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将要描绘的事物或者事件具体化、形象化。图像思维能先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呈现在大脑中;之后对图像进行联想,绘制属于学生个性化的事件或者事物的形象图画;再将大脑中的图像转化为图画;最后转化为需要表达的文字内容。
关键词:图像思维;习作;中年级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从以上的表述可以看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有兴趣、有素材。但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相关调查却发现,许多学生并未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学生对写作兴趣缺乏。笔者曾对我校内一至五年级5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喜欢写作的学生比例仅为12%,不太喜欢的学生为23%,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写作。其次,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可写的素材。调查显示,写作过程中有31%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可写的素材,27%的学生不能流畅地运用好词佳句,31%的学生写不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影响学生习作质量的原因有千万,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不强,更倾向于对形象的、具体的东西做出反应。但在实际教学中,从生活本身到文字中间缺乏“教学脚手架”,即教师未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主形成形象的、具体的画面,导致学生无法组织有用信息来完成习作。长此以往,学生写作兴趣自然下降,兴趣下降就更无物可写、无重点可写了。
而文章所言的图像思维,恰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习作尴尬,既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又给学生习作提供有力的“脚手架”。
二、 在小学中高段习作中培养学生图像思维的优势
“思维”一词在心理学领域的定义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从该定义可知,“思维”具有抽象性。而图像思维实际上就是将知识视觉化,它引导思维者将一眼看过、一耳听过的事物摄入大脑后,通过知识经验来帮助自己创造头脑中的图画,并借以直观的绘画形式呈现。通过图像思维来指导写作,就是将我们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信息,经过充分和深度的加工整合,传递到大脑的语言系统,然后用词汇来表达意义。在小学中高段习作中培养学生图像思维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第一,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在培养学生图像思维进行习作时,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有趣、生动且贴近现实生活的画面。相比于教师一成不变的讲解,呈现画面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让习作言之有物。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围绕图画,将图画的空白部分展开,创造性地在大脑中形成几个鲜活的画面。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进行描述。教师的直接传授或许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未经学生自主联想和创造、在大脑中形成图画,学生在下次习作时仍然无物可写。这一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而且实现了教学与学生现实经验的衔接。
总之,教师对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指导,应该更注重内在能力的培养,及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等,我们所提倡的教学通过图像将大脑的记忆进行再现,记忆用图画的方式呈现,学生将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习作兴趣,而且能够让其主动思考、大胆实践,能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图像化思维指导习作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图像思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研究表明,绘画是学生最初用来表达自我思想的本能,是学生表现思想的方式,更是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借由图像,激发学生兴趣,是笔者优化习作教学的第一步。
例如,在教学《猜猜他(她)是谁》这篇习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同学的外貌,记住外貌中的重要特征;将脑中的图像画出来;接着再提供一些外貌描写的词汇,让学生选择恰当地进行填写;学生用语言详尽描述所画得图画,让其他的学生来猜一猜,画的是哪一位同学。
寫人的习作中,最重要的是对所写的人有具象化的描述。但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概念都非常模糊。很多学生不懂用哪些词形容人的外貌;外貌描写的重点,也不懂得如何取舍;写一个特点来表现人物,也不懂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这就是“语言思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用语言思考很快,但会漏掉很多的细节。比如说:“我从家到学校。”可是,路上经过了几个红绿灯?有几家超市?看到了哪些人……中间的过程都不清楚。如果用“图像思考”,那内容就丰富多了。绘画是对记忆的人物真实的再现,捕捉人物瞬间的动作和形态,图画讲究细节,启用“左脑”语言对画面进行描绘,如同“看图作文”。从具象的画面进行语言的描绘,要比从抽象的脑中画面进行述说显然容易许多。
语言是抽象的,在习作过程中缺少画面感,就难以完成具体的语言描述。而通过对图像的感知,在具象到抽象之间的模糊地带搭设起感知的桥梁,让记忆“具象化”,习作就容易了。
