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EC框架的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0-12-14 04:01许冬梅
科教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框架工具阶段

摘 要 创新思维训练测试效果显著,但缺乏长期效果,究其原因是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脱节。这要求对思维训练与实践的全过程透明化管理。TEC框架是包含创新思维全过程即思维目标选定、思维发散再到思维收敛的工具。TEC与5分钟思维法结合可构成创新思维的训练路径;思维工具的选用与使用的TEC过程则建构成创新思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TEC框架 创新思维 5分钟思维法 训练路径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7.036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training tes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but lacks long-term effect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training is out of touch with practice. This requires transparent manage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inking training and practice. The TEC framework is a tool that includes the entire process of innovative thinking, that is, the selection of thinking goals, the divergence of thinking, and then the convergence of thinking. The combination of TEC and the 5-minute thinking method can constitute a training path for innovative thinking; the TEC process for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thinking tools builds a practical path for innovative thinking.

Keywords TEC framework; innovative thinking; 5-minute thinking method; training path; practice path

創新是国家竞争、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创新的内核是创新思维。思维科学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及各种尝试。研究发现,很多创新思维训练虽有显著的一时之效,却缺乏长期效应,[1]这寓示着创新思维的训练难以转化到实践活动中。因为如果能在实践中应用训练而来的技能,训练的成效自然就应能持久。本文尝试探索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研究现状及问题

创新思维可以通过适当形式进行训练而得以提升。[2]创新思维是一种认知技能,作为技能就需要训练与培养。未经训练的思维,很容易漫无目的地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产生许多无意义、无效率的内容。这是因为思维极易沿着引发好奇或触发情感的细节展开,从而偏离对问题本身进行真正探究的路线。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的研究层出不穷,从简单的发散思维训练到七八十年代更为复杂的技能培养。最为有名的包括:[3]国外学者中,德·博诺的“柯尔特”思维训练、弗斯坦的“工具性增值”思维训练、弗耶和艾德姆斯德的“决策训练”等;国内研究中,高慎英总结我国创造教育的实践研究分为三类,分别是实验型、思维训练型及渗透式教学型等。

大体上来说,创新思维的培训有专门的思维训练与专业课程的渗透两类。本文重点研究的是专门的创新思维培养训练,而这其中,最为主导的训练方式是创新技法即工具的训练。这是因为思维科学家认为,创新思维障碍的原因是存在“认知缺陷”,并且通过“工具性增值”训练能“矫正认知缺陷”,从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4]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也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在恰当的时机嵌入适合的工具;[5]创新实践者也提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决策,任何决策都应该应用模型(工具),而不是依凭经验、知识与情绪的定势思维;创新思维培养的教材也主要以创新技法(工具)的训练为主体内容。[6]因而,本文将重点从工具的视角进行研究。

创新思维测试最为普及的是吉尔福特和托兰斯的发散思维测验,通过被试思维的发散来认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一些缺陷的。人们对创新思维的看法,最易产生的一种误解是凡创新思维都是发散的;工具的本质作用也是实现思维的发散;发散思维确实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价值性还必须依靠收敛;针对发散出的诸多方案或决策必须经过收敛才能确定最适合的结果。思维的发散和收敛是创新思维的双翼,缺一不可。所以,尽管训练测试效果显著,但训练中缺乏收敛过程,测试也缺乏对收敛能力的有效评价,这并不能真正算是思维训练的成效。不完整的思维过程将使思维主体不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轨迹;思过无痕,显然也不可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技能。学者董奇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造思维,如果基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测试,重点应是考查创新思维进行的过程等。[7]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和建构新知识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类似于信息加工过程,思维过程的本质即大脑对所获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处理过程。因而思维训练就是对思维过程的一种训练。[8]故而思维训练测试的有效性并不代表思维训练的真正有效与完整,即思维训练与实践在思维过程上出现脱节。

同时,以工具为主导的思维训练通常是指定工具下的情境思考,比如在思维训练中要求用头脑风暴法思考可能的创业创意,这种训练不需要考量工具的选用,这就导致实践中缺乏工具进入思维的应用途径。因为在实践中,人们要想突破定势思维的障碍,就需要在思维中自然、自如地嵌入工具,养成主动创新的习惯。人们也许通过训练掌握了各种工具的应用方法,但如何让工具进入思维实践,却缺乏有效的途径。这是训练与实践在思维工具应用方面的脱节。

