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素养;课程构建
一、何以能行: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与框架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小学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国情怀、深圳精神和世界眼光的地球公民”为学生的培养目标,系统建构起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与框架体系。
(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目标导航
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目标主要分为三个维度:一是认知维度,即国际理解通识性知识;二是技能维度,即语言交流运用能力,并在交往中形成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能力;三是价值维度,即自觉践行热爱祖国、链接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
(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理念诠释与框架搭建
我们认为,本土化的国际理解课程理念要有三个坚持: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这是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应有之义。二要坚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异国文化的教育理念。三要坚持创新育人模式的先进理念。教育的现代化要求学校教育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教育方式,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创新育人新模式。我们通过校园文化、对外交流、主题课程三条主线构建课程,渗透“我与自己、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关联,建立起具有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课程框架体系。
二、何以施行: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评价
(一)塑造课程环境育人的“文化场”
华侨城小学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多元、特色鲜明的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我们试图让学校的每个空间“可述说”:一是设计走廊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路丝绸之路”微缩线路图,让学生感受中国悠久的对外交流史。二是让教室的每一面墙“会说话”:每学年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周,在外墙布置“一带一路”各国的国旗、标志建筑、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学生可以耳濡目染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概况,激发其对各国文化的探究热情。三是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能交流”:在校园的空旷场地或角落设置“小世界,大梦想”舞台,学生或展示自己习得的语言,或表演民俗歌曲舞蹈,或呈现小组研究各国的成果。
(二)搭建对外交流活动的“和谐地”
1“走出去”:基于互通互惠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一是线上参与“哈佛英语”项目,通过远程视频对话实时交流,为学校学生与美国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增强语言交流和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二是参加中美学子“龙鹰对话”,以“对话、理解、融合、发展”为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理念,线下与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开展传统特色课程。活动加深了学生间的彼此理解,使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引进来”:基于连接世界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一是开设中国教育科学院引进的国际儿童心理健康课程“果果和朋友”。二是引进与中央电教中心合作研发的“人机对话”英语学习课程“基于技术环境的英语教学整合”。三是引进美国“哈佛少儿英语课程”、剑橋少儿英语校园版,模拟联合国等课程。这些国际化课程的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国际理解课程的内涵,让师生拓宽了国际化交流的视野。
(三)构建特色主题课程的“融合园”
1“从中国看世界”主题探究课程。
学校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出发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研发了“从中国看世界”主题探究课程并分别在不同年级实施。比如,一至六年级对应开设的“从童谣看世界”“从童诗看世界”“从童话看世界”“从美食看世界”“从建设看世界”“从历史看世界”等六大板块内容,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习得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自主探究,比较、理解、包容他国文化。
2“我与世界对话”主题探究课程。
学校与南山区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联动,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校结对协作,进行线上线下“我与世界对话”主题探究课程的共同研发,如“社区点亮生活”“中美气候课堂”等共建子项目,赴北京参加“童眼观生态”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体验活动等,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关注人类发展问题的意识和关心人类命运的情操。
3“走向多彩世界”主题探究课程。
一是以班队活动、节庆文化、对外交流等活动为融合点,通过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等多学科的有机渗透,研发出“走向多彩世界”主题探究课程。如开展“小舞台,大世界”“小荧幕,大世界”“小建筑,大世界”等节日主题课程,学生的探究成果在秋季运动会、创意嘉年华等活动中集中进行展示分享。
(四)打造课程评价体系的“赋能所”
一是以过程性评价来记录学生成长:编印《世界公民探究护照》,以一本护照记录、评价、反馈学生在主题探究课程中的认知、技能和价值维度。二是以多元性评价来反馈学习效能:在评价主体上设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等,倡导多元表现形式。三是以表现性评价来引导学习方向:通过搭建丰富的平台,展示学生对国际理解中不同内容的认知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