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价值与传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视阈的分析

2020-12-14 13:35张可辉
关键词:民俗文化教育资源价值

张可辉,江 唱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蕴藏着强大生命力与巨大感召力,不仅具有得天独厚且为我们日益重视的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而且更具有重要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加强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探讨优秀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既是促进文化传承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人们人文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操和道德情感的推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民俗文化传承的认识基础

根据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强调指出的,“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至少需要从其内涵、价值、配置等不同层面予以整理,以便为从何种角度探讨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及通过何种努力实现其价值而形成认识基础。

1.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种观点认为,是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功能和价值的,且被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存在”[2],有研究将其概括为“存在说”[3]。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说”的界定不仅为把民俗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我们从“信息”“功能”“价值”等角度出发,深化对于民俗文化的认识提供了着力点。

除了“存在说”之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还有“因素说”“要素说”等不同认识,张其娟、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综述》对此有相对系统的整理。具体来说,“因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既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4];“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5]傅安洲、阮一帆、王兴从政治学角度来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个国家政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治主体可以用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最广泛的政治共识,维系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性资源。”[6]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虽然界定标准存在一定程度差异,但各种观点基本上都注重从资源的目标性、功能性以及可开发性进行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并且能够有效加以开发利用的不同表现形态的各种资源。在此认识基础上,建构有关民俗文化的认识系统,全面把握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探讨其价值实现的基本理路,也就有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其载体形式来看,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与人才资源。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显性的重要作用。

就民俗文化而言,其内容在不断传承发展中得以丰富,表现形式也具有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同的多样化形态,除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因素外,也可以“外化于物”,即“通过礼仪习俗、节日习俗、婚丧习俗、信仰习俗等内涵丰富的民俗实体来构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将民俗包含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知识技能以直观的物化民俗传递给人们。”[7]因此,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掘需要综合物态、观念、人物纪念等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源系统地推进,在实践中努力实现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需要相应地从不同形态着手予以传承和弘扬。

3.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

作为经济学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科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需要明确其内涵,同时也需要厘清其中各因素、要素之间的配置与优化。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般情况来看,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有包括民俗文化等因素在内的重要内容资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及学校办学方针、教育理念、社会宣传方式方法等类型的资源。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之间如何实现有效配置和优化,相关理论认识也应成为如何实现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考量所在。

就学校教育而言,所谓教育资源最优化,“是指一定学校、一定班级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也就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8]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就是指“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将所占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和非物质性资源)尽可能合理有效地配置在教育过程当中,达成教育既注重效率、效果,又注重效益,从而真正形成‘有效’教育。”[9]因此,在把民俗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如何优化不同资源之间的配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也就成为重要的实践任务。法国思想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也指出,“学校教育资本与实际上拥有的文化资本之间的差距,是拥有相同的学校教育资本的人之间的差别的根源”[10],其“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就那些能够带来价值增量效应的文化资源给予了特别的定义,视之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旨在阐释文化之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结构、人们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资源配置与优化的意义,为把民俗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校本课程提供了认识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民俗文化的价值意义

中国民俗文化在悠久历史与广阔疆土中形成和发展,有着诸如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稳定性、融合性、功用性等特征。在其独特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民俗文化更进一步呈现出强烈的约束性,“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11]我国民俗文化因此不仅能够对人们遵守民俗文化所规定的礼仪习俗产生宣传教育作用,同时对于民众日常生活也能够产生有效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蕴含并体现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重要的本土资源。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

民俗文化在引导思想行为、规范个体行动、塑造社会人格等等方面通常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风俗习惯、服饰穿着、民族艺术等等,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并产生净化思想、提高思想意识的作用,在文化自信、民族团结等诸多方面能够实现其资源价值,具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的作用。举例来说,广西侗族款词即是当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积累、探索和创造形成的乡规民约,在当今社会法治体系趋于成熟、完备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依然潜移默化地通过通俗易懂、直观简洁的款词增强人们的责任感、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品行、约束行为、纠正错误倾向,增强民族向心力,激发个体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有着积极影响。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民俗文化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于优化德育社会环境具有正面影响,通过传递正能量、讲述好故事,增进文化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地区民俗传统节日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是群众喜闻乐见和乐于参与的集体性节日,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全民族性。各地不同主题、风格的民俗图案纹饰也基本是创作者聪明才智、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的直观体现,它们分布在服饰、建筑、工艺作品各方面,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情感和民俗文化内涵、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着人民和平、友善、热情、向上的精神面貌,在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引起人们认知层面的反应和学习。举例来说,广西壮族人们的民族服饰通常饰以各种图案,藉此寓意美好,或以喜鹊、梅花来表示“喜上眉梢”,或以三只羊、太阳表示“三阳开泰”等。

