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惠君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健身行业尤其是线下健身服务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与此同时,运动健身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宅家健身的运动热情持续高涨,健身类线上视频、App等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2月,运动健身App行业活跃用户规模快速上涨至8928万,同比增长了93.3%。
另一方面,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健身房,坚持定期锻炼。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全民健身氛围的不断培育,未来中国健身行业将继续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底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将达到4.4亿人。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底国内体育消费市场预计将达到1.5万亿。
宅家健身、线上健身这一新潮流还将持续吗?从筋膜枪到品牌瑜伽裤,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主义陷阱?健身房套路多多,消费者该如何维权?这次,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健身经济中的“红”与“黑”吧。
“宅家健身”“云健身”成为新潮流,线上视频马了就等于做了?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每年夏天都是大家走进健身房挥洒汗水的季节。然而受疫情影响,客厅已经成为了不少人健身的主场了。
疫情期间,包括威尔仕、超级猩猩、一兆韦德、银吉姆在内的健身品牌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旗下门店陆续暂停营业。闭店期间的健身房品牌纷纷将战线转向线上,如精品团操健身房Justin&Julie、传统连锁健身俱乐部威尔仕在其品牌公众号上发布训练视频供会员居家训练;精品团操健身Shape塑健身率先开启了团操直播;而后还有超级猩猩、一兆韦德、乐刻等也加入到开设直播课程的行列。
健身爱好者们被迫从户外转至室内,从线下改成线上,从而催生了一场全民“云健身”风潮。
各社交平台上,“宅家健身”“云健身”的话题热度高涨。截至9月13日,抖音平台上,话题#健康dou起来#累计播放量达88.2亿;新浪微博上,话题#宅家健康运动计划#累计阅读数达37.9亿。
B站数据显示,疫情期间B站健身运动视频累计播放量达6.6亿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00%,用户总观看时长同比增长了164%,健身运动UP主新增粉丝总数同比增长超240%。6月到8月期间,UP主粉丝增幅减缓,但其中6月11日才入驻B站的帕梅拉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粉丝数就超过了两百万。
从美丽芭蕾到郑多燕减肥操,从周六野到帕梅拉,越来越多的健身话题火爆破圈。6月11日,德国网红健身博主帕梅拉在哔哩哔哩、小红书、新浪微博、Keep等多个平台上开通了社交频道。三个月以来,粉丝暴涨,各平台累计粉丝数超过五百万。“今天你帕梅拉了吗”成为了今年夏天女性健身社交圈的潮流热门话题。
中研普华研究员覃崇回应《消费者报道》采访认为,由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消费者只能宅在家里,宅家健身、线上健身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keep、咕咚等运动健身类App下载量增多、用户日活量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运动APP的知名度,为云健身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线上观看运动健身类视频、直播等,对普及“全民健身”的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不管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的居民,都受益良多。
不过这些被大家放在收藏夹里的博主们真的能带领大家“动”起来吗?
去年12月,#1亿人在假装健身# 曾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榜单。有自媒体根据天猫发布的《2019运动消费趋势报告》,结合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一数据,综合测算出中国有1亿人在假装健身——买了运动装备却很少运动,办了健身卡却很少去健身。虽然这一算法显得有些草率和不科学,但不得不说“脑补式健身”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上的话题#马了就是做了#,意思指收藏或标记了就等于脑补自己做过了,累计讨论数为18.1万,阅读数为1.2亿。另外根据《2019运动健身人群画像报告》,虽然Keep的装机量领先另外两个跑步计数类APP悦跑圈和咕咚,但用户粘性却远低于后两者,2018年全年平均月活天数不足10天。
“健身五分钟,拍照两小时”“马了就等于做了”,你也是其中一员吗?
在线健身APP、零售式线下健身课程、传统健身俱乐部,你会pick谁?
