修建了广场,完成了截潜引水工程,整修了村容村貌。全县计划大李牛村2018年实现脱贫,但实际大李牛村在2017年便率先整村脱贫。现如今,郭舜良所帮扶的大李牛村,经济发展,人心思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和谐稳定的新局面。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连年增加,从2012年的不足1800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3200多元,增幅达到40%以上。村民脱贫,整村退出“贫困”,已经实现。一个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大李牛新农村也即将实现!他为大李牛村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大李牛村的人民感受到了郭舜良书记对他们的深情厚谊。
郭舜良(右)在晋谷新品种种植基地察看作物生长情况
如今的大李牛村,由过去的“土房、土路、土迷混眼”变成了现在的新房、新路、新气象。忻州市委领导参观了脱贫致富后的大李牛村,觉得很震撼:“大李牛由过去的贫困小山村变成了现代化的小集镇!”说起村里的新变化,郭舜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他十分珍惜爱护脱贫成果,全然忘记了自己还是个糖尿病患者,身体各项指标都还很差。脱贫以后,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他又帮助村民们建起了农家乐,还利用村里原有的古建筑打造名村古建,振兴乡村。大李牛村已入选全省十大旅游名村。村支书武东堂这样说:“是郭书记带领我们村摆脱贫困。时常想起郭书记走在乡间地头的身影,他为大李牛村的脱贫致富费尽了心血,我们真心感谢郭书记,永远记着郭书记!”
九年的扶贫工作,使郭舜良与农村固化了一种深厚的感情。他说他是农民的儿子,与农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愿意与农民兄弟风雨同舟命运相连。他的心中还有一个崇高的愿景:希望扶贫工作能够更加广泛深远地影响到这个乡村。虽然大李牛村已经实现脱贫,但这只是迈向小康的第一步,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他也时刻准备着面对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