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贤 陈碧秀
[摘要] 目的 探討羟氯喹联合多西环素和医学保湿剂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6月我院门诊治疗的玫瑰痤疮患者108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n=54)和研究组(n=54),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羟氯喹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羟氯喹联合多西环素和医学保湿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玫瑰痤疮症状积分、HAMA评分、HAMD评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玫瑰痤疮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2/54),低于对照组的5.55%(3/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玫瑰痤疮患者采用羟氯喹联合多西环素和医学保湿剂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关键词] 羟氯喹;多西环素;医学保湿剂;红斑期玫瑰痤疮;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58.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29-01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hydroxychloroquine combined with doxycycline and medical moisturizer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 Methods The study time range was from December 2018 to June 2020. A total of 108 patients with rosacea in the outpatient clinic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fo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54) and study group(n=54). Among them,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and doxycyclin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combined with doxycycline and medical moisturizers. The improvement time of clinical symptoms, rosacea symptom scores, HAMA scores, HAMD scores,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reatment safe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ime of clinical symptoms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rosacea symptom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AMA scores and HAMD score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ata comparison abov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The probability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3.70%(2/54), which was lower than 5.55%(3/54)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ata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hydroxychloroquine combined with doxycycline and medical moisturizers for the patients with rosacea is remarkable. The medications were high safety, which helps patients recover better.
[Key words] Hydroxychloroquine; Doxycycline; Medical moisturizer; Rosacea in erythema; Clinical effects
玫瑰痤疮又称酒渣鼻,是面部常见的慢性炎症疾病,多发于30~50岁的中年女性,男性患者相对较少。但随着近年来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疾病逐渐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1]。玫瑰痤疮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且根据患者自身的差异及发病严重程度,还会伴有一定的疼痛及灼烧感。该疾病主要包括四种亚型,即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鼻赘型和眼型。目前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是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发生免疫反应、调节异常、神经血管功能失常、感染增加等情况[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生素、外用甲硝唑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相关研究显示,采用羟氯喹联合多西环素和医学保湿剂治疗红斑期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为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3]。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8例玫瑰痤疮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羟氯喹联合多西环素和医学保湿剂治疗红斑期玫瑰痤疮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6月我院门诊治疗的玫瑰痤疮患者108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n=54)和研究组(n=54)。对照组中,男9例,女45例;年龄30~51岁,平均(37.53±3.52)岁;病程2~36个月,平均(25.03±5.24)个月。研究组中,男10例,女44例;年龄31~55岁,平均(37.24±3.85)岁;病程3~37个月,平均(24.36±5.2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玫瑰痤疮的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患者依从性高;患者对研究药物无过敏情况。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自我认知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乙型肝炎、传染性血液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肺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的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對本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依从较差,在研究中途退出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羟氯喹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羟氯喹联合多西环素和医学保湿剂治疗。硫酸羟氯喹(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295),0.2 g/次,2次/d,口服1个月,后改为0.1 g/次,2次/d,口服1个月。盐酸多西环素片(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0073),50 mg/次,1次/d,口服2个月。医学保湿剂:薇诺娜透明质酸修护生物膜外用(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滇械注准20152640009),2次/d,外用2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时间、玫瑰痤疮症状积分、HAMA评分、HAMD评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比较患者皮肤潮红好转时间、毛细血管扩张好转时间、红斑好转时间、敏感皮肤好转时间[4]。
玫瑰痤疮症状积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0分表示无症状,1分表示轻度,2分表示中度,3分表示重度。
HAMA评分: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满分64分,分数越高,表明焦虑情况越严重。严重焦虑:≥29分,焦虑:7~<29分,无焦虑症状:<7分。
