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洁 耿知闻 余蓓蕾 李忠泽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从事临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的,他们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培训质量。基于医教协同并轨制的培养模式,分析专业硕士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切实做好专业硕士的思想教育工作,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为其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规范化提供了管理思路。
关键词: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9C-0062-04
2013年,《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正式启动。2014年6月30日,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文件指出,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称“专硕”)必须同时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初步构建了“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的全新人才培养体系。此教学模式的改革旨在培养基础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故要求培养的专硕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医学实践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但是并轨培养后,专硕既要完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住培训练,又要完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主导的学历课程学习,压力较大,导致他们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培养质量。江阴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医院”)作为第二批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从2015年实施双轨制培养后,发现以上问题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本文将探讨专硕群体的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并总结医院的管理经验,以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为其他住培基地的管理提供思路。
一、临床医学专硕的心理健康现状
专硕和住培并轨培养后,专硕在毕业时可拿“四证”,即硕士毕业证、硕士学位证、住培合格证和执业医师资格证,研究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执业,比并轨前培训时间节约了1—2年。但是并轨后,专硕既要完成33个月的硬性临床轮转和国家统一的住培结业考试,又要完成研究生学位授予所要求的各种考核,学习压力增大,学习心理负担明显加重,越来越多的专硕表现出逃避、焦虑、抑郁等状态,甚至出现一些伤人、自伤自残等恶性事件。[1]积极开展专硕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目前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二、临床医学专硕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大脑结构和功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从严重程度上可将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调研发现,抑郁和焦虑是专硕群体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医院作为徐州医科大学和南通大学的硕士生培养单位,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临床工作压力
徐燚等人调查表明学业负担是专硕心理压力的首要来源。[2]许多专硕本科期间因忙于考研,对临床实习未足够重视,导致临床思维与动手能力较弱,当他们进入临床学习后,就会无法适应繁重的临床工作。此外,专硕需在3年的有限时间内既要完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参加全国的结业考试,又要完成以科学能力为主导的学历课程,毕业论文要通过盲审后才能答辩,确实存在比较繁重的负担 。因此,专硕相较于学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其他类型住培学员压力更大,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科研压力
专硕的科研压力主要来源于能力不足、缺少时间、导师对自身期望过高等方面。很多专硕在本科期间的科研能力由于自身意识不强、学校条件不支持、学业繁重等没有得到培养,考上研究生后,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专硕培养期间,他们要完成33个月的临床科室轮转任务,每天都是满负荷运转,压缩了科研训练的时间,科研任务得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特别对于那些临近毕业还未取得科研成果的毕业生来说会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甚至自残自伤的极端案例。此外,有的导师对专硕的科研要求较高,同时学生又渴望得到导师的认可,使得专硕在科研方面的压力很大,其心理健康状况会受到影响。
(三)医疗环境、就业经济压力
紧张的医患关系、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使得专硕在临床上面对患者时不免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担心产生医患纠纷和矛盾。医患间的不信任也会对他们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产生挫败感,对职业的期望值降低,严峻的医疗环境影响着专硕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调查显示,90%的住院医师存在就业压力大的问题。[3]由于近几年报考专硕的学生增多,故相应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他们毕业后需自己找工作,而目前很多大型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竞争激烈,使得他们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此外,相较于医学本科生,专硕学历更高,各方面能力都更为出色,对自身定位也更高,因此对工作较为挑剔。这种高要求与就业大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专硕心理负担加重。
在多個调查中均说明收入偏低是影响专硕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4]专硕因其属于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未纳入国家住培的补贴中去,待遇低于同级别住培人员,生活补贴可能只够维持生计。然而他们需要逐步实现经济独立,加之恋爱、交友等日常开销大,使得其经济负担重,易导致心理问题。
(四)自身因素
大多数专硕年龄在24—2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常因年轻化造成心理不成熟、情绪波动大,本身容易产生心理问题。[5]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长期的生长环境容易导致包容心差、思维模式单一,易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弱,遇到困难不会求助,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易导致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承载过多的家庭和个人期望,易形成较高的个人评价。当理想和现实脱节时,常因为心理落差而导致心理问题。
