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倩
摘 要: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中心,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但现实是班级中还存在一些不被老师注意的群体,那就是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形成的群体。
关键词: 小学班级 非正式群体 管理策略
班级是学校中基本的教育单位与管理单位,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在小学许多班级中,均较为普遍地存在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班级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级小组、班委会、班集体、团小组等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对班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影响。而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小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其自我意识独立、全面、稳定发展,但还有一定的盲目性。如何对这些非正式群体进行正确且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班级管理中应对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和走向进行积极引导和调控。
一、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作用
正确运用定势和强化的规律。“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定势规律,班主任要根据这种规律,注意与非正式群体的第一次谈话,提出并落实第一个要求。明确而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对于非正式群体的融入班级有着重要的作用。”①为了有效地进行强化,班级的规章制度必须简明扼要、便于执行,同时要认真检查与及时教育,并辅之以公正的表扬、奖励和必要的批评、惩罚。但教师要注意表扬多于批评,肯定多于否定。教师的行为示范使学生有模仿学习的样板。“班杜拉的道德判断实验证实:学生的很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会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让学生不形成小群体,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不应该形成教师间的小群体。教师要时时为学校想,为学校谋发展,对学生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与家长密切配合,充分运用社区教育资源。非正式群体的转化与否,与家长沟通取得配合至关重要。班主任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多提学生的成效与进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外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增加他们的见闻也是可行的方式。
二、注意发挥和引导好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有特殊的影响力。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一般都有一定的能力和号召力,他们说话灵,能力强,影响大,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左右所在小群体的活动。要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引导他们配合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并帮助解决班上一些棘手的问题。所以,要对这些核心的“首领分子”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正确引导和转化非正式群体的关键。
三、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研究
对待非正式群体,犹如其他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一样,首先要求管理者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了解详细情况,诸如分布状况、内在结构组成、活动方式及内容、个体评价等。进而依据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进行周密的、科学的分析。这里强调两点:一是掌握“度”的问题,即对非正式群体定性看待的问题,主要把握好两个标准:是否有利于个体全面良性发展,是否有利于校系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弄明白其形成的主次原因。犹如医院的大夫,只有查准病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对小学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尤其是消极型、破坏型)来讲,如果成因在个体,则加强教育。教师可以多观察了解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情况,通常结伴或结队来学校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或已形成非正式群体。
四、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正向积极功能
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倾向和交往,不尽与正式群体协调一致,这需要教师因势利导,促进其健康发展。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不但要允许其存在,还要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其成为团结同学,搞好班集体建设的阵地。还可以利用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促进正式群体组织目标实现。引导他们把小群体的活动目标融入整个班集体的大目标,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注释:
①李继秀,王昌华,陈庆华.教育理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②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李学农.班级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继秀,王昌华,陈庆华.教育理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曙光,高媛媛,吴婷.班级非正式群体表征及其管理策略[J].师德师资,2009,8.
[4]朱前永.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和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