(二)培养图像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观察能力是首要培养的内在能力,指引学生正确观察。例如,全面观察,有序观察,抓住特征观察,比较观察等。越是细致观察,在画作的事物呈现上就会越细致,在习作的描写上就会越翔实。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作文教学《我的植物朋友》为例,教师可以先选择学校的一棵树或者一种植物,引导学生从学校四楼、二楼和树底下等不同角度来观察;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观察,提示学生——枝叶、树干、根等细节,平时容易忽略的部分,有没有新的发现;接着将观察到的画出来,再与实际的景物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漏画了什么。与文字记录观察相比,图像记录观察能更好地让学生感知所写事物的色彩、明暗度、形状等,再用文字表达时,该事物就在心中具象化了,习作便会更加得心应手。
这种类型习作的目标是让读者“看见”你所观察的植物或者动物,这种题型的习作的难点是要呈现所观察的细节、不同植物的叶、枝、根的细节特点以及它的生长过程。细节记忆越清晰,描写的效果就会越好。教师让学生培养“图像思考”的习惯,用语言来描述“细节记忆”的情景,习作就相对轻松。记忆有形之物比无形之物更难忘记,所以将观察图像化、将知识视觉化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描述也会更具体。教师在点评习作时,就可以少讲事物该如何描写,多讲文章的谋篇布局,提高了写作课的效率。经过学生观察、思考后所得到的画作,已经对他们的想象进行了定格与筛选,就更具象了。
(三)培养图像思维,发挥学生创造力
培养学生图像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或纸张上描绘一幅幅图画,并对空白部分进行补白。这种创造力不仅表现在创编童话的习作中,还表现在指导学生将老素材写出新意的习作中。
创编童话在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我来编童话》与第六册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都涉及。中年级的学生认为童话习作很容易。可是,老师们发现精彩的童话故事创作并不多,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精彩的童话需要学生对既有的画面进行补白和再创造。童话故事的创作包括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发展的设计,如何使文章更生动,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学生需要把童话故事发展过程展開为一幅幅画面,并且还要符合逻辑。学生在头脑中或纸张上想象或画出图画时,一方面将童话内容具象化,另一方面还在进行逻辑的梳理。这幅图为什么要画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之间为什么是这个动作?第二幅图为什么要这样画?它和第一幅图之间有什么联系?如若学生不思考这些问题,图画就无法完成。因此,图像思维能促进学生对空白部分进行补白,还能帮助学生搭建童话的“逻辑桥梁”:你要设计什么样的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是什么样的?
学生要掌握童话类的习作,极富挑战性,需要具备想象能力,创编能力,故事逻辑性等,绘画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些能力进行统整。图像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体现在创作童话,还体现在对已有素材的充分挖掘。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续写故事》为例:这篇文章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就是故事的前因与后果以及故事的发生时的细节如何呈现。中年级的学生喜欢用简单的“直线”思维表达故事,即就故事讲故事,不会对故事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但如果要求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呈现时,学生就必须将之前很多的忽略的元素加入故事中:同学们会怎么帮李晓明过生日呢?在哪里过生日呢?大家是准备的呢?过生日时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李晓明的心情怎样呢?这样的故事看起来就复杂曲折,这是补白的成果。最好的故事的创意,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就是一种创造。一篇好的文章,既不是模仿别人的作品,也不是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机械地搬上纸,是单单属于自己的感受。
四、 结语
指导习作,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所以不能根据图像思维的运用习作,就简单地评价学生的习作是否进步,因为这也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断尝试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做研究,边实践边摸索,将图像思维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去。这不仅能有效地提髙老师的习作教学水平,而且能让学生学习习作更加轻松有趣,进而提髙学生的习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加)佩里诺·德曼.说说图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226.
[2](意)帕多文尼高巴卡拉里奥.孤岛上的23堂习作课[M].天津:新蕾出版社,2019:122.
[3](美)珍妮佛·塞拉瓦洛.美国学生习作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6.
[4]王萍,米娜,陈国鹏.大脑的潜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154.
[5] 北京师范大学等4院校合编.普通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04.
作者简介:
陈秀琴,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江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