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榕蔚
摘要:学前美术绘画用线的教育引导一直是学前美术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通过《高职院校学前美术与专业绘画的交叉性拓展与深化——以川北幼专2013级初专学前教育3班为例》课题的研究,发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绘画课程在工作实践中应用性相对较小,于是,我们针对本班同学所在的广元地区幼儿园及其他幼儿园进行有关美术绘画用线教育引导,得出相关数据。
关键词:幼儿美术 绘画 教学
中圖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121-03
一、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区别用线绘画的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因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绘画材料多样化,但缺乏美术线条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调查报告显示:幼儿园选择一周开展2次或2次以上美术绘画活动的人数占总数86.2%,在美术活动中(勾线笔和水粉水彩颜料占50%以上,油画棒和水彩笔占80%以上),从中得出:美术活动中绘画材料非常多样易于表现线条与形象,但是从调查报告中也得出教师在组织美术绘画活动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美术绘画线条区别表现的引导。
其次,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绘画先画线条,但是对线条的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的教育引导却很少。数据得出:总人数225人中142人(63.1%)认为在儿童美术绘画中先画线条,但是,在线条的区别表现物象方面的教育引导次数并不多。
再次,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大班以上年龄的小朋友懂得物象大小远近和线条粗细的意思,但是,在绘画中对其关于线条区别表现物象大小远近的教育引导却很少。数据得出:被调查人员共计225人,其中97人(占总人数43.1%)认为中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124人(占55.1%)认为大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81人(占36%)认为学前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但是在组织幼儿美术绘画活动中会引导孩子运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表现物体对象的人数只有157人(占69.8%),仍有68人(占30.2%)不会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过引导孩子运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表现物体对象。
最后,大部分教师思想上认为应该引导幼儿区别不同粗细的线条,从而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但是,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绘画引导却很少。被调查总人数225人中有202人(占89.8%)认为在幼儿美术绘画中有必要区别不同粗细的线条,196人(占87.1%)认为在幼儿美术绘画中应该引导幼儿认识和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但是,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次数很少,一般的选项共有205人约占总人数的91.1%。
(二)分析形成因素
1.忽略绘画中不同粗细形式的线条区别表现物象的认识规律及趋势
人类绘画历史的溯源为绘画中线条有区别的表现物象关系提供佐证。原始社会人类认识和表现世界的绘画作品已经显现出利用线条的粗细不同去表现物象的主次关系和位置远近大小。西方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达米拉洞窟壁画以及中国古老的岩画都可以作为佐证。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擅于描绘物象粗犷有力的线条,主体物突出,客观再现了动物公牛被尖锐物斜穿身体后部,露出身体内的肠子,而公牛对面的人物和鸟形面具相对公牛较小,画面主次关系一目了然。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虽然描绘的是一头受伤的公牛,但线条已经具有明显的粗细浓淡的变化,原始人类运用绘画材料表现公牛蜷伏的身体,线条与色彩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由此得出,西方的原始人类在绘画之初就把主体物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供观者观看,将洞窟壁画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与构图、色彩结合起来,能产生童趣性的画面效果,无不散发着古代绘画文明的光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同时也是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岩画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它记录着人类处于远古狩猎时代到原始部落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是人类早期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
贺兰山岩画是原始先民按照一定的审美形式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岩画线条粗细有别,主体物突出,动物表现的面积大小不一,他们想要着重表现的动物尤其画的面积比较大,次要物相对较小,具象与抽象的结合,夸张与变形的演绎,受神灵崇拜或者巫术信仰的影响,在岩石上雕刻线条本身就是一种对体力和精神的挑战。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古代岩画比较聚集的地区,内蒙古不同区域的岩画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岩画的一般是动物和人物的题材居多,但内蒙古地区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是表现人与动物的关系,那就是岩画中出现的骑马人的形象。
岩画中骑马人的形象不是独立出现的,是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某一个具体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开始进入畜牧社会。根据推断当时原始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对岩画骑马人的形象场景的分析,这些骑马人的形象大致分为三种类型:骑马狩猎、骑马放牧和骑马征战。这些线条粗犷、形象写实,动态准确的骑马人形象体现着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而线条的粗细变化在这些画面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西方原始绘画线条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类在认识世界之初最先运用线条去表达物象的轮廓。随着大脑和思维的发展与进步,进而运用不同粗细的线条去表现所画物象的主次和大小、远近的关系。人类本能的运用线条去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与感受。这不是一种美术现象而是人类早期表现思想和感受的一种认识规律。
对比中西绘画历史中的线条表现方面的共性看,中西方绘画都极力拓展着线条表现力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一种美术绘画的发展趋势。
不同历史时期中不同绘画派别的西方绘画都体现着线条在绘画中的粗细长短等的不同变化和区别对待,物象的主次关系,大小比例,个人情感表现等都通过线条的表现让观者一览无余而后细细品味。