3.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群际接触

各地颇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通常集体育竞赛、文艺表演、交际娱乐于一体,“这种大型的社会互动行为,使人们在一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拓宽社会人际交往的渠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12]各民族之间积极的群际接触有助于促进群际互动与相互认知,进而使得群际接触双方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外群体,促进群体间的相互接纳与群际关系的改善,促进民族团结的发展和民族凝聚力。举例来说,彝族民俗活动诸如火把节、年节等,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使得人们藉此愉悦身心、友好交流,而且也更在此基础上加强了民族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各地人们在纪念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的民俗活动中,通常举办融祭奠、悼念、竞技等为一体的极富教育意义的龙舟竞赛活动。龙舟竞赛“根据其文化背景和运动方式而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13],为民俗活动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不仅展现了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风貌和精神面貌,而且也增进了群际交流与接触,提高了参与者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接纳感,进而形成正确而坚定的文化认知。

三、一效三化: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价值实现的基本理路

关于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学界给予了诸多关注,但在如何实现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方面,效果不够显著,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趋向。有研究认为,“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寻求合作、共谋发展,但事实上二者之间是一种貌合神离的共存状。过去与将来、民间与官方的时空关系,造成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已经发生、现实中依然存在的兼容困境。”[14]近期,也有研究在总结有关经验时,进一步指出了其中的不足,诸如“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淡化与断层”,“师资缺乏、课程单一”,“资金匮乏、政府支援滞后”[15]等等。因此,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论有关认识,择其要者,围绕资源供给、舆论宣传、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四个层面,进一步探讨实现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路,也就不失为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1.跨界联动:拓展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

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民俗文化、实现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需要积极推动优秀民俗文化资源的社会供给,进一步拓展其供给的有效性。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其进行信息化开发与广泛传播,藉此更好地展示和传承各个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但是,客观存在着不同地域内民俗文化样态的差异与思想政治教育条件的差异,为此,通过跨界联动而构建由政府、社会、学校、社区、村委会等多方主体联合供给的模式,为促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有力保障,拓展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供给的有效性,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舆论宣传:促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大众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6]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新媒体,更加具有鲜明的大众性优势,对于切实推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大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人们的交流突破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各种自然身份与社会身份的限制,诸如年龄与性别的不同,以及职业与地位的差异等等;另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交流不再是传统的“发布—接受”模式,每个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这使得个体更为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成为可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5G时代的到来,开展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重视利用新媒体的大众性优势,加强舆论宣传,积极推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大众化发展,在促进民俗文化广泛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3.社会实践:推动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体验活动的普及化

实践是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外化,“受教育者在内化阶段形成的思想,如果不经过实践活动,就不能将理论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其价值就不能实现”[17]。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推动民俗文化活动普及化,以优秀民俗文化为内容,“进一步突出教育的微观性、针对性、实效性,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时空特点开展有差别的教育活动,避免将教育内容过多的停留在理论和价值观层面,要服务于现实的民族交往和日常生活”[18];另一方面,应不断扩大实践范围,推动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促进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切实体验,不断开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局面。

4.校本课程:丰富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的多样化

在诸多场域内,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然得以顺利开展,诸如民俗文化组织机构的展览、演出以及宣讲,民俗文化图书的出版,以及通过QQ、微信、微博、博客、电子邮件、网站论坛等通讯工具或平台所实现民俗文化的信息传递与即时交流等等。尤其在学校,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等等的发展也为有效实现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贡献颇多,但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完善空间。 “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场域,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中孕育的道德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不仅有利于拓宽学校德育的途径,提高德育的实效,还有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实现文化的再生产与再繁荣”[19],积极鼓励以区域优秀民俗文化为内容的学校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建设,丰富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多样化,必然有利于增强课堂的亲近感和亲和力,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结 语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优秀的民俗文化蕴含着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既是为我们所熟悉的旅游资源,更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当前,坚持“一效三化”,即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体验活动普及化、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多样化,有助于进一步发掘优秀民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价值,促进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这不仅是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也必将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教育资源价值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