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民间游戏“竹趣”方案开发的行动研究

2020-12-14 04:05叶小艳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行动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竹趣”为主题,以A幼儿园中班24名幼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模式,通过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及亲子活动的实施,将整个行动研究分成三步,即民间竹材料的初步感知与认识、民间竹游戏玩法和规则的体验与探索、民间竹游戏的适应与创生,探讨了幼儿园民间竹游戏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儿童民间竹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方案及A幼儿园开展民间竹游戏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民间文化;竹游戏;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11-0049-04

【作者简介】叶小艳(1988-),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一级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作为教育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是幼儿园教育理念和课程建构的基础。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步入现代社会之后,许多传统游戏慢慢衰落和消失,仅仅成为民俗史上的文字。这是因为一方面根植于农耕文化的信仰、风俗在消逝,原先的游戏失去了它的情感和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儿童的生活空间、时间以及游戏资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这种变化体现在幼儿园中,则是教师组织开展的民间游戏并不多,幼兒园的民间文化意蕴也不浓厚,幼儿也很少能接触到原生态的民间游戏材料。如何更好地发挥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且现实的意义。

本研究基于开放式方案教学,围绕“竹子”这一原生态的游戏材料进行拓展和发掘,强调幼儿、教师、环境、材料等众多因素的积极对话与互动,师幼共同讨论主题、设计内容、完善课程方案。其中,课程方案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聚焦于幼儿对民间游戏的感知、探索与创生,帮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创新民间游戏的玩法,从而真正传承民间游戏精神。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选取A幼儿园中班24名幼儿(男孩12名,女孩12名),其中部分幼儿有跳绳、丢沙包等民间游戏经验,没有民间竹游戏经验。

(二)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研究者深入研究现场,与合作教师针对教学和教研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思考,按照“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螺旋式上升的模式开展研究,探索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指导策略。“在行动研究中,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他们成了研究的主体。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参与者将研究的发现直接运用于自己的社会实践,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社会的行动能力”[2]。本研究设计“走近民间竹游戏——走进民间竹游戏——创新民间竹游戏”三个步骤实施行动研究,整个研究过程在行动、充实和修正中进行。

(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以视频录音、收集文本资料等形式进行资料的搜集,包括幼儿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教师的研究日记与研讨记录等。具体而言,观察记录是研究者对活动情境、幼儿的游戏行为、同伴交往等进行观察并记录;研究日记是针对幼儿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解释、评价及反思,也包括个案的跟踪记录等;教师研讨记录是在每一阶段活动实施后,研究者与参与研究的教师针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幼儿活动等情况加以讨论并反思,并及时进行修正与完善。

(四)研究信度与效度

量化研究的评价以信度和效度为指标,但是对于质化的研究,研究资料是在自然情境下取得的,无法用实验法加以操控,因此研究者的主观性也是无法避免的。正如丁雪茵等人(1996)指出:“在质化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性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者可以从资料搜集和分析上,尽量采取多种方法来分析资料,以促进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3]

为保证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主要做法如下:一是资料的多元。以观察记录、访谈记录、反思日记、札记、录像、研讨记录等方法收集资料;二是参与者的多元。以三方(指导教师、研究者、参与研究的教师)的观点验证研究结果,核对不同来源所得资料的可信性来证明研究的内在效度;三是以详细描述本研究的理念基础、研究架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来阐述研究的内涵,以详实地描述研究的场所及对象、研究者和合作教师的角色、研究资料等来证明研究的外在效度;四是以录音、照片、录像等方式协助资料的收集,并在当天整理现场笔记,撰写反思日记,分析后期的资料;五是研究者反思。在教学活动现场和资料收集时尽量避免主观偏好,并在当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与合作教师讨论分析资料的方法。

