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内容生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2020-12-14 04:01刘莎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刘莎

摘 要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呈现出媒介多元化、传播去中心化和内容海量化的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的效应,但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复杂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平台,优化教育的方式和媒介。同時,要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培训和资源共享。还应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成为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也承担信息创作者和传播者的角色。

关键词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45

Abstract The content ecology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 diversific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mass content, which brings positive effect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has a negative impac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to adapt to the complex network information content ecology, build a diversified, multi-level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optimize the way and media of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 building, and enhance training and resource sharing. We should also fully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play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creators and disseminato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content ecolog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9年12月,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强调政府、企业、社会和网民等主体均是网络生态内容治理的参与者,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95后”“00后”是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对意识形态的助推作用越来越显著,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下,审视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优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引导策略,这是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

1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呈现出的媒介多元化、传播去中心化和内容海量化的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

网络信息内容的形式载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由传统媒体的文字作为主导,而视频音像,尤其是短视频Vlog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媒介。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形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可以增加接受度,降低固有权威内容带来距离感。[1]近年来,官方媒体也正在加大对二次元动画、爱国主题系列视频等创作力度,已经涌现出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在青年群体中广受好评。多元的媒介形式可以提高传播的效果和力度,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网络信息内容的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社交媒体和各类信息传播平台兴起,信息制作者丰富发展起来,传统的官方媒体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自媒体日渐流行,在不同平台和领域产生了粉丝量巨大的意见领袖。大学生有蓬勃的朝气和多样的兴趣爱好,这使得其在某个领域不再仅仅是网络信息内容的接受者,更是创作者和传播者。较低的技术门槛和较高的创作热情,可以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性变革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积极影响。海量和实时的网络信息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动态的知识库。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需求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查找获取,通过自学的方式不断增加知识储备,精进职业技能。网络信息内容成为大学生向社会观察的窗口,从中可以完善知识和技能体系,适应社会所需,也能更直观、更立体地看待社会的多元特性。

2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浅薄化、复杂性和群体效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容易带来消极的影响。

网络信息内容的浅薄化一方面体现在内容本身的片面性和简单化,快餐式的网络文化从不缺少热点,然而简短的文字、图片和短视频等信息常常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视频、图片作为信息呈现的重要媒介,传递的信息经过了创作者的精细化加工,接受者只需要接受知识或信息,往往不再需要深度思考或想象。大学生如果不能认知分辨网络信息内容的浅薄化风险,就容易造成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观。

网络信息内容同时也是复杂的,信息背后有各种思潮的暗流涌动。良好的互动氛围给信息参与者带来多元的视角,但无论是评论、转发还是弹幕,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往往表达了某种鲜明的立场和观点,渗透着某种意识形态和思維逻辑。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在繁杂的信息环境下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信息发布者带入极端。谣言、网络暴力、非黑即白的是非观都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负面因素。而大学生如果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法律和道德意识不足,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对自身网络言论缺少管理,则容易因不当言论和失控的传播环境将自身裹挟带入舆论风暴中,带来高校网络舆情风险。[2]

网络信息内容呈现出诸多细分领域,垂直化的内容生态让同好者在网络上聚在一起,减少了孤独感,但也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的效应。近些年网络上深受诟病的粉丝圈文化就是典型代表。群体的力量有不可控的风险,网络群体因为同质化程度高、人数众多而又匿名的特点,个体身处其中很难察觉一次发言、一个转发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大学生有丰富的兴趣爱好,是网络信息内容的重要主体,学会理智、客观地看待同质性的言论,带有批判性思维看待网络信息内容,也应是大学生必备的网络素养。

3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和优化策略

(1)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优化教育形式和资源。大学生思政教育平台现在大多沿用较传统的图文形式,利用官方公众号推送思政教育信息,在学生中有一定的传播力度。但总体来说,思政教育的平台和资源不足,风格固化,形式单一,缺少契合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关注的优质资源。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权威性强,容易对学生造成枯燥、距离远的印象。网络宣传平台建设的不足,导致高校难以建立有影响力的思政教育阵地来占据价值引领的制高点。近年来,不少传统官方媒体在网络视频平台新设账号,采取形式新颖、叙事性强、有感召力的视频等方式影响年轻人,获得了广泛关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设计、开发和创作高质量的视频等资源门槛相对较高,因此,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尤为重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当将基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的思政教育资源纳入思政教育整体方案中,加强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重视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培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直接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体,需要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有宏观认识和基本了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教师队伍和大学生容易存在代际差异,而对年轻一代的信息生态的理解和认知,是形成价值认同的前提。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如果缺乏网络信息经验,存在认知鸿沟,就容易造成沟通断层,阻碍思政工作顺利开展。

大学生意识形态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生态的影响,这也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带来挑战。辅导员等思政工作教师团队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生态现状的认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对网络舆论风险的认识。同时,还要不断熟悉网络平台,熟悉大学生的语言习惯,提高预防和处理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在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上,需要针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进行精细化设计,结合案例开展网络法制教育[3]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面对复杂网络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整合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思政教育形式,启发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内容生态。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网络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思政工作团队尤其是辅导员的培训中,应当增加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培训,加强对网络生态的认知,增加对大学生语言习惯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处理网络舆论危机的技巧和能力。

(3)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创作思政教育相关素材。在目前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大学生仍然以被动接受为主。传统灌输式的、从上而下的思政教育方式容易在大学生中产生距离感。年轻大学生技术能力相对较强,对信息创作有天然的热情,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大学生参与进思政教育内容素材的创作中,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技术优势,挖掘大学生潜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同辈的语言和思维将权威的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群体的距离拉近,更具有感染力,可以提高传播的效果。此外,学生会、研究生会、党团班等学生团体和学生个人,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内容的创作主体。思政教育素材的创作过程是对理论思想或社会现象的深度学习和再加工,不仅可以侧面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引导大学生创作的过程本身也构成了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语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营造了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氛围,但也容易侵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带来负面的影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重要的契机和不可忽视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为大学生思政工作增添新的生命力,同时应对网络信息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命题。本文从网络信息生态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的双面性为切入点,提出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德平,闫申.Vlog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与教育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03):80-85.

[2] 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9):33-38.

[3] 王明慧.大数据时期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6):193-19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