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翠娇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寻找学生们历史时空观的有效培养途径,耐心指导学生们学好知识、学以致用,助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促使更多学生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将来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是,高中生历史时空观的有效培养难以一蹴而就,教师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通过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补充完善教材的相关内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空观;培养途径;分析;研究
引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重构,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授课手段已然更新,将更多精力放在学生时空观的培养上,采用有效策略,挖掘不同学生的内在潜能,是历史教师应做好的重要工作。具体实践中,必须考虑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并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大胆地创新教学方法,锻炼学生们主动学习与思考,以高质量的历史教育,助推教學指导工作走向更大的成功,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
1、巧用思维导图
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教师就要帮助学生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鼓励他们学好基础知识后,深入探究、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具体分析负责的历史问题,真正走出被动接受的“角色”后,产生自主学习历史事件,了解更多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工具,课上巧用思维导图,能够开发高中生的大脑潜力,促进他们的记忆平衡,使其快速的记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知识等,并对后续的教学活动充满期待[1]。如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更加鲜明,涉及的国家也更加多。可以将第二次工业革命制作成一个树枝状的思维导图,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时间、特点、影响等设计到一个框架之内,在这些思维导图中,每一部分还可以产生有机的联系,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包括电话、汽车、飞机等,由此新产生的工业包括通信制造业、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等。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
2、善用史料佐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证据的实证性学科,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的分析和解释都需要建立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史料来培养学生的时空分析能力。具体地,史料可以集中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时空概念和背景的表述,可以通过补充史料和实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空观。如介绍天干地支纪年、公元纪年、朝代等时间术语,教师需要通过举例换算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再如,教材中经常提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那么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在哪里?这就需要学生对一些史论材料和数据材料进行补充,来帮助学生理解“近代”的内涵。其次,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脱离时空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因此对历史的解释和评价也都需要建立在时空因素之上,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这种时空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史料来理解和认同历史。例如,在“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战时共产主义”中的非常措施?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史料来反映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当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3、对比中外历史
关注中外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综合体系,并感受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中国。如在明清时期,由于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发展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如果教师让学生说出落后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学生往往很难快速地说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对中西方发展进行比较,从而明确差距。如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科技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这与我国的农耕经济是分不开的;反观西方,其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如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等等,主要发展的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再从政治上来看,中国是延续千年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而西方国家在17世纪便已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时的中国还在称这些思想为“异端”。之后,随着十九世纪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也由此被西方列强打开,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开启了近代史。从这一分析中可以看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有一方不符合时代且不符合自身发展,便会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这体现了不仅要对自身有明确的认识,还要对世界有一个明确认识的发展观念,促进学生对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
4、信息技术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优势突出。从本质上讲,历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当时,许多外国摄影记者在中国拍摄了一些价值极高的历史影像资料,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现实。通过历史纪录片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这些原始影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建立时空意识[2]。如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相关的历史影像,通过影像反映我国服饰、饮食的变化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变革。尤其是近代之后,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比如开始吃西餐、穿西装、办西式婚礼,也开始过一些西方节日。此外,笔者还让学生课下在“今日头条”这个媒体搜索相关的影像视频,自主拓展和提升。
结束语
总之,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培养模式的研究之后,教师要将其贯穿于每一课,每一堂的历史教学中,考虑高中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使得教学的过程更精彩,教学的重点更突出,学生们时空观的培养持之以恒,对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言大有助益,继续探索有效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玲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的培养策略[J].林区教学,2018(22):75-76.
[2]李新建.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时空观念[J].考试周刊,2019(0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