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473000)彭小荷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慢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后常由于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导致预后效果不佳,需配合一定护理手段。基于需求导向的动机性访谈可改善患者健康行为动机,提升治疗康复积极性与信心,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1]。本研究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97例,旨在探讨基于需求导向的动机性访谈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97例(2018年6月~2019年6月),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48~79岁,平均(61.58±6.58)岁;病程1~10年,平均(5.10±1.89)年。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49~80岁,平均(62.05±6.49)岁;病程1~11年,平均(5.19±1.87)年。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经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精神或认知障碍;合并运动性哮喘;严重心律失常;伴有严重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3 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健康宣教讲解冠心病知识,并进行沟通交流改善心理状态,指导其进行适当运动。(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需求导向的动机性访谈,主要包括:①制定需求导向标准,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详细了解护理需求,并根据病情、自身状况等制定标准;②动机性访谈,引导患者准确判断自身不良生活习惯对引发冠心病的危险性,让患者建立行为改善转变的动机;开展健康宣教,主要内容为动机性访谈,进行针对性健康指导,并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提醒其注意事项;根据病情确定运动时间与类型,转变生活动机;并定期评估患者护理依从性及行为改变成果,督促其进行自我约束与管理。
1.4 观察指标 ①护理前、护理后两组自我管理,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评分)评估,总分21~105分,分数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②护理前、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SQOL评分)评估,总分0~1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③两组不良事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CSMS、SQOL评分比较(±s,分)
附表 两组CSMS、SQOL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CSMS评分 SQOL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9 69.58±10.56 95.61±5.68a5.24±1.02 8.62±0.85a对照组 48 70.11±10.62 86.51±6.52 5.32±1.05 7.15±1.10
2.1 CSMS、SQOL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CSM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不良事件 观察组1例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心绞痛,对照组4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4例心绞痛。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12%(3/49)低于对照组22.9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基于需求导向的动机性访谈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需求,并据此开展动机性访谈,改善认知,提高训练积极性,与常规护理比较,具有主动性、针对性的优势[2]。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CSM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基于需求导向的动机性访谈进行针对性沟通交流,制定需求标准,并据此进行动机性访谈及健康教育,保证患者重视自身不良习惯,并进行功能训练,提高其依从性及自我约束,改善自我管理行为,利于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12%低于对照组22.92%(P<0.05)。通过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基于需求导向的动机性访谈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能改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