除却被懒癌耽误了的部分脑补式健身人群,“云健身”的流行与火爆反映出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比之前更加关注健康,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各类健身锻炼中。
艾媒咨询于今年2月进行的一份网民健身认知调查中显示,七成受访网民认为形态管控与健康相关,国民对于个人体重健康相关意识较强。另外, ZAKER X 咕咚大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较 2019 年同期,宅家健身运动的人群同比增长高达 27%。
随着“云健身”“云运动”的流行,海量的健身视频或直播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和视频网站。参照健身视频来进行运动,消费者几乎零成本就能参与其中。但这样看似美好的背后其实暗藏隐患。今年6月,沈阳体育学院教授、博导罗嘉司曾在“为体育强国夯实法治之基”系列圆桌论坛发表观点称,对于缺乏系统健身理论学习背景的普通人,让他们在海量的健身视频或直播中,去区分优劣、真伪,有一定的难度;许多主播不具备健身授课资质,存在虚假宣传现象;而且不同性别、年龄的网民,心理技能和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健身负荷和动作难度很难适用于同一标准,导致实际健身效果打了折扣,甚至可能引发较高的运动损伤风险。
想要更为科学、高效地参与健身锻炼,能够借助智能提供个性化锻炼计划的在线健身APP、能够在线下接受私教或教练真人授课和指导的新型健身工作室及传统连锁健身俱乐部是目前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
首先说说各类运动健身类的App,目前市面上的運动健身类App主要分为以咕咚、悦跑圈为代表的跑步计步型App、以Keep、即刻运动为代表的综合类健身App、以薄荷健康、卡卡健康为代表的减肥控脂型App,以及如“小米运动”“Fitbit”等需配合智能穿戴装备使用的硬件配套型App等。
根据艾媒北极星2020年7月的数据,Keep每月活跃人数约为1360万,处于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小米运动、咕咚等。
消费者在运动健身类App中付费成为会员后,即可在App定制专属个人的健身减肥训练计划、观看各类健身视频和直播,甚至还能蓝牙连接智能穿戴设备或者运动硬件设备,记录下各类健身数据或运动轨迹。
但是比起手机里的AI健身教练,更多人可能会更加青睐健身房里能直接对话沟通、能第一时间矫正动作姿势的真人健身教练。
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的数据,截至2019年11月,中国整个健身产业的健身会员数约为6812万;全国健身俱乐部人均年度消费金额约4085元,其中一线城市为6245元/人;全国健身私教工作室会员人均年度消费金额约为6933元,比俱乐部会员高出近70%。
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约有健身房俱乐部5000家,健身房1.5万家,健身工作室2万家。根据《2019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全国店面总数超过一百家的健身工作室仅有中田健身、乐刻、快快智能健身、超级猩猩四家。
像大家较为熟知的一兆韦德、威尔仕等,属于传统连锁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购买了健身俱乐部的月卡、年卡后,即可无限次参与俱乐部组织的各类免费团课、使用场地内的器械和设备,而私教课程则需要另外付费购买,一节私教课价格大多在三百元左右。 会员年卡是健身俱乐部的核心业务,但预付费模式容易催生各类消费问题,诸如健身房教练重销售轻运营,消费者办卡之后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又或是健身房关门“跑路”,消费者退款无门等,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不少消费者曾表示在购买了健身房年卡后,遇到过服务注水、课程质量差、器材简陋、销售各种口头承诺无法兑现等情况。对此,北京铭泰律师事务所廖仁亮律师接受《消费者报道》采访称,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如果健身房未按照约定提供服务、健身器材等,消费者可要求其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另外,如果健身房突然关门“跑路”,消费者可及时请求消费者保护组织调解,向公安、工商、商务、体育部门投诉,或者第一时间搜集并固定证据材料(合同、支付记录、发票等),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廖仁亮律师还补充建议到,消费者在办健身卡之前,应全面、谨慎考察健身房的环境、设备、经营状况、网络舆情、涉诉情况;要求与健身房签署书面合同并开具发票,将服务条件、期限、优惠等写在合同里,并且妥善保管相关证据材料(合同、支付记录、发票、聊天记录等)。
8月10日,中国健美协会发布了《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的落实意见,从健身俱乐部评级、人才、赛事、运营、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细化和规范。协会指出,要建立健身俱乐部评级制度,开展好健身俱乐部水平评价工作;通过施行国标来规范健身俱乐部等健身场所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同时结合星级评定工作与相关执法监督部门合作,约束健身俱乐部之间存在的销售或培训业务的定价混乱、无序竞争的行为。
目前,除了以长期会籍卡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传统健身俱乐部,还出现各类新型健身房,诸如主打小而美、智能化,走加盟路线的光猪圈;主打精品团课、按次收费的超级猩猩;主张月卡制、24小时、智能化的乐刻运动等。
以超级猩猩为例,消费者只要每次根据个人需求在微信小程序上购买课程即可。场地密码会在上课前5分钟生效,输入密码进入课室,与教练核对二维码之后就可以上课。
这些新型健身房改变了传统健身房年卡的预付费模式,按月或按次收费,但与此同时也减少了场地面积和各类器械。另外,每节团课、私教课程从70元到350元不等,如果每月消费频次多的话,一年的消费总额会比购买传统健身房年卡要贵得多。
关于新型健身房是否完全取代传统健身俱乐部,中研普华研究员覃崇认为,不管是传统的健身俱乐部模式还是新型的健身俱乐部模式,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按次购买课程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消费者害怕健身俱乐部跑路的顾虑,但对于传统健身俱乐部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及客源,客户粘性较大,只要提供满意的服务,客户不会随意更换。
近段时间看来,不管是哪个领域,头部企业都有较好的发展态势。有运动健身打算的你到底会pick哪一种健身方式?
