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模式在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的探索

2020-12-14 04:01戈磊李宁高旸钦邱萍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产学合作人才培养

戈磊 李宁 高旸钦 邱萍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了一系列的产学合作的改革。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加深校企协同合作,共建专业课程,全方位深入教学全过程,提升教师工程素养,优化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有效促进学校、学生、企业等多方共赢。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产学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28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the social demand, this paper explores a series of reform of production 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ining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as the core,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uild professional courses, deepe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in an all-round way,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literacy of teachers, optimiz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graduate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win-win situation among schools, students and enterprises.

Keywords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端应用型人才。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专业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足。[1]因此,高校需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将教学、科研、实践、生产、应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打造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所谓产学合作就是指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企业和学校相互配合,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和企业的实践平台,相互促进,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2]

1 材料专业就业现状及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高新科技的基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发展对材料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行业也对材料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材料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工资待遇一般,相较其他工科类如机械、电子等行业,待遇偏低;第二、多数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完全对口,甚至改行,从事材料行业的本科毕业生多在采购岗,而非技术和研发岗;第三、本科所学专业知识应用率低,材料专业本科生综合竞争力不强。[3]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基础的学习,对于工程领域涉及较少,导致同学掌握的工程知识与科学理论不匹配,无法切实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程中生产力。同时本科生想进高端新材料公司或者应聘企业研发岗,只能选择读研,造成每年毕业生考研率高于半数。但适合科研的本科生并不在多数。因此修正培养计划,制定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加深学校与企业需求相通,培养出产学专用型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基于材料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探讨

(1)企业参与制定培养计划。注重引进企业专家,参与到学生培养計划制定当中。成立了企业专家和校内专家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学院专业发展,课程设置,能力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的讨论及人才培训计划的制定,使学院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建立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为学院推荐兼职教师,并帮助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在校教师的技能培训提供帮助。帮助宣传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积极推进学院发展。向专家委员会成员及时提供专业培养计划,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培养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有侧重的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2)校企共建课程:在大学四年期间不断的引入企业专家参与具体教学过程。专业老师和企业专家共享资源,共同构建教案和教学大纲。在课堂中,邀请相同专业课背景的企业专家,以工程案例为背景,展开实例教学。例如在“高分子物理”和“材料工程基础”中,邀请具有石油防腐蚀背景的企业专家,介绍了材料在海洋工程中面临的腐蚀失效问题,让同学们了解了海洋油气开采过程,金属材料在海洋装备上的应用,以及高分子材料未来可能在海洋工程装备上的应用方向;在“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中,邀请民航企业专家介绍陶瓷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解决的问题和应用。通过这类尝试,搭建了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使同学们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应用在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问题上,增强了同学科学理论与工程场景的结合,培养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知识丰富的工程师储备人才。

(3)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实习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基于能力培养的递增性,利用暑期小学期,设置了不同层次实习与课程匹配的培养办法。第一学年暑期实行认识实习。通过认识实习,了解材料及相关领域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不同产品工艺要求,熟悉工厂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获取专业上的兴趣点,为今后的方向选择和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多企业共建,多方向培养的方式,进行丰富的实践教学。第二学年暑期进行金工实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由企业一线专业人员为学生服务讲解和示范。第三学年进行生产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企业选择上,一改以往的传统企业实习,适当加入新技术新材料实习,与新兴行业对接,如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公司,开拓学生的见识,尤其是在参观太阳能发电板工艺时学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学生的见闻也随科技的进步而进步。探索开设案例类讲座,安排了相关内容的专家讲座,以工程案例为例,从理论过渡到实际应用中,根据讲座后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整体案例讲座效果更佳,使学生对自己马上要从事的行业有了更直观的深入的认识,对材料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都呈现有利趋势。在生产实习接近尾声时,会协商实习企业。安排宣讲和选聘环节,增加就业机会和面试经验,为大四就业打基础。整体而言,在这种真实企业环境下,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又方便企业从中选聘合适的人才,加强校企双赢的效果。但是同样在尝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无法接触到高端企业,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场所。这个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归结于校企共赢力度有限,企业方不可控因素太多,简单地提供合适优秀人才还远远不够吸引大型企业的注意力。[4]目前的探索路径集中在政府政策鼓励,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上。

(4)完善和优化毕业生跟踪体制。传统的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和跟踪调查多采用邮箱问卷调查或走访的方式来进行,但这类方式任务量大,效率不高,实时跟踪困难大。本专业紧跟网络科技的进步,模拟二维码支付的方式,选取问卷星平台,设计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和企业对我们的毕业生的满意度问卷,生成二维码,通过班长在班级群里发放的方式,直接作答。这种方式优点突出,学生不需要登录可以直接作答,系统可以直接生成问卷分析報告,省事省力高效。我们采用毕业五年内不同年级梯度调研和同一年级连续五年跟踪调查的方式,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估。同时二维码印制在专业宣传册上,在校庆时期发放,了解更多本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情况。例如已经尝试了在15级-17级毕业生班群里推广二维码,数十名学生作答。主要反馈了毕业生专业素养问题、综合能力培养问题、未满足社会需求问题、与时俱进问题、特色石油行业就业问题。分析结果用于指导培养计划修改。此毕业生跟踪处于初步尝试阶段,跟踪调查常年有效,持续采集数据,并推广到其他年级,获得更多数据,形成稳定的毕业生跟踪机制。除了面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同时还对对口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更准确的掌握企业对材料人的实时需求,及时就调整培养计划。

(5)提高教师团队综合能力。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目前高校老师科研多集中在实验探索阶段,与工程应用相关度不大。为了提供教师的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与对口方向企业达成友好互助联盟,共建科研平台。派遣教师去实践基地和企业锻炼学习,培养工程实践型教师人才,为学生教学。同时对聘任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毕业指导导师、企业专家进行规范化管理,合理利用这批教师组员,助力产学结合型人才的培养。

3 产学合作育人的评估和成效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探索,建立了校企层层合作机制,有效实现了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过程。通过监控用人单位需求和满意度,学生就业情况和发展能力,反映出学生培养方案的不足和潜力,指引了培养目标的制订和修改,最终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然而就业情况是学生质量的直接体现。根据学校和学院毕业生毕业情况调查报告,从2016-2018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保持在89%以上,升学与就业平分秋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方面是升学深造,升学高校或科研院所近三年趋向于国家重点985院校和优秀的科研院所,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国家纳米中心等。以能源背景,石油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另一部分主要进入新能源材料或石油石化企业工作。材料专业为我国装备制造等行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总体而言,通过分析这三年学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在多种产学合作措施的实施和改进中,企业专家全方位深入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应用潜力增加,产学合作机制也在不断地优化中。

4 结语

产学合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和实践型人才。本文以材料专业为背景,通过企业的全方位渗透到本科培养目标制定、本科教学、本科实习实践,毕业生质量反馈和企业需求中,为不断优化本科教育教学。不断坚持校企合作协同优化,增强校企共赢,为国家提供更优秀的材料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的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76-80.

[2] 阎东彬.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19):35.

[3] 熊伟.石油大学材料类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的现状及思考[J].石油教育,2012(5):30.

[4] 郑妙.校企共建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0(3):56-58.

猜你喜欢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
加拿大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借鉴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合作创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