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莉
【摘 要】目的:分析清热类中药饮片的临床不良反应,进而分析用药服务对策。方法:观察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的120例服用清热中药饮片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年龄分布以及不良反应累及器官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清热类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青壮年,累及器官有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成因有用药剂量过大、煎煮方法及时间不正确、听信民间药方等。结论:清热类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学工作人员应该重视控制药量,宣传煎药注意事项,以降低用药风险。
【关键词】中药饮片;清热药;不良反应;药学服务
引言
近年来,中医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受到重视,清热药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种类,需要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清热中药饮片发生不良反应可发生在皮肤系统、循环系统,致患者过敏、休克甚至死亡。本文通过对我院清热类中药饮片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一些用药服务对策,希望可以给临床用药带来一些思考。
1.资料和方法
1.1统计资料
以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服用请热类中药饮片后发生不良反应的120名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得,清热类中药饮片的主要不良反应人群为青壮年,31~45岁年龄段占比最大,19~30岁和46~60年龄段次之。
1.2方法
对120例患者的年龄分布、累及器官、成因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主要对各分要素的比例情况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不良反应的成因分析
根据对120例研究对象的统计,不良反应的成因主要为超剂量服药、煎煮时间误差、煎煮方法问题以及自行用药,这四项成因占了总量的80%以上。
2.2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反应分析
不良反应对消化系统的累及占比最高,其次为皮肤黏膜系统,后为循环系统,累及占比最少的为神经系统,但各项累及分布比较平均,见表3。
3.讨论
3.1清热类中药饮片发生不良反应的特征分析
清热类中药包括用于清热、凉血、解毒等功能的药品,常用的清热药品主要有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疥疮肿毒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几种种类。本次研究对象中不良反应的表现特点主要为以下几点:(1)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青壮年是反应高发群体,19~30岁,31~45岁,45~60岁发生不良反应的占比分布比较平均,儿童和老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较低,这也和用药谨慎性相关。(2)清热类中药饮片发生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中消化系统占比最高,这与清热类药品性寒、伤脾胃有关。(3)鸦胆子作为清热解毒的典型药品,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导致的不良反应占比也相对较高,可以累及多系统。
3.2清热类中药饮片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觀察结果显示,在这120例临床观察对象中不良反应的成因主要有4类,其中超剂量服药可能与医生用药习惯有关,也反映出医生用药剂量意识有待加强;中药煎煮时间相当重要,不同用品成分的药效发挥需要不同的时间;煎煮方法也是重要成因,有些药品煎煮时需要相对复杂的工序,否则可能发生中毒,在煎煮时有些药品需要区分放药顺序,例如,煎煮大黄时,加药顺序将与大黄的药效相关。患者对中药认识不足,对中药配伍禁忌了解不够,在用药期间听信偏方,导致不同药品成分发生反应,造成身体伤害。
3.3药学服务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对清热类中药饮片发生不良反应的成因进行思考,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对策:(1)重视用药指导:将药品的煎煮方法和建筑时间明确告知,对于重要的注意事项要重点强调,提高患者的警惕;(2)增强用药意识:药师在开具处方时应该严格的用药规范,杜绝超剂量用药的发生,例如,山豆根应小于6g;(3)加强重要宣传:医院可以印刷宣传册提供给患者,向患者介绍中药的基本用药常识,宣传中药煎煮方式和煎煮时间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自我防范能力;(4)严把药品质量:院方应做好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自上而下切实履行监督责任;药品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清热类中药作为常用药品,不良反应问题应该得到药学工作人员的重视,加强宣传,做好用药指导把控药品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黄胜男,张冰,林志健,等.清热类中药的不良反应/事件与药学监护[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701-703,709.
[2]郭朝民,商培培.206例中药饮片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5):307-308.
[3]刘彬辉.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药学服务对策[J].抗感染药学,2016,1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