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伊琳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引下,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的“觅渡大世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以“儿童的世界·世界的儿童”为主线,从2012年开始启动研究,八年来始终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成长为优秀的世界公民不断探索。
一、课程实施的目标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尊重、理解、合作,包括对于不同文化和不同观念的理解与尊重,对多元价值与多元文化差异性、独特性的理解等。在“觅渡大世界”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建构中,学校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模块系统构建课程目标,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又分层次按低、中、高年段提出具体要求。如知识与能力模块目标,一、二年级的目标是初步了解学校历史文化和家乡传统习俗,学习“八礼四仪”文明礼仪规范。三、四年级的目标是进一步认识家乡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了解他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习俗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学习与他国人民交往的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学会简单运用国际交往礼仪;初步掌握英语并应用于简单的国际沟通与交流中。五、六年级的目标是初步了解生态环境、和平发展和文化共存等问题及现象,并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行为习惯;进一步掌握英语并适当用于国际沟通与交流;掌握在信息化时代搜集、整理、应用各类信息的能力;了解世界各种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性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路径
1.创设专项课程,了解国际理解知识。
学校开设“觅渡大世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并纳入课表,按照年级、单元划分内容:一、二年级是“觅渡·秋白”课程,三到六年级是“觅渡·大世界”课程。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由国际理解教育核心团队教师任教。自2013年起,学校还创编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大世界》。该教材一共四册,每一分册包括四至五个主题,以地域文化为原点,由近及远,逐步将学习的内容扩展到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同时,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提出一些具有思辨性的话题。
2.开展特色活动,培育国际理解意识。
“觅渡大世界”国际理解教育的活动形式多样,既有普适性的主题活动,又有特设的国际研学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综合实践类,如“觅渡大世界”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文化周、保护地球主题活动等。第二类为弘扬民族精神类,如中国传统节日庆祝、中华诗文吟诵比赛、秋白纪念日活动等。在这些主题活动中,学生主动策划、自主参与,通过信息搜集、海报制作、社会考察、撰写报告、文化体验等,深化了国际理解意识,提高了国际理解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同时,学校通过与多所外国学校之间的研学交流,引导学生了解国与国之间的诸多差异,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拓宽国际视野。
3.进行学科渗透,融通国际理解理念
除专设校本课程之外,学校课程开发组还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学科渗透不是挤占学科教学时间去讲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内容,而是依据学科特点,寻找学科中与国际理解相关的主题,进行话题统整、内容拓展、资源开发等,将国际理解教育核心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比如,语文学科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为核心开展了群文阅读研究,围绕“神话”这一主题,将西方神话与中国神话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神话故事中隐含的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三、课程实施的成效反思和改进措施
1.深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
学校进一步构建立体化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网络,架构“三位一体管理”,完善课程目标体系,形成“三个模块、五个发展目标”,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完善课程实施策略体系,促进教师、专家、家长、社会四大资源的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2.重点规范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研。
一要规范课程教學研究,进一步完善课程研究制度,定期开展国际理解课程研讨活动,保障课程研究落到实处。二要积极开展各类学习培训,让教师不断内化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学校依据学科特点,寻找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主题,进行话题统整、内容拓展、资源开发等,通过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科主题性教学实践,有效地将各学科进行整合与融通。
3.全面开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资源。
学校积极开发体验活动资源,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觅渡大世界”主题活动系列;深入挖掘海外结对学校资源,定期接待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友校师生来访,定期组织师生赴国外结对学校访问学习,与澳大利亚麦金农小学合作开发空中课堂,以艺术、科技课程为重点进行网络微课的学习交流,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觅渡大世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营造了瑰丽多彩的儿童世界,同时也在努力培育着具有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世界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