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歆
摘 要: 为了切实完成职教“二十条”提出的“三教”改革任务,本文结合公共英语的特点,论述高职公共英语“三教”改革的内涵,探讨如何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建设、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落实“三教”改革的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公共英语 三教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面对各行各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思考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把教育教学相统一、相融合,把育人和强技和谐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1]提出的“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任务,教师是改革的根本,教材是改革的基础,教法是改革途径。笔者结合本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积极思考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基于公共英语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结合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内涵理解,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建设及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开展公共英语课程的“三教”改革实践。
一、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内涵
1.教师改革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改革主要是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改革。我院通过“七个一”(即:追踪一个科学发展的前沿,合作一家真心用你的企业,编著一本得心应手的教材,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案,培养一批真心爱你的学生,打造一批属于自己的成果,参加一个行业学会组织)建设,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全面增加教师的职业使命感。
就公共基础课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不断了解各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学习需求,及时更新知识水平,积极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突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2.教材改革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媒介。教师必须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公共英语教学不是中小学英语的延伸,公共英语教学应以需求为驱动,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接,对准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读懂专业文献,有效汲取专业世界前沿信息的能力。只有持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内容模块,融入教材中,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积极思考教材内容如何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专业院系的特殊要求设计,探究学生不同专业和学科背后的语言的特殊表达和交际,满足他们专业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写能力。
3.教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手段。职业教育教法的改革,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2]。采用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依托智慧企业的典型岗位,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使学生明白工作岗位需要的N个知识能力点,培养学生符合毕业“首岗”要求的能力和素养。公共英语课程可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的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教学融合,借助智慧教学平台,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通第一、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二、公共英语课程“三教”改革实践
1.调整公共英语课程的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是高职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教育阶段,社会需要学生毕业后立即上岗。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性,可将课程分为专业科普性和专业语类性[3](138-144),前者针对新生,后者针对进入专业的学生。专业科普性阶段,在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融入专业相关的科普知识,课程设计可根据学科专业有所差别,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设计和专业相关的科普类新知识,如旅游人文类教材可围绕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客服咨询等;金融贸易类教材可围绕行业介绍、建立业务关系、交易磋商、履行合同等;工科类教材可围绕职场职责、安全事项、设备介绍、紧急情况处理等。专业语类性阶段,需要学生利用各专业内容作为语言分析的媒介,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典型术语(如期刊论文和项目报告)或典型工作场景(前台接待、会务安排、求职面试)是如何用英语表达的,帮助学生有效阅读专业文献,提高专业报告写作能力。
2.更新公共英语课程的课程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教学改革最直观的体现形式,更是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职业院校教材改革要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教学内容来源于职业又高于职业。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明确提出了“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标准要注重吸收优秀的产业文化,突出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质量意识培育。将产业要素有机融入教材编修依据和整个教材体系,全面推进德育、智育与劳育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4]。
依据《规划》要求,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兼顾人文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既包含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的内容,又满足各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教师在编排教学内容时,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和职业素养(如,职场交际能力、学术写作能力等)。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包含各职业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语类或工作场景,完成专业科普性课程内容后,可提供菜单活页式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不同职业需求。
3.加强公共英语课程的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随着公共英语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公共英语教师必须按照新的要求,转变观念,拓展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
面对职业教育对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各专业领域英语应用能力的新要求,公共英语教师需要主动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特定学科的典型语类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段和句法特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除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系统的语言知识外,还要积极学习并掌握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是如何用英语构建和传播的,提高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能力[5](65-70)。
教师应学会利用网络、MOOC、人工智能平台等新技术,将“互联网+”与英语教学不断积极融合,开展信息化教学,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融合,培养学生智慧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
4.完善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教学方面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改进教学方法。以往公共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虽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但仍以英语测试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一般均占60%以上),同时以教师评价为主,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不足;评价内容以考查英语知识为主,对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态度、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合作能力等的考量不足,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评价时,应兼顾英语语言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考查,一方面要评价学生语言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机、情感、兴趣、能力等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活动,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動性。教师还可以借鉴企业岗位考核制度,将教学活动项目化,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演练,相互考核打分,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职业胜任力,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能力。随着“三教”改革的深入,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与事俱进、与势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将其培养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人人出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 . [2019. 01.24] http: //www. moe. gov. cn/jyb_xxgk/moe_1777/moe_ 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
[2]李忠华. “三教”改革的三个核心问题 [N]. 中国建设报,2020-04-08
[3]蔡基刚. 现代教育范式视域下的公共英语:从1.0到2.0转型[J]. 外国语文,2019(5).
[4]王启龙,马树超. 坚持问题导向,整体提高职业院校教材质量[EB/OL]. [2020.01.09] http://www.moe.gov.cn/jyb_ 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02/202001/t20200109_414 801. html
[5]蔡基刚. 高校公共外语教师知识结构升级:从1.0到2.0[J]. 外语电化教学,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