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一个误区,即很多小学教师认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和品德学科的任务,与包括小学数学在内的一些学科关系不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活动 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9.011
一、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元素,有效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虽然有很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但是比较隐晦,没有语文、德育等教材中那么直白,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教材的时候,如果教师不加以发掘与指导,那么学生很难学习、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教材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领会与感悟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千米和吨》这一教学内容中,提到了长江、黄河的长度,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两条河流的存在,但不清楚这两条河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本身对其描述也仅仅是一个教学实例。这时,笔者在讲解这个例子的时候,会延伸这两个名词表面的意思,将长江和黄河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长江和作为“母亲河”的黄河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帮助他们感悟长江、黄河的文化内涵。
又如,在讲解“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时候,在练习题中有一个关于东北虎和金钱豹的例子,从字面意思上仅可以知道这只是两种动物,但是如果细细发掘,会发现这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两种动物已经有三百万年的进化史了,其身体具有极强的美学价值,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文学与美术作品都与这两种动物有关。通过笔者适时、适当地引申,学生体会到了这两种动物所代表着的悠久的中华文化。
二、充分利用中国数学历史资料,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数学历史非常久远,甚至在原始公社末期就有了数与形的雏形,这一点从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刻着简单数字的陶器上可见一斑。根据《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在夏禹治水时期就已经有了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同时在这个时期发明了目前还在使用的“勾股定理”。在中国数学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非常多的数学家,提出了很多的数学理论……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针对数学历史资料的介绍,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笔者在讲解有关圆周率的知识时,会把中国的研究历史讲解给学生听,特别是会介绍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把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成为世界第一人,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乃至全世界数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如在讲解“鸡兔同笼”这个教学点的时候,笔者会将这个知识点的历史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晓在中国古代的《孙子算经》这本书中就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刻的剖析,其解答的方法——“砍足法”,其到目前为止都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题思路。通过对这些数学历史资料的介绍,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中国光辉灿烂的通过数学历史,让学生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之处。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和担当,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通過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利用好中国悠久的数学史进行适时适当地传播,以此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递给学生,带给学生坚强的力量与精神,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徐岚《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探索与实践》,《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