三、行动研究过程

(一)考察———了解竹材料在A幼儿园中的利用情况

A幼儿园于2003年开始研究民间游戏的开发,其中“竹筒竹条”系列的民间游戏最为完善。但是,该园在开发民间游戏时也存在着不足,如研究成果的形式单一,多为游戏经验总结或玩具设计;可推广性较差,未能形成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实施方案。基于该园已有的游戏开发经验,研究者选取该幼儿园研究较为成熟的“竹游戏”作为主题,从竹材料的探索出发,了解该幼儿园已有的研究和幼儿已有的竹游戏经验,在此基础上采取开放式的方案教学,围绕“竹趣”主题进行探究活动。

(二)计划———确定行动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指导,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幼儿园民间游戏传承理念为原则,充分挖掘有价值的民间游戏资源,形成了“A幼儿园民间游戏‘竹趣方案开发的行动研究”(如图1所示)。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方案,在传承本土民间文化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行动———实施幼儿园民间游戏“竹趣”课程方案

1. 幼儿对传统民间游戏材料的感知——走近民间“竹游戏”

在走近民间“竹游戏”阶段,主要以低结构材料、简单有趣的竹游戏为切入点,布置环境、区角投放竹材料、教师组织谈话活动等,引导幼儿自由探索竹材料,帮助他们熟悉竹材料。教师每次投放一种材料,供幼儿探索竹筒、竹圈、竹棒的玩法。活动中,幼儿对材料和游戏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主动探索出多种玩法。

民间游戏具有集体性和规则性,游戏中幼儿需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否则就变成无意识的“瞎玩”。中班幼儿虽然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交往技能有限,角色意识不强,自我中心明显,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还未形成。因此,教师需要在游戏过程中耐心引导幼儿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

2. 幼儿对传统民间游戏的体验与探索——走进民间“竹游戏”

在前一阶段,幼儿已积累一定的竹游戏经验。在走进民间“竹游戏”阶段,教师可在幼儿已有游戏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如高结构化的民间竹游戏(集体活动)、创设丰富环境(主题墙布置)、组织“大带小”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带能力弱的幼儿、大班幼儿带中班幼儿)以及亲子活动等,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竹游戏经验。此外,随着幼儿的联合游戏逐渐增多,其游戏水平不断提升,他们开始逐步尝试分配角色、小组合作,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对自己游戏行为作出评价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游戏行为。

随着幼儿游戏经验的丰富,教师要逐步减少干预,直到放手让幼儿自己探索。在幼儿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观察,及时记录。教师可以组织开展需要多人合作、适合幼儿年龄的民间竹游戏,引导他们从探索材料本身到探索规则和玩法,逐步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此外,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对材料探索和创新玩法上,还要起到传承民间文化和游戏精神的重要作用。在幼儿已有一定的竹游戏经验,学习和掌握了一些游戏的玩法后,他们也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调整下一阶段的活动,即创新民间“竹游戏”。

3. 幼儿对传统民间游戏的适应与创生——创新民间“竹游戏”

在创新民间“竹游戏”阶段,重点在于创新,包括同种材料创新玩法,将玩法迁移到其他竹材料,根据场地、材料或游戏人数创新玩法等,引导幼儿在乐于探索的基础上创新竹游戏。这一阶段,研究者通过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逐渐让民间竹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中。此外,还提倡家长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积极参与亲子民间竹游戏等,达到家园合力共建幼儿园课程。

在创新阶段中,教师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民间竹材料,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和游戏伙伴,自主制定游戏规则并分配角色,自由探索更多玩法。例如在“赶小猪”游戏中,幼儿利用竹材料探索出不同的玩法,有钻山洞、跳圈、红绿灯、竹篾捕鱼、竹筒捕鱼等。幼儿在不断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将经验迁移到自己的游戏中,深入探索民间竹游戏玩法,创新民间竹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在创新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材料,与同伴协商游戏规则与玩法,还能够根据场地、材料、游戏人数变换游戏的玩法,幼儿在适应民间文化的同时也在创生民间文化。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以民间游戏精神的传承为核心,在适应中创生民间游戏

