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诺
摘 要: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历经几千年传承,留给我们许多宝贵财富,这些历史文化對于塑造学生人格、升华学生气质、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担负着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的责任。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来探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5.003
小学是学生性格、人格、习惯、价值观念等养成和形成的重要阶段,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孔融让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传统美德;“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等名人典故和精神为学生树立学习典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加以利用,用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锻炼学生的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利用校园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光靠语文教师的言传,“渗透”一词本身就具有缓慢、潜移默化的动态意义,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发散思维,充分利用工作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学习场所,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研组活动,制定传统文化渗透计划和实施方法,与学校沟通,在校园内进行文化渗透工作。比如,在早上学生入校期间,学校广播里一般都是播放音乐,为学生开启精神饱满的一天。那么,为什么不能播放一些声律启蒙、古诗连唱呢?每周将歌曲与古诗连读轮流播放,学生不会腻烦,还能够逐渐记住这些课外诗词,丰富了知识储备,对将来的古文学习也有帮助。教师还可以在学校内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在走廊和教室的墙面上布置些名人名言、成语、美德故事的图文等,简单加以释义,并定期更换。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荀子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教会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同时学习了成语的出处,学生产生好奇,主动参观、学习,不知不觉间就掌握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
二、深入挖掘教学素材,打造传统文化课堂
1.传统文化题材广泛,用之不竭,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并与教材相结合,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与教学内容的落实。比如每堂课预备铃与正式上课铃之间,学生在等待教师到来时通常会采用唱歌的方式,语文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开始就布置好本期需学习的课外内容,让学生课后学习,在语文课开始之前用古文诵读来代替唱歌。低年级可以学习《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韵律感强,朗朗上口又简单易懂的经典篇目;高年级可以背诵《少年中国说》这样既符合学生年龄气质,又振奋精神的文章,提前为语文课堂热身。
2.语文教师还需从教材本身入手,落实好教学内容,并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及古代人物故事等占有很大比重,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教师应善加利用。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有四个单元的课文包含古诗文及古典文学故事,占教材的一半,可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融入传统文化氛围,从而顺利落实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诗句短短20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其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上配合多媒体等,将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和“靖康之耻”相关知识讲给学生。学生往往对故事更感兴趣,教师加以指引,学生能够体会“人杰”“鬼雄”的意义,从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爱国情怀,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课后教师还可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收集和学习爱国诗歌或名人故事,如屈原、文天祥、岳飞的诗歌等,进一步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
我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不断得到提炼、升华,传承至今,充分说明其存在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还能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个人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持续提升业务水平,将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为学生的将来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