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在元素无机化学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化学知识与智慧,能够将元素无机化学的讲解与课程的思想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提升化学教学的文化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还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实现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化学智慧 元素无极化学 民族自豪感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9.040
一、典籍中的化学知识
在我国古代关于制陶和冶炼工艺以及后来的本草学、农学和炼丹术中,都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古代化学思想。虽然古籍中对于化学内容的记载并不完善,但是,这些较为分散的化学智慧也能够充分体现我国古人对于物质变化规律的有效探究,这对于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例如,《天工开物》记载“凡研硝不以铁碳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相激火生”指的就是爆炸的印象。在讲解关于蒸馏水形成的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本草纲目》“烧酒”中的内容,“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瓶,蒸令汽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而东晋葛洪也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描述得淋漓尽致,《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些古代文献体现出的化学原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相应化学知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
二、成语故事习俗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经典成语故事都是通过言简意赅的方式来进行描述的,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引人深思,特别是很多的成语故事中也包含了非常深远的化学原理与知识,比如灵丹妙药、炉火纯青、青出于蓝、点石如金等。
灵丹妙药的原意是指非常灵验能起死回生的奇药,比喻幻想中的某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出自《玩江亭》二折:“灵丹妙药都不用,吃得是生姜辣蒜大憨葱。”所谓的“丹”指的是硫化汞和四氧化三铅,炼丹就是把硫化汞等炼制出长生不老药。同时,我国的炼丹家们也掌握了一些化学变化的规律,知道“丹砂烧之为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粉”的反应,也就是说认识了硫化汞分解及硫铜汞化合的反应规律等,对于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酸与碱中和等反应的规律均有一定的了解。
青出于蓝,“青”指的是靛青,也叫靛蓝,是还原染料的一种;“蓝”即蓝草,也叫廖蓝,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青出于蓝”出自《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而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关于靛蓝的制作工艺,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对植物染料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从靛叶中提取出的靛蓝外,还在茜草中提取了茜素、从胭脂虫中提取了胭脂红、姜汁中提取了姜黄素、从苏木中提取了苏木素等。
三、陶瓷文化中的化学元素
陶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我国文明史的有效体现。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包含了诸多的陶瓷器物,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隋唐五代时期主要是白瓷和青瓷的产出较高;宋代时期瓷器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元代时期,青花和花釉里红兴起;明代瓷型的样式已经较为齐全;清代的陶瓷已经到达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后来的瓷器主要分为仿古瓷、日常生活用瓷两大类。
陶和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在烧制温度、原料与釉料出现的年代、透明度和质地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陶瓷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而形成,后在700℃100℃烧制下形成的器具,为多孔不透明的非玻璃质,上釉或不上釉。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石器的时候就已经有较为简单陶瓷的出现,在陶瓷工艺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背景下,彩陶也逐渐产生。彩陶就是彩色陶器,是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为燃料,在淘胚表面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色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白等颜色的图案,使陶器不仅是实用品还具備了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在制陶的长期演变过程当中,通过工艺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瓷器应运而生。瓷器主要是油墨、蓝石、石英石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其表面的釉色因为原料烧制温度的差异,而体现出了不同的颜色。中国作为瓷器的故乡,所体现的不单单是某一种器物,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元素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陶瓷的精品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对陶瓷进行观察的过程当中,对于胎质的成分和不同釉色呈现出来的原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唐三彩的主要色彩为黄褐绿,来源于这种低温铅釉。在陶瓷中所体现出来的化学知识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充分引入传统文化来开展元素无机化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融入化学课堂教学当中。
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元素无机化的课堂教学当中,能够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教学方法有所创新,使教师能够做到对教书育人职责的有效延伸,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讲解知识的过程当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荣誉感,从而构建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促进化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兰香、张开军《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的探讨》,《科技资讯》2020年第12期。
[2] 王敏《论中职物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才智》2019年第14期。
[3] 汪涛《物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辨析》,《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年第8期。
(沈静,1992出生,女,汉族,江苏射阳人,硕士,从事初中化学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