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遗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研究

2020-12-14 03:55杨华霖
艺术评鉴 2020年20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非遗高职院校

杨华霖

摘要:非遗民间舞蹈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底蕴,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剧和城镇化发展加快,非遗民间舞蹈正慢慢弱化甚至消亡,非遗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在现实困境下极度迫切的需要改变,本文通过挖掘非遗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层价值,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非遗民间舞蹈传承相结合,促进原生态与艺术舞台的有机融合等方面对高职院校非遗民间舞蹈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遗  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131-03

具有丰富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底蕴的非遗民间舞蹈,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它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剧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对非遗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远远不够,如何立足非遗民间舞蹈特质,从挖掘非遗民间舞蹈、课堂学习、再到艺术舞台上实践演出等方面,保持舞蹈原生态基础上,实现原生态与课堂学习与艺术舞台实践等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学习非遗民间舞蹈技艺和文化中有效传承非遗民间舞蹈。

一、非遗民间舞蹈特征和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是民族认同、维系、凝聚、绵延的基本因素。民间舞蹈是起源于人民生产生活之中的,是人民群众在自创自演的,是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一种群众性舞蹈活动,也称之为“土风舞”。我们的民间舞蹈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点特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十个种类中的其中一个类别。非遗民间舞蹈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在具有最基本的艺术价值之外, 非遗民间舞蹈还具有强大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非遗民间舞蹈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关联,非遗民间舞蹈的这些特征正悄然的变化甚至消失,所以要急切的抢救和保护非遗民间舞蹈,在保护中寻求发展。

二、非遗民间舞蹈在高职院校传承的重要意义

国家对非遗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并多次前往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的省(市)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批示。国家的重视和引导,更加明确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非遗传承。

据相关数据统计所得,在我国发掘整理己知的舞蹈表现方式就有17000多项,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舞蹈类就有131项。随着我们现代化进程加剧和城镇化发展加快,我们现目前的非遗民间舞蹈正在急剧减弱甚至消亡。而非遗民间舞蹈多源于地域性、民族性强的古老村落,这些地区一般地处偏远且交通不便,非遗民间舞蹈传承人大多生活在这些较落后的村落中,在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的情况下,当地的年轻人为谋生不愿去学习和传承,村落之外的外地年轻人不愿意奔波去当地学,让摆手舞传承面临极大的困难境地。目前,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面临着传承人年龄老化、技艺断层、后继乏人等诸多问题。在现实情况之下,非遗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是对文化形态保护和更为有效的传承,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未传承和未能有效传承。高校作为集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大都建在区域文化中心和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传承民间舞蹈,实现非遗民间舞蹈的长效传承。因此,非遗民间舞蹈传承和保护中高职院校传承应该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责任。

一是有利于非遗民间舞蹈有效传承。高职院校教育实践性传承是非遗民间舞蹈传承的重要保护方式,有利于揭示其内部存在的本体本质特征和规律。将非遗民间舞蹈引入到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当中来,有效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实现非遗民间舞蹈有效和长效传承。二是有利于非遗民间舞蹈文化传承。非遗民间舞蹈的傳承与发展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非遗民间舞蹈传承中,技能传承和文化传承缺一不可,促进技能与文化融合,可以有效促进非遗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注重非遗民间舞蹈的舞蹈技巧,同时强化文化背景和思想情感,促进摆手舞传承发展的意义和效果。三是有利于高职院校内涵质量提升。通过高职院校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模式研究,分析我们非遗民间舞蹈人才培养现状,积极探寻非遗民间舞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不断提升学生非遗民间舞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民族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促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提升中有效传承发展。四是有利于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取决于诸多要素,其中文化建设是其中关键要素,深入抓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加强非遗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抓好非遗民间舞蹈在高校文化氛围、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以非遗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彰显高校民族元素特色,推动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推动其走属于高校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非遗民间舞蹈在高职院校传承

高职院校是非遗民间舞蹈教育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空间,非遗民间舞蹈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的主要通过挖掘非遗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层价值、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非遗民间舞蹈传承相结合、促进原生态与艺术舞台的有机融合等等,促进非遗民间舞蹈在高校的长效传承和长远发展,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非遗民间舞蹈传承融合,积极围绕非遗民间舞蹈传承,健全机制体制,加强专业建设,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一种适合高职院校运用又能有效传承非遗民间舞蹈的传承模式。其中,我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民间舞蹈需要保持的一个基点,就是让非遗民间舞蹈活在当下、活在校园,不断促进非遗民间舞蹈在高职院校中的“活”长效传承。