从瑜伽服、筋膜枪到各类膳食轻食套餐,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主义陷阱?
不管是“宅家健身”还是走进健身房,对于消费者来说,“买买买”永远都是躲不开的。在家健身需要添置瑜伽垫、运动T恤、跑步鞋、跑步机等各类運动健身装备,走进健身房的朋友则需要购买运动服饰、各类健身补剂、筋膜枪等。
苏宁大数据显示,今年1-5月体育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52%,其中跑步鞋、运动T恤、运动休闲鞋、篮球鞋、运动长裤五大品类稳居销量TOP5,分别实现144.12%、138%、106.5%、91%、85.42%的同比增长。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2-3月京东瑜伽垫销售额同比增长170%。除瑜伽垫之外,京东平台划船机和拉力器销售额也实现了超过100%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26%和123%。跳绳同比增长67%、哑铃同比增长65%。从健身器材选购的不同增长比例来看,形体、塑身改善方面的器材更受关注。
今年9月,加拿大瑜伽运动服零售商Lululemon(露露乐蒙)公布了2020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其净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2%至9.03亿美元。财报显示,中国市场增长最为突出,电商业务增幅高达136%,原因可能在于疫情居家生活推动Lululemon瑜伽裤与运动休闲服的线上销量显著增加。
走进国内的瑜伽馆、健身房,时不时就能看到一两个身穿Lululemon运动裤的女性健身者。价格在600到1200元不等一条的Lululemon运动裤在不懂行的人眼里可能与普通的秋裤无异,但却是讲究剪裁、追求时尚的女性健身爱好者们最不可或缺的运动装备之一。而抓住女性运动消费市场的Lululemon目前市值已经超过阿迪达斯、安德玛。
除了Lululemon,筋膜枪作为这两年最为流行健身产品,如今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今年央视“315”晚会上,官方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健身类器械销量排行第一的就是筋膜枪,上半年销量增长了2177%。
在此报道中,多位专家指出虽然筋膜枪理论上可以起到放松和缓解疲劳的作用,但这些功效目前非常缺乏临床科研证据。同时,在中国,筋膜枪不属于医疗器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行业和国家标准。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表示,筋膜枪不属于医疗器械,以预防和治疗等功能进行宣传,属于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和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
另外除了时尚的运动服饰和流行的健身器械,代餐食品更是2020年最受关注的“新风口”之一。
根据CBNData消费大数据,最近一年,营养代餐消费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消费金额和消费人数增速均突破50%。欧睿国际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代餐市场会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
目前,除了wonderlab、Smeal、ffit8等新兴网红品牌,包括蒙牛、百事、雀巢在内的食品巨头也瞄准了代餐市场,纷纷加入战场。
代餐,顾名思义就是代替正餐的食品,但这种产品真的能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吗?
今年7月,深圳市消委会曾对10款轻食代餐粉商品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碧生源、汤臣倍健、康宝莱、网易严选4款样品能量、蛋白质、总膳食纤维偏低;Fatlaster极塑代餐奶昔能量、蛋白质偏低;中粮天科、Smeal、网易严选的代餐粉被测出脂肪的实测值超过标签标示值;仅有3款样品营养配比表现较好。
另外国家食药监曾通报,食药监部门发现有减肥代餐类产品添加违规药物的行为,如有不良商家在违规代餐产品内添加超量的高浓度儿茶酚,导致转氨酶升高,转氨酶水平过高可能引起肝脏衰竭。
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2023 年中国减肥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代餐食品属于瘦身膳食替代品,该类减肥产品在广告时多使用嫁接、合成等电脑技术制作照片,对比暗示减肥效果,欺骗消费者。
据了解,目前国内并没有关于代餐粉的强制性标准,仅有中国营养学会2019年底发布、2020年1月实施的《代餐食品》(T/CNSS002-2019)团体标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及相关监管措施,市面上的代餐产品可能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消費者选购产品需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切勿将代餐当作正餐食用。而且代餐粉只是帮助控制热量的一个途径,想要健身美体,更重要的还是合理膳食、自律运动。
尼尔森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实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除了增强体质这一共同目标 ,70、80后重视通过科学系统的运动健身在缓解压力的同时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而85后则重视通过高效的运动内容设计达到塑身修形的效果,90后则将运动作为社交的重要一环,喜欢通过晒运动照、晒运动成果在社交网络中塑造自身健康形象。
可以说,健身经济也是颜值经济的重要一环。不管是Lululemon、筋膜枪还是代餐食品都正正迎合了消费者对塑造美好形体的需求。只是大家在进行健康管理、体重管理的同时,切记采取健康科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