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紧密结合古诗词、传统节日、汉字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开展丰富的文化教育活动如经典诵读等,强化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的尊崇。而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则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诚然,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精神力量,因此说: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灵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语言的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丰富语言教育的精神内涵,提高教育质量。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认识到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 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传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国民特有的思想文化、民族风貌、观念形态等,是相对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而言的一种文化形态。
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语文的教育,不仅体现为语言抑或文学,还应当在语言、文学的基础之上,蕴含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方能使语文的教育有血有肉。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无论是汉字、阅读,或者是古诗文教学,都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说,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则有助于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促进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素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修养、涵养等。近年来,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之下,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成了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素养,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等。由此可见,“文化品格”成为教师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元素之一。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如小学语文教师强化古诗文教育,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内涵的理解以及古诗文的朗读、诵读能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包括中小学生在生活中,崇尚西方文化,摒弃传统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传统节日为例,当前在中国,学生对圣诞节的热爱程度远远超过了中秋节、春节等,这样的文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想实现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效果,笔者认为,教育是最佳的文化传播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语文教育的汉字、阅读以及古诗文等,有目的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一名小学生应当有的思想认知。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启蒙性,一般而言,针对小学生的教育,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懂什么。当今时代的很多小学生,之所以有“崇洋媚外”的现象,也与教师的引导、家长的理念等息息相关。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给学生讲解鼓舞人心的英雄故事,讓学生感知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具有家国情怀意识,对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
三、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当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缺乏人文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肢解式”的语文教育模式,常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上面,解题、找重点等成为教师教学的重心。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影响之下,教师很少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缺失。这种忽视“人文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往往让语文的教育残缺不全,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受到思维惰性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浓。例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认为国学、古诗文等难度较高,理解起来不容易,从而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畏难情绪。一些小学生认为背诵古诗文难度较大,对古诗文的内涵理解也不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惰性心理,是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直接因素、主要因素。
四、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对策
(一)立足语文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节奏感、韵律感,使得其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等。在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下,教师在古诗词教育中,重点强化几点: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讲解、释义、背诵。古诗词教育之“美育”功能缺失,导致学生在面对古诗词时,第一时间便会联想到“背诵”,让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抗拒感。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古诗词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同时还应当从诗词开展诗句赏析,让学生感知诗词独特的节奏美、形式美、音乐美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为实现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奠定基础。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立足汉字文化,启迪思维。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汉字不仅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文字,决定了每一个汉字都具有深厚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汉字文化,启迪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教学《悯农》一文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笔者结合本首诗的诗眼“悯”字开展了强化讲解,按照“门—闵—悯”的顺序,追根溯源,深化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不仅有效地增强了诗词教学的深刻内涵,同时还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富有趣味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其次,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教育。小学古诗词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进行背诵,而应当让学生充分感知诗词的节奏、语调、韵律等,深入理解诗词之美,最终达到深化文化教育的目的。笔者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常常采取如下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感知诗词的意境美;解读古诗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诗词的情感基调;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朗读指导,朗朗上口的诗句,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深入解读诗词历史文化内涵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文化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枫桥夜泊》一文的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悲鸟”作为表达愁绪的历史传统;讲解“和合二仙”的历史故事、寒山寺的名称由来;“夜半钟声”作为传递思念之情的民间故事。小故事的讲解,能够强化《枫桥夜泊》的诗眼:“愁”,而民间小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
(二)立足传统节日,渗透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因其沉淀的丰厚的民族文化而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如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活动文化等。当前,我国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中小学生崇尚西方节日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样的文化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传统节日文化中,“二十四节气”可谓是精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紧密结合“二十四节气文化”,采取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知道“清明”“谷雨”“芒种”等的文化内涵,了解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农耕活动的权威指导作用。同时,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二十四节气,会融入一些古诗词教育,如《大林寺桃花》《桃夭》《惜牡丹花》等等,将节气教育与古诗词教育有机整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二十四节气,我国的节日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如端午节来临之际,笔者给学生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引导学生讨论端午节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活动文化等,深化学生对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
除了借助古诗词、传统节日等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在汉字教学、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语文教学课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感,促使學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6):43-44.
[2]齐丽军.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中华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8):214-215.
[3]陈佳美,杨军,高延平.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与策略[J].汉字文化,2018(17):54-56.
作者简介:
王利平,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甘谷县大像山镇富强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