这两方面的问题提示我们,创新思维训练需要涵括思维的发散与收敛全过程;其次,创新思维实践要求解决思维工具在思维过程中的进入方式。这其实是要求创新思维训练过程的透明化,明确工具在训练中的作用时机与方式,进而实现训练与实践的统一。

下面将根据德·博诺的TEC框架与5分钟思维法来尝试对以上问题的解决。[9]

2 理论基础

2.1 关于TEC框架

TEC是德·博诺提出的缜密思维框架,指的是在思维过程中要遵循T、E、C三个阶段。

(1)T代表目标和任务,是思维精确的聚焦点。T的核心价值在于提醒思维者进入思维。它可能是一种回顾,比如考察做某件事情的方式是否已经获得提高;可能是对思维过程进行错误矫正或发现错误;可能是解决问题;也可能仅仅是发现问题。总之,T是提醒思维主体要思考的具体对象。

(2)E代表扩展和探究,是思维的开发阶段。E阶段要求围绕T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运用如头脑风暴、强制联想法等各种引导感知的思维工具。这可以是考查所有因素、审视已有经验等。扩展阶段是积极而自由的发挥,因而数量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考量。不要试图给予评价,或者急于在这个阶段就确定最好的点子。

(3)C是思维逐渐收紧的阶段,是思维的结果。C阶段要确认已获得了哪些信息,并据此得出明确的结论。这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有创造力的想法、备选方案或者一个建议。思考者应该从3个层面上确定结论。第一,可能是一个明确的答案、创意或者意见,比如很具体的思维工具的确定等;第二,已经取得的全部收获,例如,对一系列创意进行了考量;第三,已经客观地对思维进行了考察。有时第一个层面也许不明确,但也应该有另外两个层面的收获。

可以看出,TEC要求在思维活动中,首先应该明确思维目标、然后思维发散、最后思维收敛确定是次思维的结果。这既包含了整个思维过程,而且将思维各阶段透明化了。

2.2 关于5分钟思维法

为了避免思维的漫无边际,思维时间的限制就非常必要,即在思维的全过程中针对思维对象的确认、思维的发散及收敛都必须分配恰当的时间。5分钟思维法是指思维过程的T、E、C各阶段应该遵循1:2:2的时间分配。具体指的是,在一次思维活动中,第1分钟:思维的聚焦(T),厘清目标和任务;第2-3分钟:思维的发散(E),进行充分扩展和探究;第4-5分钟:思维的收敛(C),收缩和下结论。

5分钟思维训练将有利于提醒思考者进入与完成一次完整过程的思维,并建立起大脑思维模式。5分钟思维不只适用于思维训练,也适用于创新实践中的针对细分对象的一次思维。

下面将应用TEC工具与5分钟思维法的结合探索建构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实践路径。

3 基于TEC框架的创新思维训练路径的建立

以工具为主导的创新思维训练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给定情境,能够深思熟虑地运用思维工具。TEC与5分钟时间结合有利于工具的高效应用。首先,时间限制的暗示作用有利于引导注意力寻求思考对象的聚焦而开始思维,即提示应用工具寻求问题的解决。其次,按照限定的时间逐一完成规定的任务,即除了工具自然引致的思维发散,还会要求对发散的成果进行收敛;这会避免任何一个阶段的简化。简化会令思维自认为这是一个曾经成功的主题而匆忙进入下一阶段,从而导致思维缺乏深度,也预示着可能达不到思维的效果。这要求应用思维工具不只有发散性的数量收获,还要求有切实价值性的质量上的收获。

第二个阶段,形成思维的习性。在无意识状态下,能选用恰当的思维工具进入思维,即将思维工具自动地应用于任何情境之中。TEC与五分钟思维法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性。首先,工具可以引导思维快速进入问题情境,从而避免了思维因循定势带来的决策情境。其次,养成缜密思维的习性。每次思考都必须经历1:2:2的时间与主题的分配,这将逐渐建立起创新思维全过程的大脑思维模式。第三,培养了三思而行的习惯。思维切割成TEC三阶段有利于延缓思维的盲目性。第四,提供了工具选用的思维途径。时间的限定也意味着一次只能思考一个主题,当有太多需要思考的内容或者思维的创新性不够时,就必须进行多次的TEC;这势必会涉及到工具的重复应用或挑选过程,即T可能是选用何种工具。这事实上就提供了工具进入思维的路径,这正是我们当前创新思维训练中比较缺乏的。