HAMD评分:采用抑郁量表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抑郁情况越严重。严重抑郁:≥35分,抑郁:8~<35分,无抑郁症状:<8分[5]。
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没有复发迹象。有效: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好转,临床症状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未好转,且出现复发的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患者皮疹、面部刺激、头痛及恶心的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玫瑰痤疮症状积分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玫瑰痤疮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HAMA评分、HAMD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中,出现皮疹、面部刺激、头痛及恶心的患者共2例;对照组中,出现皮疹、面部刺激、头痛及恶心的患者共3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2/54),低于对照组的5.55%(3/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7,P=0.647)。
3 讨论
玫瑰痤疮病程长、发病机制不同、病因尚未明确,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面部皮肤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神经调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皮肤屏障受到破坏。局部反复感染及毛囊微生物的作用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且日常生活中的日晒、刺激性食物、饮酒均会加重患者病情。玫瑰痤疮的患病位置主要集中在患者面部,病情发展较为缓慢,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在影响患者整体美观的同时,还会加剧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临床中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发展特点予以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提升整体治疗效果,预防出现二次复发的可能[6-7]。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使用的日常护肤品或外用药物会对患者面部产生一定的刺激,损伤皮肤屏障。患者皮肤敏感度较强,受到外界轻微的刺激,就会加重或诱发病情。因此在治疗期间,要从保护患者皮肤屏障的角度出发予以相应治疗[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玫瑰痤疮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医学保湿剂是近年来皮肤科医生研制的无香精、无防腐剂、无色素、具有保湿和修复皮脂膜功能的药物,可作为化妆品的原料。该药物含多聚糖大分子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是一种酸性粘多糖,存在于真皮基质中,是维持皮肤水合作用的重要成分[9]。透明质酸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修复皮肤屏障,改善表皮微生态的作用。临床中常用于激素依赖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疾病的治疗,在恢复患者皮肤屏障方面发挥显著的作用,医学保湿剂治疗红斑期玫瑰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受损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羟氯喹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增生作用,广泛应用于皮肌炎、风湿等免疫性皮肤疾病中[10]。该药物能够有效调节和增强患者的免疫细胞功能,促使T淋巴细胞成熟,进而提高淋巴因子α、γ干扰素以及白介素2、3的分泌,改善T淋巴细胞因子受体的水平,增强淋巴细胞反应[11-12]。但在临床用药期间,所有患者均需定期入院进行眼科检查,结合病情发展情况及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定期调整用药剂量,避免患者出现视网膜毒性的风险。用药期间,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多西环素是临床治疗玫瑰痤疮的常用药物,小剂量用药安全性高,可以长期用药。该药物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清除体内的ROS抑制MMP,在一定基础上抑制毛细血管基底膜损伤[13]。亚抗微生物剂量多西环素用于治疗玫瑰痤疮具有抗炎作用而无抗菌作用,可最大程度避免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的发生[14]。
临床用药过程中,为进一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取联合用药的方式,以有效规避临床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使患者病情能够尽早恢复,缩短患者所需的治疗时间,避免长期用药对患者带来危害。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短期口服羟氯喹联合亚抗微生物剂量多西环素及可长期使用、安全有效的医学保湿剂,将三种临床治疗药物有效联用,在规避临床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同时,促进患者病情稳定,短期疗效更佳。患者明显的症状改善,可帮助患者建立临床治疗疾病的信心,调整患者因疾病产生的负面情绪,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配合度与依从性,使后期治疗工作能够有序进行[15]。
综上所述,在玫瑰痤疮的治疗中,采用羟氯喹联合多西环素和医学保湿剂,可使患者局部症状得到改善、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缩减临床治疗时间、有助患者病情稳定,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里云,赵芳,孟祖东,等.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20,49(6):748-750.
[2] 罗宏,张莲,何莹,等.短波治疗仪联合药物治疗玫瑰痤疮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3):367-370.
[3] 孟会娟,孔原.多西环素联合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Ⅱ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19(3):255-257.
[4] 邵丽芳,田蓉,杨庆琪,等.米诺环素联合凉血五花汤加减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20, 10(6):84-87.
[5] 赵晴,袁军,陈文慧,等.強脉冲光联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9):4-7,199.
[6] 刘黎明,骆焕,方重阳.羟氯喹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玫瑰痤疮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20,47(14):96-99.
[7] 刘欢,何鸣超,张艳.中医外治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临床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36(7):957-958.
[8] 孟会娟,孔原.多西环素联合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Ⅱ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19(3):255-257.
[9] 邵丽芳,田蓉,杨庆琪,等.米诺环素联合凉血五花汤加减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20, 10(6):84-87.
[10] 王琳洁,康晓静.玫瑰痤疮各亚型的特征及临床联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4):60-64.
[11] 张子茜,杨荣丽,张兰,等.羟氯喹联合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19(2):163-165.
[12] 宋维芳,王素环,林炳基,等.DPL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0,34(3):351-355.
[13] 袁春蓉,刘勇宁.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9):2799-2802.
[14] 丁丽,褚国弟,冀燕芬,等.清热解毒、凉血清肺方治疗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皮肤红斑指数和IL-37水平的影响[J].河南中医,2020,40(4):589-592.
[15] 沈燕娜,吴忠孝,张丽,等.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11):1521-1522,1537.
(收稿日期:20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