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福利慈善医院(810000)阿存仓
青海省中医院(810000)辛生媛
药房是医院为患者提供药物服务的重要科室,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药品的质量及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1]。中药是中医学常用药物,我国中医药约有近12000种,具有临床治疗价值的中药约5000种,在我国各类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开展应用[2]。中药具有种类繁多、炮制方式多样、存储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且发放需要再次配制、调剂等,受控因素较多,中药房工作量及管理难度系数增加[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模式不断转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医疗服务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同时,医患关系紧张,纠纷增多,且因药物所产生的纠纷占据一定比例[4]。中药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医院服务形象等[5]。若中药房管理不善,中药质量不合格或发放错误,将直接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威胁患者用药安全[6]。因此,医院药房必须加强中药房管理工作,重视中药质量规范化,以保证中药质量,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7]。本研究回顾性研究2019年度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工作内容,分析其对中药房管理及服务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附表 两组中药管理质量比较(分,±s)
附表 两组中药管理质量比较(分,±s)
组别 妥善存储 规范放置 过期处理 及时准确发药观察组(n=800) 94.27±6.05 91.66±5.84 95.23±6.12 97.14±6.28对照组(n=800) 85.18±5.69 82.34±5.27 86.31±5.30 88.26±5.39 t 30.956 33.511 31.163 30.349 P 0.000 0.075 0.000 0.000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9年度在我院中药房抓药的患者8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抽取2018年度在我院中药房抓药的患者8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71例,女429例;年龄22~81岁,平均(58.56±7.39)岁;病程1~11年,平均(4.68±1.05)年。对照组,男388例,女412例,年龄20~85岁,平均(60.03±7.48)岁;病程1~12年,平均(4.77±1.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此外,我院中药房有工作人员15名,2018、2019年度中药房工作人员无岗位变动或辞职等。
1.2 管理方法 2018年度我院中药房实施中药质量常规管理,根据医院及科室制定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执行管理工作。2019年度我院中药房实施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中药采购、验收、存储、调剂、信息化管理及人员管理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①中药采购及验收:对药品来源严格把关,并不断完善采购制度,确保采购规范合法。定期对采购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考核,提高采购人员的采购技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规范采购程序,规范采购渠道,考察供应商,执行采购标准,签订采购合同,按需采购。明确中药房各级管理及工作人员职责,配备专业知识丰富、经验丰富的中药鉴别人才,保证采购药品质量合格,杜绝掺假及伪劣药品。②中药存储及调剂:按照中药房建设标准,满足药房面积、分区及完善功能需求,设置服务窗口,合理调整基础设施,添置温度及湿度调节设备,做好通风、防蛀、防潮及避光等保护措施,保证药房干净整洁。根据中药的性质、分类及药效做好分区、分类包装储存工作,严格控制外界环境因素对药品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的流行病变化及临床需要,调整药品库存数量,保证库存合理,满足临床正常需要。严格按照医生处方规范调配,认真审核,规范称重,准确调剂。③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中药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药品入库后应配备对应编码,显示药品属性等内容,同时录入采购数量、价格、批号及有效期等详细内容,配备药品图片,以便迅速查找。录入患者基础信息、病历及用药等情况,创建随访数据库;完善退药信息系统及药材统计工作等。④药房人员管理:健全药房管理监督机制,责任到人,奖惩明确,量化评估,将处方调剂准确率、发药准确率及服务满意度等内容纳入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定期培训工作人员,了解各类药品应用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知识技能水平,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指导合理用药。
1.3 评价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中药处方,统计药师复核前中药调剂准确率。②根据医院自制评分问卷,观察比较两组中药管理质量,包括中药妥善存储、规范放置、过期处理、及时准确发药四个方面,每项均为0~100分,分值高低与质量呈正比。③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问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低中药房服务满意度情况;总分100分,非常满意即>85分,满意为60~85分,不满意为<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n×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Tes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复核前中药调剂准确率比较 观察组复核前中药调剂准确率98.50%,高于对照组的95.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58,P=0.000)。
2.2 两组中药管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中药妥善存储、规范放置、过期处理、及时准确发药得分分别为(94.27±6.05)分、(91.66±5.84)分、(95.23±6.12)分及(97.14±6.28)分,各项管理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56,P=0.000;t=33.511,P=0.000;t=31.163,P=0.000;t=30.349,P=0.000),见附表。
2.3 两组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服务非常满意570例(71.25%)、满意221例(27.63%)、不满意9例(1.12%),服务满意情况优于对照组(59.38%、37.75%、2.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924,P=0.000)。观察组服务满意度为98.88%,高于对照组97.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50,P=0.012)。
中药房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集中向病患发放中医治疗药物,其日常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医院整体形象。医院对中药房建设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药房规章制度、信息化建设、药房人员综合素质等均可影响医院中药房管理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在整个临床诊疗过程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中药种类及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健康需求不断增加,健康意识增强,对医院及药房的管理及服务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提高药房管理质量,意义重大。
质量规范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新型管理模式,近年来在医院管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我院在实行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工作中,要努力借鉴大型中药房的管理制度办法,同时结合我院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规范化管理办法细则。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了中药采购及验收、存储及调剂、信息化管理、药房人员管理四个方面,遵循系统、规范等原则,分别从药品自身、规章制度、信息化建设及人员培训的角度进行具体管理,以保证药品质量,强化药房管理,以进一步推动整个医院的管理经营工作。中药规范的采购验收流程,可有效保证中药质量,减少经济损失。其次,中药的质量受室内温度、湿度及光照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存储及保管尤为复杂,科学有效存储管理非常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药品质量及后续的药效发挥,确保用药安全。中药房工作人员要熟悉掌握各类中药的性质、成分、药效及存储条件等,严格控制外界因素影响。中药调剂质量对药品质量及用药安全具有直接影响,在药品调剂过程中,若一种药材有多个名称叫法时,必须严格统一,规范处方,确保调剂正确,提高药品调剂质量。若遇到特殊药材的管理,应严格按照“五专原则”进行管理,即专人、专柜、专用处方、专用登记本及专用账本。最后,对药房工作人员要加强规范化培训,细化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等,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及知识水平技能。在药品发放过程中,要详细讲解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复核前中药调剂准确率高于对照组,重要管理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服务满意度亦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在提高中药房管理与服务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药品的规范化管理储存,避免药品受潮、变质等,可有效保证药品质量;及时清理过期药品,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充分利用,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及准确性。
综上所述,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的开展实施,可有效提升中药调剂准确率,改善中药房管理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