此外,创新思维的训练必须简单易行。思维与其他的技能或爱好没有分别,都需要付出努力,我们需要有简化的训练方式以便于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进行练习。TEC框架与5分钟时间结合有利于简化思维训练。其一,TEC是个管理思维过程的工具,因而在工具训练中都应依循TEC框架来呈现所有全过程;这让思维训练变得有章可循。其二,5分钟的时间限制也让一次思維训练变得容易且更有效果。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思考技能与模式,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去寻找正确、全面的答案,因而时间的控制能更好地提升训练的效果。5分钟对于思维来说,其实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在短暂而集中精力的思考中,巨量的神经元细胞参与其中,大量的创新亦蕴藏其间了。

由此,TEC与5分钟时间的结合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路径:针对一个特定的情境,按5分钟思维法结合具体的思维工具持续、反复的实施TEC过程。

4 基于TEC框架的创新思维实践路径的建立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技能,要求我们养成依靠模型做决策,模型的确定本身也是一个决策,应用模型也是一次决策,思维都应该遵循TEC过程。

一方面,TEC框架有利于提示对思维工具的选用。工具的本质在于對认知的矫正,实质是引导我们的注意力进入工具的思维。TEC工具可提示我们对工具的选用思考。即TEC在管理思维时一般包含两步,第一,找模型的TEC阶段;第二,模型应用的TEC阶段。这样思维的每一步都借助TEC留下了痕迹。这种提示会让人们任何行为之前先想想有什么思维工具可以应用,有意识地从当前定势的操作中脱离。比如有人同你说,我想买鞋。你习惯上可能就会说上淘宝吧。但如果你决定用工具来帮你决策,比如5W2H工具,就会问对方,“给谁买,为什么要买,什么时间用,用在什么场合,想买怎样的,预算多少,什么品牌?”这样问完后,对方也许说我好像不需要买鞋;或者你也可以更准确地回答对方的问题。这也适用于自我决策时对定势的摆脱。

另一方面,TEC框架与时间结合有利于深化思维进而创新。个体在进行思维时,要因应不同的思维时机选用不同的思维工具进行思考。即掌握在不同时期按照一定的次序嵌入一些构造情境并拓展知觉的思维工具,这可以围绕问题的解决发掘更多的创新视角。思维工具的应用,不只是产生新的联系,也有助于一些传统看法的重新解读,从而找到更多的创意。当个体逐渐学会将各种思维工具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上,做事将更有效率和更加科学。

TEC是个不断循环、思维不断聚焦并前行的过程工具。这个过程中准确定义目标和任务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T只有越来越具体,才有利于E发掘出有创意的想法,C的结论才可能有价值。比如前述的“让过年更有仪式感”的思考,如果直接将此定义为T,最终得到的结论就会比较泛泛。因为T如果是“如何让过年更有仪式感”,则在E的阶段时就可能存在穿衣、吃年饭、年画等等诸多方面的广泛而普通的想法,这样C的结论极可能缺乏价值。这要求我们的思维不断前行,围绕“让过年更有仪式感”的主题,经过多次TEC,最终比如将T确定为具体的某种仪式,进而创新;这样的C才会是有意义的思维结果。在实践中,我们最终得以解决的问题,都是在层层深入的思维探究中实现的。

这个过程中遵循5分钟的时间分配原则也是很重要的。每一次TEC都有起始时间的提示,一方面可以保证每次思维对象经历完整思考过程;另一方面因此可以进入下一个TEC的思考,从而引导思维的层递深入以创新。

综上,创新思维的实践路径是先应用TEC来挑选思维工具;其次要在应用思维工具时遵循TEC框架;并在思维的推进中反复应用TEC进行工具选择与应用。这就养成了应用模型进行思维的创新思维习性。而且,这实现了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3] 胡荣华.小班化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 李玉玺,陈锐.学会创造性思维——让自己不同凡响[J].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62.

[4] 方展画.关于“思维过程”的心理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88(04):52-54,42.

[5] [英]爱德华·德·博诺著,冯杨译.我对你错——从岩石的思维到水的思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6] 许冬梅.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02):19-22,42.

[7] 董奇.发散思维测验的发展与简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01):23-28.

[8] 阚娟.基于思维导向的思维型教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7.

[9] [英]爱德华Y尩聙Y尣┡?12堂思维课[M].韓英鑫,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框架工具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框架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准备工具:步骤: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巧用”工具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