刘焱指出,“儿童游戏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从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是必然的,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4]。因此,幼儿园的民间游戏不能故步自封,要在适应新环境中进行创生。随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儿童民间游戏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因此民间游戏的传承并不意味着生搬硬套,也不是简单的“复活”,而是以民间游戏精神的传承为核心,在创新中适应及发展[5]。

本研究按照“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模式,以传承民间游戏精神为理念,将整个行动研究分成三步,即民间竹材料的初步感知与认识、民间竹游戏玩法和规则的体验与探索、民间竹游戏的适应与创生。具体而言,儿童对游戏材料的感知与探索是行动研究的基础,为后面探索游戏玩法、熟悉游戏规则提供经验准备。随着集体游戏中儿童对游戏玩法与规则的探索,竹材料本身已不能满足幼儿的好奇与探索,幼儿会有意识地去探究竹材料还能怎么玩、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如何与同伴合作开展新游戏等。在丰富游戏体验后,幼儿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在玩中发掘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创新民间竹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这些都逐渐显现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进步,充分体现了民间游戏的创新作用。

(二)巧用“支架”,以探索为中心,分层次投放活动材料

对于中班幼儿而言,由于民间游戏经验的不足,其自主探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易将探索游戏变成无目的、无规则的“瞎玩”。教师的“支架”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幼儿发展指引方向,使幼儿以最适宜的速度发展。当幼儿积累了足够的游戏经验,能够自主地遵守游戏规则。在幼儿和同伴进行合作游戏时,教师可以逐步撤去“支架”,由教师主导转向儿童主导。此时的教师,是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教师的角色是为儿童更好地游戏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使其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

陈鹤琴指出,“做”是儿童对生活直接的体验。儿童对任何事物有了直接的体验后,才知道事物的真相,才能了解事物的性质,才能明了事物的困难所在[6]。民间游戏的开展以幼儿自由探索为主,最终目的也是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自主自发地游戏。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也是先投入单一材料,再逐渐增加材料的难度,由易到难,定期更新,才能不断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保持游戏的新鲜感。在本次行动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竹圈、竹筒、竹篾三类民间竹材料,每次先投放一种材料,待幼儿能够熟练操作后,再增加游戏材料的数目和种类。例如,竹篾一弯变成“赶小猪”游戏,穿于竹筒间弯曲变成“小推车”游戏,还可以进行“穿运竹筒”比赛。

(三)树立正确的民间游戏观和行动研究观,加强一线教师,特别是乡镇一线教师对开放式方案教学的行动研究

有研究指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对话和反思,坚持不懈地写反思日记是培养教师自我反思的主要形式[7]。行动研究的核心是反思,教师需要在行动过程中记录大量的反思日记,而且这些反思也是建立在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如对设计理念不明确、不会正确记录反思日记等。幼儿教师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也是第一手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幼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幼儿园应积极倡导一线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行动观和研究观,对教师如何开展行动研究进行相应的培训;也可邀请专家指导幼儿教师,并定期与幼儿教师交流研讨如何更好地记录反思日记,帮助幼儿教师养成经常撰写反思日记的习惯。此外,幼儿园也可以鼓励幼儿教师平时多记录反思日记、案例分析、观察记录等,引导他们在不断地反思和行动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进.文化与天性——儿童游戏性质的双重规定[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9):14-18.

[2] 陳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9(02):60-67.

[3] 刘乃华.幼儿生命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的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刘焱,王丽,沈薇.建国以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原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9(4):3-5.

[5] 秦元东.浙江儿童民间游戏:现状与传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7] 刘正伟.教师专业日记与专业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5(2):20-23.

本文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系列研究项目“浙江儿童民间游戏的文化生态分布与儿童学诠释”(项目编号:08WHZT001Z-3)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叶小艳,yexiaoyan12345@163.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行动研究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评价方式的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