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燕
摘 要:在我国现阶段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要經历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的义务教育,之后跨入大学校门,走向社会,成为被各个行业接纳的人才。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教师的言行以及学生个人的纪律性,约束性,都会对将来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教育水平的落后,教师个人能力的不专业,许多学校还存在“不打不成材”的错误思想。新课标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如何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管理理念已成为当下教育的关键。本文将着重论述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提升教师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民主;小学班级;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6-0160-02
我国的教育文化由来已久,自春秋时期,便由孔子创立学塾,教化后人。随着时代进步,教育理念也应不断革新,在群体教育工作者与教育机构的联手努力下,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小学课堂作为义务教育开始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身体成长,心智发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当下的教育目标,已由传统的教书育人转变为“育才育德”,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开展德育工作,是小学课程管理的必要环节。
1.为人师表,提升个人管理能力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能够吸取经验,并与学生一同不断成长自然是好事,但反观当下的教育制度,因为不当言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教育工作者也不在少数,学生在见证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对教师教学素质的监督。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工作者更需以身作则。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园丁,教师的教化工作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布置作业,在教化学生的过程中,更要为其养成良好的品德操守。但受限于学校环境差异,教师经验不足,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并不能良好的施行课堂管理,即使建立了相应管理制度,仍会因为缺少有效的执行方式而功亏一篑,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更为调皮好动的特性,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需要更为频繁的干预,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教师会因日常教学任务的疲乏而采用粗暴的“打骂教育”,在伤害学生身体的同时,会使学生产生自闭,自卑等负面情绪,对教育工作者产生畏惧,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鲜明的教育态度,探索不随波逐流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合适的班级管理制度,并制定适合当前教学环境的规章制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行为规范,不因学生的疏忽与错误而大发雷霆,也不因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教学任务的走向。教师在避免对学生心理产生伤害的同时关注其课业水平变化,能够帮助课堂教学工作更为积极有利的展开。在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学会了解学生的长处与短板,在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同时开始课堂互动环节。在小学生较为浅薄的认知下,教师就是引领他们前进,让他们仰望一生的榜样。为人师表,更要严于律己。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入民主观念,注意约束学生的不正当,无纪律行为,鼓励学生开展有积极意义的课堂活动。在一些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如果发生错误,某些学生可能会嘲讽,叫倒好,教师需要纠正其行为,指出“这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尊重”,在帮助同学树立信心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三观;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长处,在缺点中寻找优点,为学生培养自我价值的认知能力。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区别对待”,对于课业表现较好的同学,应注明“继续努力,做的不错”等相应批语,肯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防止其产生自大自满的负面情绪。对于课业错误较多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发现其进步点,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在课业管理环节要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开展高素质,高要求的鼓励教学,让学生在阳光开朗的课堂环境中不断进步。
2.平等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三观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自其引发出影响后世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该观念强调的是在教育工作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对于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最大程度激发其个人潜能。但在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片面教育下,教师对于学生关注度的多少,取决于学生卷面分数的高低,优等生及尖子生可享受大量教学资源,教学关注,而对成绩表现不好的学生漠不关心。在两极分化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得不到适当的承认与肯定,在失去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会将自己关进“小黑屋”。不肯配合教学进程,不愿参与课堂任务,在集体春游,郊游等课外活动中孤立自己,“不合群”行为的出现警醒教师施行平等制度,在破坏学生信心的同时,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日常开展都是一种不利现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发挥自身长处,在学生激发自我潜能的过程中,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育工作者要摒弃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将德育工作与民主治班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将所有学生整合为有机整体,确保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师的关注重点不应停留在“尖子生”“优等生”的肤浅层次,而是每一位学生的综合发展。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将小学生看做未雕琢的璞玉,激发其固有品质,以身作则的同时,为学生培养正确三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自身的博爱输送给每一个学生,将关注重点从学生“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转移至能否帮助学生发挥其固有优点,将每个学生看做未开发的金矿,以民主制度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应制定严格的班规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可注明“不允许给同学起侮辱性外号”“不能打骂学生”等,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教师可从生活各个方面寻找学生的长处,在对其关注鼓励的同时帮助其发挥长处。教师可适当举办课外娱乐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智力层次的发展只是学生日后前进方向的一部分影响因素,能否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才决定了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开展民主治班,让学生在德智的双向发展过程中稳步进步。
3.育才育德,關注学生心理发展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全面发展,对于全知全能的教师,学生将会下意识的模仿信任,此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形成伴随一生的影响。如果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采取过于严苛的教学制度,将在学生心中留下阴影,随着教育工作的进展,学生在思考“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的同时,将产生“我怎么一点用都没有”的错误自我认知,从而自我否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如果不肯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教学行为,学生将在长期的课程进展中出现厌学,自卑,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在个人的教育生涯与国家的强制执行力下,教师不只要做到教书育人,更要注意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亦师亦友的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树立教师威信,深化课堂管理。并通过学生的日常反馈,课业的完成情况等有效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在学期开始之时,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建立档案卡,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定期举行心理测试,以每个学期为时间节点,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病情较为严重的,应及时通知家长就医。在课堂阶段,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可在墙壁张贴颜色较为鲜亮的海报,帮助学生形成“亮色调”反应,避免阴暗环境产生的落差,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可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课业结束的间隙,为学生播放积极向上,具有正面意义的电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感恩意识。在完成课业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以课堂管理为手段,帮助其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将来的挑战。
4.结束语
教师成熟稳重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而其对于自我言行的不加约束则会成为小学生的负面模仿对象,开展民主管理,在帮助教师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是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交出的一份答卷。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了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对学生的“德育”,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开展民主治理,让学生更加遵守纪律的同时,也能对其德行与智力的双向教育。
参考文献
[1]卢润桃.把握细节,培养有德新人才—小学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66
[2]杨艳玲,法桂菊,李伟.优化班级管理,实施道德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