(一)挖掘非遗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层价值

立足于高职院校所处非遗民间舞蹈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文化土壤背景,加强对非遗民间舞蹈文化深层价值的有效挖掘、整理与开发,将其固有的文化内涵作为传承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动高职院校非遗民间舞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挖掘非遗民间舞蹈的政治价值。非遗民间舞蹈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丰厚的内涵,能够增强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自信心,也是促进国际文化间的交流与联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非遗民间舞蹈的政治价值,加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二是开发非遗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非遗民族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来源于各民族的生活中,包括其宗教、礼仪、生活习惯等等,从这些方面就体现出非遗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我们要挖掘和保护这一原生态性质的非遗舞蹈文化,开发非遗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不断挖掘和保护非遗民间舞蹈这是我们所面临的职责。三是开发民间舞蹈的教育价值。教育价值是非遗民间舞蹈蕴含价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化认识与传承、陶冶情操、锻炼体质、人格培养等方面都可以深入挖掘和传承非遗民间舞蹈蕴含的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实现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可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来实现。四是开发民间舞蹈的产业价值。落实在文化产业上的非遗民间舞蹈,其实指的就是非遗民间舞蹈应用于经济的特性展现,促使从事非遗民间舞蹈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效促进民族舞蹈的有效传承与发展发扬,促使我们的非遗民间舞蹈在产业中得到良好、积极、长远的发展。通过非遗民间舞蹈与产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创建品牌,为推广非遗民间舞迈向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大程度的发挥非遗民间舞的艺术作用,全面体现其产业价值。

(二)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非遗民间舞蹈传承融合

以高职院校发展和非遗民间舞蹈保护传承融合为目标,注重非遗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性”为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及其生存发展能力,着力高职院校真正懂非遗民间舞蹈的高素质舞蹈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建立起具有传承性的非遗民间舞蹈教育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依托高职院校科研力量,开展对非遗民间舞蹈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是促进高校学术交流、科学研究、质量管理的新路径,更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形态。同时,在高校传承模式成熟之后推广应用于其他高校,特別是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地区的高校,实现高校传承集中、整体发展,实现地方非遗民间舞蹈的长效保护和传承。二是优化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立足非遗民间舞蹈特质,从挖掘非遗民间舞蹈、到课堂学习、再到艺术舞台上实践演出等方面,保持舞蹈原生态基础上,实现原生态与课堂学习与艺术舞台实践等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学习非遗民间舞蹈技艺和文化中有效传承非遗民间舞蹈。三是打造高素质师资团队。非遗民间舞蹈要在高校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其实现的重要方面就是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巧和文化素养,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至关重要。只有加强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对非遗民间舞蹈准确和全面的认知,才能有效地把握舞蹈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内容,促使其在非遗民间舞蹈的教学实践中顺利有效开展。在我们非遗民间舞蹈教学环节,将具有风格特色和表演技巧的舞蹈动作与市场上舞蹈表演需求相融合,引发学生更加丰富的思考和探索。我们都知道,教师的队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具有针对性和持久性。高职院校要加强非遗民间舞蹈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培养,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创造更多学习和提升的平台,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深造和培训锻炼,加强对非遗舞蹈本质内涵、艺术风格的理解、认知和掌握,从而全面加强非遗民间舞蹈教师的自身非遗民间舞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丰厚自身的知识体系,多观看非遗、民间舞蹈方面的书籍、视频,拓展眼界,积累经验,打造更为生动有趣又符合非遗民间舞蹈传承的高质量舞蹈课堂。四是加强实践教育力度。充分发挥以课堂教学作为民间舞蹈传承的主渠道,构建以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专门行业组织或社会机构、国家(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渠道的高职院校非遗民间舞传承模式。传承非遗民间舞和民间舞文化基因,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传承者和非遗传承人身上所蕴含的浓厚的文化基因,让非遗民间舞蹈深入高职院校,点燃非遗民间舞蹈活态传承的绵延之火。

(三)促进原生态与艺术舞台的有机融合

立足非遗民间舞蹈特质,以文化基因识别作为方法,从传承非遗民间舞蹈出发,推进原生态与本民族舞蹈的有机融合,编创非遗民间舞蹈作品,将原生态的非遗民间舞蹈文化带到现代舞蹈艺术平台中,让师生在编创和展演中更好的传承非遗民间舞蹈。抓紧抓好抓实非遗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挖掘、作品创作、课堂教学”三个环节,将摆手舞原生态部分中典型性与训练性最好的部分选取出来,注重选取内容所包含的摆手舞文化含义的挖掘和凝练,要注重文化的完整性,深入挖掘和整理,形成一套教学内容和资源。在教学中切实推行理论与实践双线并进,将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引入学校课程内容是一种必然趋势,以抓好传承过程中舞蹈动作和舞蹈文化的有机融合为出发点,对课程开展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原生态从采集、教学、活动舞台各方面融合,以融合促传承、促发展。

四、结语

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的非遗民间舞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艺术瑰宝和珍贵遗产,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全球化的脚步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都给我们非遗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以强烈的打击,要想这门舞蹈艺术形式经久不衰,日久弥新,除了要积极探索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还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抓好非遗民间舞蹈艺术的超强生命力。所以,要能够深入到民间去感触不同民族生活的意义,挖掘本民族隐藏的舞蹈文化价值,不断地在传承和发展非遗民间舞蹈,高校要切实担负起传承发展的责任,立足高校的优势和特色, 在传承中不断深入发展,在坚守中不断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渊源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吴红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3]曾金华.新时期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发展·个性·共享—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长高峰论坛论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社,2012.

[4]孔令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舞蹈保护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

[5]王昕.追溯.回顾与探研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与现状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

[6]肖磊.中国民族民间舞类型与作品风格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7]张政武.民族民间舞多元文化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非遗高职院校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