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450000)吴琼 吴景楠
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的常用术式,其治疗效果得到临床一致认可,但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对手术安全及术后恢复有重要影响。护士是护理工作的执行者,承受多方面压力,时间较长会影响身心健康,同时不利于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本研究选取我院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及相关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并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分析护士压力源,并提出干预措施降低护士压力。详情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患者94例,其中男65例,女29例;年龄45~58岁,平均(51.43±3.07)岁;入院至血管开通时间26~73min,平均(49.62±6.28)min。另选取同期参与护理工作的护士43名,均为女性,年龄22~35岁,平均(28.51±3.04)岁;文化程度:大专20名,本科及以上23名;职称:护士26名,护师11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2名。
附表 护士问卷调查结果(n=43)
1.2 方法 详细整理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自制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护士压力源量表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病情、专业技能要求、急诊手术及其他,综合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基于结果提出干预意见。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1 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患者资料 单支病变45例(47.87%),双支病变26例(27.66%),三支病变23例(24.47%);高危患者86例,出现脑梗死、阿斯综合征、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严重并发症需抢救的79例,抢救成功78例(成功率98.73%),死亡1例(1.27%)。
2.2 护士问卷调查结果 37名(86.05%)护士认为患者病情不稳定是主要压力源;34名(79.07%)护士认为对专业技能要求高是压力源;25名(58.14%)护士认为急诊手术相比择期手术更有压力;19名(44.19%)护士认为急诊心脏介入手术需争取时间会产生较大压力。见附表。
急诊科护士面临诸多突发事件,患者病情程度较危重,工作内容专业度高、强度大,且患者需求较多,该科室护士压力较大。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86.05%护士认为患者病情不稳定是主要压力源;79.07%护士认为对专业技能要求高是压力源;58.14%护士认为急诊手术相比择期手术更有压力;44.19%护士认为急诊心脏介入手术需争取时间会产生较大压力。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病情较严重,且具有较强不稳定性,且多伴有并发症状[1]。统计近年来我院94例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其中高危患者86例,占比91.49%;伴有严重并发症需抢救者79例,占比84.04%。上述数据表明我院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病情危重者居多,对手术、护理要求高,且易出现突发症状,导致护士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增加其压力。护士对疾病、并发症、手术及护理经验的掌握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最终效果,默契、合理的手术配合对手术保障和支持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减轻术者压力,提高手术成功率[2]。因此,临床对急诊科室护士专业程度要求较高,增加了护士压力。相较于择期手术,急诊手术术者准备时间较短,手术难度较高,易出现突发症状,急诊心脏介入手术中可能出现分叉病变、多支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等[3]。而护士作为术者助手,同样会对急诊手术产生较大压力。对于心肌梗死相关疾病,尽早开通梗死血管对挽救患者生命有积极意义。患者在进入急诊室90min内开始球囊扩张,会提高心脏介入手术效果。因此,为节约时间,急诊护士需尽量缩短准备时间,压力较大。
针对以上结果,提出以下建议:①术前充足准备,患者入院后需行除颤处理,护士可提前准备好除颤仪,缩短手术准备时间;②严格做好分工,避免手术期间多人重复活动,浪费人力资源;③合理规划轮班制度,缓解护士高强度工作状态;④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护理过程规范、合理、严谨,避免急诊期间由于业务不熟练而产生压力;⑤加强护患沟通,缓解家属紧张情绪,避免压力传染,创造较轻松环境;⑥护士若存在较大压力应及时疏导,避免压力进一步增大,而影响工作状态;⑦科室领导、护士长应密切关注科室氛围,警觉护士压力情况,科室内形成和谐、宽松、幽默的氛围。
综上所述,急诊心脏介入手术护士压力源较多,其中患者病情不稳定是护士最大压力源,临床可依据院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干预,缓解护士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