三、提高专硕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当专硕群体所面临的上述学习、生活、就业和经济压力不断增大,累积到一定程度即可造成心理压力,而压力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所以给予这一特殊群体常态化的关心,针对心理健康的问题提供各类资源,对于他们安全、顺利地度过这段時期非常重要。心理健康对于每位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心理工作要以研究生为对象,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服务、干预、实践、支持、教育多管齐下,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组建专硕带教小组,完善管理制度
医院将专硕心理健康纳入研究生培养目标顶层设计,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带教管理制度,在机构设置上明确带教管理职责,全程、全方位助力专硕成长与发展。组建带教管理小组,包括教学管理人员、导师、轮转科室遴选的副导师、带教老师及中心实验室等工作人员,形成以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导师(副导师)负责指导、带教管理小组成员负责分工指导的培养模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专硕学习、工作以及生活都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习和工作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这两者的有序性和效率都有了一定的保障,专硕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便会大大降低。
(二)充分发挥导师、副导师的指导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导师都应为研究生提供帮助。加强导师的德育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从而引导导师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自“医教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实行以来,专硕在几十个科室间轮转,而在导师的科室只有几个月,繁忙的临床工作使研究生无法与导师经常沟通。为此,医院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设置了“副导师”这一角色,由各个科室遴选出来的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副主任医师担任,不管专硕在哪一个科室轮转,该科室的副导师都能做到及时关心和指导该专硕的临床工作并关注其心理状态。同时,副导师还是导师和专硕之间联系的枢纽,导师可以通过副导师了解该学生一段时间以来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的具体情况,当该同学遇到临床工作、科研上的疑惑或心理上的焦虑时,副导师可以及时获悉,及时与导师一起商讨出帮助专硕的最佳方案。
(三)逐步健全心理档案,建立跟踪、评估和干预机制
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些专硕可能已经有较大的心理障碍但是表面上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像这种当事人刻意回避的情况,别人是很难发现的,一旦出事后果就很严重,所以心理健康问题重在常态化监测和预防。[6]医院有较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队伍,目前已在进行心理档案建立、跟踪、评估分层和干预的初步探索。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让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专硕心理健康动态成为可能,依据评估的严重程度将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若是前两类问题,由心理咨询师处理,后一种情况则由精神科医生处理。采取不同的措施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心理问题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到最小。
(四)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减轻心理负担
医院每两月定期组织一次沙龙,让低年级的研究生将自己的困惑和疑问与大家一起讨论,高年级学生可以将自己在临床轮转、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环节的心得和他们分享,畅所欲言。教学管理部门、各科室的导师、副导师、带教老师和学生充分交流,了解每位专硕的学习工作的情况和所思所想,并及时和专硕进行沟通。这种沙龙形式是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倾诉者将内心的担忧和焦虑释放,同时获得别人有益建议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极大缓解其心理压力。
(五)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自我教育意识
社会支持指的是家庭、亲友、同学或社会其他组织对个体精神和物质上的关心、安慰和帮助。强大的社会支持体系对于专硕的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通过我们观察,比起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专硕更倾向于向家人、朋友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心事”。所以要引导他们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拓展具有社会支持的人际交往圈,形成和谐的关系。另外考虑到经济因素是影响专硕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医院高度重视并加以改善专硕在培期间因不享受国家补助,而整体待遇低于同级住培学员的现状,医院于 2018 年 9 月起对专硕的生活补贴从每月 1000 元提高为每月2000 元,再加上值夜班费补贴,以及学校每年的奖学金等费用,争取做到专硕待遇和同级住培学员的待遇持平,减少专硕因经济问题而造成的困扰和压力。
专硕和住培的并轨培养是为了适应目前我国高层次医疗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培养过程中专硕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医院培养的专硕在临床工作、住培考试和研究生答辩等环节中都表现出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医院这套针对专硕心理问题的策略,解决了部分问题,这也能够给其他的基地提供思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磊,吴皓,堵明辉,王筝扬.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5).
[2]徐燚,王建六,姜冠潮.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9).
[3]叶韧,李一峰,赵嘉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1).
[4]石崧,周莹,刘菲.重视规范化培训中住院医师心理问题[J].继续医学教育,2012(7).
[5]蒋勇.专业学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与应对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
[6]周超,孙聪聪,刘云启.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9(4).
[7]徐景皓.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构建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
责任编辑:许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