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统摄下的阅读教学

2020-12-14 07:22汪潮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概念课型概念

汪潮

“大概念”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一个新词语,它的思想不仅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而且也改变了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值得特别关注。

一、“大概念”的解读

由于“大概念”是一个新的概念,所以有必要首先对“大概念”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学的阅读教学。

1.“大概念”哪里来?

(1)源于实践。小学生在接受正式的语文教育之前,其脑海中已经存在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模糊的初始概念,可以称之为“前概念”。前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以一定的“结构”存在的,更多的表现为表象和形象。语文特点和规律还需要通过“大概念”去理解,这样才能形成科学又合理的语文知识体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急需建构以“大概念”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2)源于理念。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媒体”“大数据”“大概率”“云计算”等理念和技术已经应用于社会、经济和生活之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大概念”理念首先在方案中被提出,其实也同样适合小学语文教学。

2.“大概念”是什么?

“大概念”的英文是“Big Idea”。这个“大”的内涵不是数量和宽广,而是核心。这个“概念”的英文是"idea"(中文直译为“观点”),而非"concept"(中文直译为“概念”)。所以,这里的“大概念”可以是概念,但不局限于概念,更重要的是原理和观念。

(1)大概念与小概念。“大概念”和平时教学中提及的“概念”和“科学概念”均有所不同。“大概念”指的是適用于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内现象的概念,它是能够整合众多科学知识的语文学习的核心。与之相对应的概念称之为“小概念”。“小概念”是只能运用于特定学习内容和某一环节的概念。由于语文知识的综合性特征,我们无法掌握所有的语文知识。因此,可以试图通过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这些概念称之为“大概念”。可见,“大概念”是在具体的小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语文教学更为宏观且具概括性的认识。这也提出了建构层级概念的要求。比如,识字、解词、句子理解、段意概括、文章内容梳理等就是不同水平、不同层级的小概念。又如,朗读、阅读、读写结合、语文素养也是不同层级的概念。前者是小概念,后者就是大概念。

(2)核心概念与通识概念。“大概念”主要包含两个内容:核心概念与通识概念。核心概念是在语文学科上具有统领作用的概念,是侧重于学科内部的重要概念。它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基轴与核心,是能把零散的语文知识串珠成链的金丝线,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究更复杂、更难解决的问题的关键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螺旋式上升和层级性提升。因此,核心概念既是基础也是内核,能聚焦语文知识,更能衍生语文知识。通识概念则侧重于不同学科之间共同涉及的概念,它是多门学科内部概念的共同体现,可以帮助学生把不同学科领域中相互关联的知识进行组合和融通。如,哲学思想、文化理念、审美观点等都是通识概念。

所以,可以把“大概念”比作车辖。有了车辖,车轮等零部件才能组装起来,发挥整体作用。散落的零部件只是一件件物品,是没有意义的。

(3)本位概念与教学概念。“大概念”是指在语文学科领域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学科内容。它通常用陈述式来表达一个观点,所陈述的要点是对学科核心概念理解的具体表述。这是语文本位的大概念。如,汉字是以字形为核心的音、形、义的统一体,汉语的语义是受环境、语境等制约的,汉文的表达体现出意境领先、整体构思、情动辞发的特点,等等。“大概念”又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思想,它通常用陈述式来表达一个理念。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大概念。如,整体一部分一整体,感知一理解一巩固一应用,学生独学一同伴合学一教师导学等。

3.“大概念”哪里去?

统编语文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大概念”的思想,其主要思路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概括知识的抽象意义。“大概念”来自对具体语文现象和教学现象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它可以用各种抽象形式表现。如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问题。统编教材有创意地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如三年级上册的预测单元、四年级上册的提问单元,都是一种“大概念”的表述。

(2)挖掘知识背后的核心思想。“大概念”具有核心导向能力。“大概念”是指向语文学科知识背后的更为本质、核心的概念或思想,它能够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大概念”理念渗透下的教学方式可以引领学生实现一个趋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建构一个蛛网式的,具有关联性、发散性的知识领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能够接触与思考以核心概念为内核的、更为宽泛的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统编教材中最典型的是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3)促进知识的巩固生长。“大概念”具有吸附知识的能力。一方面,随着知识的学习,会不断地加深对“大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因为有“大概念”这个连接点,语文学习会因为有附着点而被赋予意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在这样的学习中发展起来的“大概念”会成为我们知识的生长点,这是更有意义的。统编教材的单元组文教学就是依据“大概念”的格局设置的。