以上为不同时期的中西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画家都会运用不同粗细,长短不同形态的线条表现所画物象,运用粗线条表现物象的外轮廓,将主体物放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使之更加突出重要性,让观众明确绘画表现的主要物象。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家都在不断地探索着线条的各种表现可能性,将线条的表现力不断拓展,甚至推向极致,使画面线条的粗细对比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使观众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某种绘画意境。比如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梵高通透锐利的目光折射出的那一抹人性光辉,还有毕加索变形立体的女人形象等等都是通过线条表现力的挖掘与深化传达给观众某种精神和力量。可见,这是一种美术绘画趋势,并不是暂时的美术表象。
学前美术绘画教育引导是将事物的某种认识规律和趋势引导给幼儿,而这样的美术绘画规律与趋势却恰恰被忽略掉了,本次调查表明225人中,91.1%(205人)很少或一般性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这说明在学前美术活动的组织实践过程中对线条粗细表现物象远近大小的教育引导确实重视不够。
2.幼儿教师在被教育阶段缺乏相关教育引导
幼儿教师在学校学习阶段,完成学前美术相关学习内容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引导,会造成学生本身对于不同粗细线条表现物象远近大小的关系认识不足,忽略简笔画中线条表现的区别性,进而对儿童画表现中线条与线条间的粗细大小或长短的對比产生的某种节奏感重视不够,对线描中的不同种类线条的表现力的探索还不够等等,都极有可能造成在将来的幼儿园美术实践活动中对幼儿关于线条的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不够重视的问题。
3.幼儿园教师本身的职业倦怠感
川北幼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学生在幼儿园教师的岗位上流动性也比较强。主要原因是幼儿园教师的整体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同学在私立幼儿园就职,面对不同管理机制和要求的幼儿园,使人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强,极容易造成幼儿园师资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对于美术活动的组织实践极容易存在教育引导的疏忽和纰漏。
4.美育引导滞后于学前美术绘画现状的现实
美术绘画作品中线条的粗细变化与物象远近大小之间的和谐表现,会使整个画面产生某种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形式美感。
幼儿园组织美术活动和绘画活动相对较多,在这些美术绘画活动中幼儿进行绘画的时候,却很少有教师对幼儿绘画的线条粗细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这进一步说明了幼儿绘画实践过程缺少相应的美术绘画线条的形式美教育引导,或者幼儿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幼儿绘画中粗细线条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轮廓细节等等所产生的某种节奏感在形式上是一种美。这不是幼儿园个例,很可能是共性问题。
二、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高职院校一线专任学前美术教师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积累
幼儿园教师在实践教学和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状况无不体现着他们在学习生涯中所接受的教育现状。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幼儿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职高专美术教师的教学问题。
如果幼儿园教学中缺乏对美术绘画线条的粗细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的有效引导,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对学生在美术理论和美学理论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有效教育引导。
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一线学前美术教师必须加强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和美育理论思想的普及,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幼儿美术美育课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和美育理论水平
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形式美学相关理论的普及性教育引导,将专业性绘画与学前美术进行交叉与深化,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将来的教学实践、择业就业和高素质培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只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幼儿园美术绘画的教育引导才能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
(三)实现对幼专所在地区周边幼儿园教师进行美术美育普及性培训
很多幼儿园教师在思想上认为幼儿美术绘画应该适当引导,可以不强求效果,但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教师对幼儿的绘画线条进行粗细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对本地区及周边幼儿园教师进行有关美术课程和美术美学理论的集中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幼儿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实现了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更加全面有效地提高幼儿美术绘画的教学水平。
(四)实现课程与园所的对接,在实践中检验课程
将美术美育相关理论渗透到学前美术课程,并做好课程与幼儿园(班级)之间的“点对点”对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理论性。随着幼儿园美术活动实践的深入,适当调整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使课程凸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研究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做好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再回到幼儿美术实践中深入解决问题,如此才能切实做好美育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统一,有效推进地区范围内学前美术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调查问卷不只是将问题提出来,主要是想要探索运用更好的方式将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师,笔者深深感受到必须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理论思想渗透到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坚守讲台给学生传达一种信念与力量。始终相信教育的力量,既是细雨润物,又是滴水穿石。笔者相信集体的力量一定会将学前美术教育前景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胡敦杰,王相生.浅析欧洲史前洞窟壁画[J].美与时代(下),2016(04).
[2]刘玉霞.浅论宁夏贺兰山岩画的艺术特点及其保护[J].大众文艺,2014(04).
[3]李特,张玉花.内蒙古地区岩画内容及艺术特点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03).
[4]张文静.中国岩画的区域分布及特点比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3).
[5]李曼妮.探寻儿童绘画与原始绘画间的共性语言[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
[6]王娟.毕加索绘画作品艺术特色与风格特征研究[J].艺术教育,2020(05):137.
[7]常迎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术课堂教学的探讨[J].品味经典,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