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12-14 06:25:20王同生
关键词:古诗文文本传统

王同生

摘 要:古诗文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潜心钻研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陶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真正浸润人心。本文对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 古诗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8.005

一、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命脉是传承传统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文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石,必须发挥其引领作用,充分挖掘其价值,使学生切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抵御不良诱惑的有效途径是传承传统文化

现阶段,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外来文化的诱惑、冲击和网络媒体的文化干扰对传承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而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非常丰富,能够有效抵御外界的冲击。所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1.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对相关情境进行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多关注。例如,学习《岳阳楼记》时,可进行以下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该文化景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以醒目的方式投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主题,让学生明确文本的重要信息。但是由于该阶段学生的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有限,学生很难真正把握文中所表达的壮志难酬之情。所以需要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篇古文,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更深的体悟。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为了有效解决古诗文教学单调呆板的问题,教师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灵活处理,以走出程序化教学的困境。

2.将文本内涵吃透,涵泳传统文化

首先,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重视汉语的特点,深刻把握教学规律。汉语在词汇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变动,在语法和语序方面的继承性极强。汉语主要依据“主—谓—宾”的顺序排列,有着比较固定的语序。汉语的承继性,决定了它在古今用法上有众多相通之处。基于此,教师应充分把握汉语的这一特点和规律,并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古诗文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古诗文的工具性,忽视了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底蕴。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多采用解构主义方法,与古诗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完全背离。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采取有效策略,以走出古诗文教学的困境。其次,吃透文本内涵、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会对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和风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为了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主旨、社会背景和作者生平等进行充分了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思想情感。这样既能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又能对学生健全的人格进行塑造。例如,教师在讲授杜甫《春望》这一课时,先向学生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诗人的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再启发学生深刻理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的古文教学方式往往古板单调,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由于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心理上,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改进教学方法非常有必要。例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将传统的概括、总结、读文等千篇一律的模式彻底摒弃,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并运用情景剧表演的形式,让古代的人物活起来,将书本中的故事演到现实中来。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的方式和古人对话,运用穿越游戏,让学生获得全新的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文本的意境有更深体会。通过情景再现,还能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出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启迪。以后再学习这种具有较强故事性的文言文时,学生就拥有了强烈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去编演情景剧,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4.立足课堂,在文本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中的精华就是诗人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对后世炎黄子孙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在品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们会被诗人的爱国情怀所感染。这种延绵不断的爱国情怀,蕴含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的诗词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犹如接力棒一样传递到我们手中。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和学生共同对作者的拳拳爱国心进行感悟,使学生不断接受情感的熏陶,培养其家国情怀,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教师需要立足于课堂,对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充分地挖掘和展示。这样既能豐富教学内容,还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如在指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类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可结合学生搜集材料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民间工艺组制作拉花,现场剪纸;由民族艺术组现场表演一段民族舞蹈,演唱一段曲目;由诗词赏析组进行诗词表演和配乐诗朗诵等。通过举办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

5.拓展文本,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探索

不仅书本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生活中也处处有传统文化的影子。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挖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善于观察的能力。首先,运用节日进行熏陶。教师可在各种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如在进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上网搜集关于中秋的各种诗词名句、传说故事,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情。其次,举办各种课外活动。教师不仅应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同时还应创造性的拓展文本,使传统文化与课外活动有机融合。只有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才能使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魅力的切身体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教师应在古诗文教学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课堂与课外,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例如,在《天净沙·秋思》这一课时,可对“乡秋”这个主题进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古诗文,或者开展经典诗词书法比赛、古诗文经典诵读沙龙等,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发出来,促使其自主学习古诗文,并在耳濡目染中,推动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进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产生兴趣,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陶冶,同时还能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冯彩《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学周刊》2019年第23期。

[2] 吴冬梅《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4期。

[3] 叶家政《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中国农村教育》2019年第9期。

[4] 刘晓梅《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甘肃教育》2018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古诗文文本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