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招英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小学语文新课程也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人生。这一要求足以表明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要整体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便于他们提高对于文章的理解,并从各方面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与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6-0153-01
若想要学生能够主动激发自己对于朗读的兴趣,教师需要从他们的兴趣点着手,让“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对于小学语文的文章,基本上是依靠学生大声并有感情的朗诵,才可以触发学生的心境,并深入的去理解文章深刻的含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不仅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自强、自信,还能够帮助一些拥有语言缺陷的学生改善这一问题。因此,在本文中,则主要针对朗读的培养方法进行深刻的研究。
1.学会朗读技巧
朗读,是需要带有深刻情感的一种发声方式,并不是一昧地放大嗓门喊就可以了。学生不想朗读,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兴趣,另一部分原因是在于自己学不会朗诵的技巧。而在发展如此迅速的现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从网络上查询一系列的资料,利用音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仔细的听,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象出描述的那个场景与画面,让学生融入到课文的背景中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听读、跟读的方式,反复练习,也可以让他们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比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且,在学生结束朗读后,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发音给出不同的指点,再教给他们一些细节的方法与技巧,让朗读有规律可以遵循。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因为,只有拥有了兴趣,人们才会展现自己的主动性。为了配合小学生的学习道路,教师可以采取激励的措施。小學生都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夸奖的,得到教师的赞许,会让他们开心许久,并且这股力量会成为他们未来一段日子的源泉。因此,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的时候,教师就要从中抓住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不会轻易产生气馁的情绪。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所学文章有感情的朗诵出来,从而提升课堂氛围。
3.提高教师自身专业能力
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将自己作为楷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普通话水平要够达标,其次,能够充分理解并感悟到课本内容的内在含义,再者,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生朗读中充当的作用。小学语文的学习若是想上升一个档次,就必须先从朗读教学着手。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的去朗读,并在学生的课后训练上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关心。
教师在做朗读示范时,一定要提前准备,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的融入到作品里去,并如何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传达给学生。朗读,包括语句的音量、音调、语速、停顿等,一字一句都需要经过仔细的推敲。经过推敲后的文章,学生听起来就及其富有情感,自己也会被代入到教师所规划的氛围之中,从而带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4.多多总结朗读的经验与技巧
在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也不能一昧地只让学生去读。在读之前,要先让他们学会思考,并且在这么多的朗读经验中,自己要有对自己的一个总结。一个阶段总有一个转折点,因此,作为学生而言,接受过多的知识点是无法长久地吸收的。那么学生就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朗读进行一个总结,再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醒自己在以后一定要多加注意。
并且,在小学也是分为几个层次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而教师教导他们的朗读方式也更是不同。所以,教师要学会多方面的结合运用,最大程度地优化朗读教学,让小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语文朗读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朗读不仅仅是能够体现小学生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更是学生能够发散自己思维的一种方式。朗读的内在价值及其含义已经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对于朗读能力的教导,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并且,长期坚持用这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进而优化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窦素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7(03)
[2]雪奇慧.反思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价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3]刘素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