二、“大阅读”的框架

“大概念”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其影响涉及小学语文的所有方面。下面主要依据“大概念”的思想,初步提出“大阅读”的框架。

1.大视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和指导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规律”“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1)多读书。读书的过程,读书的积累,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语文。读书首先要在量上做文章,以量取胜。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教材在课文的后面还编排了“阅读链接”“资料袋”,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以及“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和新的板块“快乐读书吧”等,这些为学生多读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2)好读书。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读书的姿势、习惯和方法,在多种场合教师要给予提示,逐步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使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和生活的一种常态。

(3)读好书。好书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文质兼美,具有示范性。统编教材所选文章大多主题清晰,结构鲜明,语言优美,堪称学生学习的优秀范文。特别是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文体配置,具有多样性。要有文体意识,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如,童话、寓言、神话等故事类课文,儿童诗、现代诗、古诗等诗歌类课文,还有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些文体在一个单元内有机组合,各种文体的比例合适,统编教材还适当增加了古文和说明文。

名家名篇,具有文化性。要多读中外名著。统编教材较多保留了名家文章的原貌,所以,一般来说,本套教材的课文比以往其他版本的教材要长且有一定难度。

(4)读整本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长文章和整本书。统编教材涉及的整本书的课外阅读比比皆是,特别是新的板块“快乐读书吧”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读整本书的习惯。从单文阅读到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反映的就是大概念的思想。

2.大融合

统编教材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大融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主读与“和大人一起读”相融合,二是課内读与课外读相融合,三是读语文与读文化相融合。

(1)自主读与“和大人一起读”相融合。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但是,基于一年级学生读书的实际,教材前两册专门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板块,旨在大手拉小手,发挥家庭中大人对孩子读书的引导、监督作用。

(2)课内读与课外读相融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课内外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和课外阅读的总量:

统编教材每册的总字数在16万字左右,纯课文字数大概为8万字。这是课内读书的基本数量。根据初步的评估,课内读与课外读的字数比例要求是1:5。课内阅读的字数远远达不到小学生应该阅读的字数要求,必然要寻求课外读书的途径。新板块“快乐读书吧”主要指向课外阅读。

(3)读语文与读文化相融合。语文教学既要具有浓浓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味,立德树人,又要落实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第一,语文要素的全面培养。语文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语文学习策略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要素的核心是语言,它包括十个方面:从语言知识看,有字、词、句、段、篇;从语言能力看,有听、说、读、习(习作)、写(写字、写话)。小学语文要在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上下功夫,特别要重视读、背、写。第二,文化要求的渗透。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包括汉字文化、汉语文化、民族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等。语文课堂要充分体现三个回归:回归本源,回归经典,回归文化。

3.大协调

(1)阅读目标的协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阅读的目标,并促使“三位一体”,整合协调,优化达标。要防止只顾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的“三分之一”现象。

特别是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精心思考,准确定位,精准教学;要基于学生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抨击资本主义,而是感受童话的魅力;《皇帝的新装》不是说皇帝愚蠢,而是映射自己,每个人都会犯错。

(2)阅读人员的协调。学生是阅读者,教师和家长也是阅读者,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共同构建一个“读书共同体”。要使学生好好读书,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好好读书,教师和家长好好读书,学生才能天天向上。

(3)阅读方式的协调。阅读有方法,主要包括精读、略读与浏览。从三年级以后,统编教材把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带“*”号的就是略读课文(课文目录里也有标注)。—个单元可以全部是精读课文,也可以包括一两篇精读课文和一两篇略读课文。

从阅读的课堂教学看,提倡两种课型:精读(教读)课和略读(自读)课。前者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举例子,讲方法,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后者主要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这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泛读和浏览。前者犹如数学课上的例题教学,后者则如数学课上的练习题教学。

统编教材还有一些有新意的设计。如在语文园地里设置“我的发现”,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特点和规律的创新意识。这提示我们:学生的阅读要有开放意识、选择意识和发现意识。

