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璐,刘英姿,马昭凯,孙 逊,孙金海
(1.海军军医大学研究生大队,上海 200433;2.上海美华妇儿医院营养科,上海 200233;3.海军军医大学科研学术处,上海 200433;4.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军队健康管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健康素养是一个多维概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指标之一[1-3]。我国剖宫产率高,巨大儿出生率高,不适宜的婴幼儿喂养等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以及母婴健康指标要求的提高,对提高母婴健康素养有迫切需要。国外相关研究起步早,Mobley等[4]对农村围产期妇女的母婴健康素养调查显示,83.0%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合格;Yin等[5]对美国父母健康素养进行调查,发现39.0%的研究对象低于基本健康素养水平;Keim Malpass等[6]对需要特殊医疗保健的儿童父母/护理人员的健康素养进行研究,发现近64.0%的调查对象健康素养不足。我国相关研究表明,相关人群的母婴健康素养总体知晓率为50%~70%[7],各地区评判标准不尽相同;总体母婴健康素养具备率不高,低于国外研究结果;各地区间差异显著,上海地区缺乏相关研究。提升母婴健康素养是妇幼保健单位的重要职责,为了解医院孕产妇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更完善的孕产妇管理模式,开展针对性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特开展本次调查。
1.1 对象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上海市某院产科门诊、产后病房、儿保门诊、孕妇学校和健康教育活动中的部分相关人群,按照备孕人群、孕妇夫妇、儿童家长进行分类,共425例。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调查;②无严重精神疾患,能自主填写问卷。
1.2 方 法
1.2.1 调查方法 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卫生主管部门2012年母婴健康促进项目专家组根据《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55条》(试行)编写的测评工具《母婴健康素养测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和母婴健康素养两个部分,其中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职业、孕周和分娩次数等;母婴健康素养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基本技能共35题,涵盖孕产期保健基本知识和理念(共11题)和婴幼儿保健基本知识和理念(共11题)、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共8题)及基本技能(共5题)。
1.2.2 质量控制 统一培训调查人员,发放问卷前,告知孕产相关人员调查目的、内容及问卷填写方法; 采用自填或当面询问两种方式完成调查问卷,当场回收。
1.2.3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3.1编制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22.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孕产妇基本情况,孕产妇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以及母婴健康素养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健康素养不同人口学特征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知识薄弱环节。
1.2.4 指标说明 参照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评判标准[1],母婴健康素养水平指具备母婴健康素养(问卷得分达到总分80%及以上,即正确回答28题)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某方面母婴健康素养水平指具备某方面母婴健康素养(某方面得分达到某方面总分的80%及以上)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答对率(%)=每题答对数/该题答题总数×100%;各部分的答对率(%)=该部分题答对数总和/该部分答题总数×100%。
2.1 基本情况共调查425人,其中备孕人群51人(占12%),孕妇夫妇280人(占65.88%),儿童家长94人(占22.12%)。男性96人(占22.59%),女性329人(占77.41%);从年龄分布来看,样本大部分为“31~40岁”,共有217人,占比为51.06%。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母婴健康素养具备情况调查对象母婴健康素养总具备率为1.65%,其中,母孕期基本知识具备率为11.29%,婴幼儿基本知识具备率为9.65%,健康生活知识具备率为6.59%,基本技能具备率为11.06%,孕妇夫妇在母孕期基本知识方面具备率最高;儿童家长在婴幼儿基本知识、健康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具备率最高;备孕人群在各方面具备率都最低(表2)。
表2 不同调查对象母婴健康素养具备情况
2.3 母婴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对不同特征人群母婴健康素养知晓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得出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儿童家长、女性、年龄31~40岁、文化程度高、职业为公务员/事业单位者为健康素养的促进因素,备孕、男性、低文化程度、年龄太小或太大为不利因素。
表3 母婴健康素养具备率的单因素分析
2.3.2 多因素分析 将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分娩次数、家庭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希望的分娩方式、第几次参加测评作为自变量,将总具备率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性别、文化程度与母婴健康素养具备率相关,备孕、男性、低文化水平人群为重点人群(表4)。
表4 母婴健康素养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汇总
此次研究表明,孕产相关人员母婴健康素养总具备率仅为1.65%,母孕期基本知识具备率为11.29%,婴幼儿基本知识具备率为9.65%,健康生活知识具备率为6.59%,基本技能具备率为11.06%,与其他地区相比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胡迅嘉[8]对安徽省婚检对象、孕妇夫妇、儿童家长等相关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母婴健康素养总具备率为0.9%。冯爱华等[9]针对山东省济南市孕产妇的调查结果显示,母婴健康素养的总具备率为1.5%。医院亟待采取相关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予以解决。
3.1 要给予高度重视 努力提升母婴健康素养水平母婴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孕产妇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关系到孕产妇及婴幼儿的健康状况[10-12]。孕产妇安全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健康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水平和妇幼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13-14]。健康素养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分别呈负相关。研究表明2008—2017年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6.97%持续上升至25.36%,而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发生相反的变化[15-16]。我国医疗发展模式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医院要紧跟国家政策,确立正确的改革发展目标方向,明确提升母婴健康素养是妇幼保健单位的重要职责。
3.2 要突出重点对象 改善母婴健康素养薄弱环节此次调查显示,男性母婴健康素养普遍较低,总体不具备母婴健康素养,母孕期基本知识具备、婴幼儿基本知识具备、健康生活知识具备、基本技能具备共四项与女性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分析其中原因主要与男性在孕产过程中参与度与投入度不够,往往男性觉得孕育是女性的事,所以对于母婴健康信息关注较少。此外,低文化程度、备孕人群健康素养具备率也显示出显著差异性。
3.3 要突出重点环节 保证母婴健康素养质量水平第一,加强顶层设计、需求牵引。通过顶层设计,将医院教育培训的定位及服务功能细分,强化职责,从上而下地推进制度规范。要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完善私家医疗服务的三大支柱:医院立场始终与客户一致、标准化行医、连贯性服务。第二,重视人才,定期培训。母婴健康素养的落实离不开人,医院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定期培训,只有提升教育者的能力水平,才能保证母婴健康素养工作长期、一致、高效落实。第三,巧用工具,宣传到位。利用孕妇学校、小视频、微信公众号等目标人群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多元化选择。通过健康饮食餐盘、常见食物血糖指数等宣教用品,增强客户体验,从而将健康知识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孕产妇特殊的生理状况,很可能导致调查对象出现负性情绪而造成素养问卷得分的低估,从而导致健康素养水平的低估。同时,也存在问题太过于专业、题目文字过多等问题。国内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测评量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建议进一步精炼题目,设计更完善的母婴健康素养评估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