三、“大教学”的构建

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多采用微格教学,它体现的是“小教学”的思想。所以,在目前条件下,语文课堂教学尚无法做到大气磅礴,微言大义。基于“大概念”思想,阅读教学应大力倡导大聚焦、大统整、大板块、大格局。这是十分必要的。

1.任务大聚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基于“大概念”的教学,就要善于把小的任务聚焦成大的任务,构建以“大概念”为导向的大体系,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基本的思路有三。

(1)主题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具体内容中的小概念,主题就是一个大概念。这个主题概括了内容,勾连了细节,指明了方向,因而它就是一个大任务、大概念。如,小学语文的不同文体教学,就是一种主题教学设计。

(2)目标驱动。课堂教学目标是一种学生行为的最后结果。对于课堂教学具体任务的小概念来说,目标就是一个大概念。目标是上位的,任务是下位的,目标决定任务。所以,目标也是一个大概念。基于目标驱动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3)问题导向。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包含很多小问题和小任务,所以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大概念。问题的提出、表述、分析、解答等,就是一个不断聚焦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问题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

2.信息大统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播、交换、获取的过程。但是,信息过多、过乱,都不利于信息交流的效率提高。这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大统整,排除无用信息,调整有用信息,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阅读教学要在“更为”上下功夫:意义更为深远的信息,内容更为重要的信息,范围更为宽广的信息,排序更为上位的信息,材料更为典型的信息,效果更为明显的信息。这些信息应该是统整后更为教学所需要的。

3.课型大板块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型大都是“流水线”型的,先解题,后学习生字词,再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做作业。若每一堂课都是这样的套路,这样的流程,课型就显得呆板了。基于“大概念”的思想,语文教学课型应该是大板块的。举例如下:

▲方法式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不动笔墨不读书。

(3)读书要有疑,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

(4)读书贵在运用。

(这种课型重在读书方法的运用,适用于第三学段的学生)

▲阅读式

(1)初读,感知大意。

(2)深读,理解内容。

(3)再读,突破难点。

(4)续读,体会情感。

(这种课型重在阅读能力的培养,适用于第二学段的学生)

▲语言式

(1)感知语言。

(2)积累语言。

(3)转换语言。

(4)应用语言。

(这种课型重在语言的积累,适用于第二、三学段的学生)

▲简约式

(1)写好字。

(2)批(批注)好文。

(3)写好片段。

(这种课型重在“写”的指导,适用于第二、三学段的学生)

▲学本式

板块一独学(学生自主学习)

(1)阅读整篇课文。

(2)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

(3)批注欣赏的内容。

(4)画出不懂的问题。

板块二对学(同桌学生相互学习)

(1)交流自学情况。

(2)回答对方问题。

(3)讨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4)联合提出还不懂的大问题。

板块三导学(教师指导下的班级学习)

(1)交流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2)梳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联系。

(3)学用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4)总结规律性语文知识。

(这种课型重在学生的学习)

4.教学大格局

语文课堂教学有“教”“学”之分。“教”与“学”组成了四种逻辑关系:无教无学、有教无学、多教少学、少教多学。唯有“少教多学”才是“教”与“学”关系所应有的大格局。这就需要构建教学大思路,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渐进地、高效地发生和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学本课堂的追求方向。

语文课堂教学有“深”“浅”之别。“深”与“浅”也组成了四种逻辑关系:深入深出、深入浅出、浅人深出、浅人浅出。唯有“深入浅出”才是课堂教学所体现的大格局。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深入地解读学情、深度地钻研文本,又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学生。“深”与“浅”的关系辩证地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

语文课堂教学有“线”“网”之异。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点线”型的,蜻蜓点水、多线交织时有发生,这样的课堂显得零碎而无序。在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要提倡“互联网思维”,要有“网”状意识。

“互联网+”:依据互联网提供无边界教学。

“互聯网-”:用互联网取代旧的教学形式。

“互联网×”:借助互联网提高学习效率。

“互联网÷”:用互联网解构传统学习模式,重新制订新的教与学互动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很小,但其教学思想的格局却很大。

猜你喜欢
大概念课型概念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