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及路径选择

2020-12-14 11:23陈燕蝶魏春生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通识公安

陈燕蝶 魏春生 王 欣 焦 娇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110083)

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若干精英大学效仿欧美国家,实施通识教育,在小范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几乎摒弃了欧美的通识教育理念,开始全面学习苏联,并效仿苏联建立了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其影响,我国高校也普遍开始采用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当时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专业型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与变化,该种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开始严重阻碍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学府开始认识到,要真正实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对传统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必须逐步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养成为突破口,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1]。在此背景下,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开始聚焦通识教育,积极反思、批判教学理念与模式,再次学习、借鉴欧美国家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改革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开辟了多样化的通识教育探索路径,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果[2]。

公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公安教育事业起步晚,人才培养模式也都普遍采用专才培养模式。面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转轨、通识教育的提出,以及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开始实施通识教育,我国公安院校也必须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关问题,投入公安教育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公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化,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当前,在大数据与“互联网+下”,公安工作与经济、政治、社会、法律、道德、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何更加高效地开展和落实公安群众工作,切实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警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中央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将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层次警务人才”以及“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和实战型警务人才”[3]。在知识不断细化、深化和碎片化的趋势下,没有任何一门学科知识可以完全应对层出不穷的社会新问题。公安院校要培养优秀的高素质警务人才,除了在专业教育上突出特色,也需要加强实施通识教育,避免学生局限于单一的学科专业,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拓展学生视野,突破专业的限制,全面均衡发展,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我国公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 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培养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是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育化健全的人格,也启发年轻人具有独立、创新和自由探索的精神。今日教育的问题是教育自身出现了支离破碎化,包括教育目标的破碎性以及教育过程的破碎性。教育目标不再是追求人的完整性,变成培养适应各种实际生活需要的某种专一专业素质人才。教育自身也开始分化,这使得诸多教育形式和诸多课程之间缺少内在的整合性、衔接性或者一致性。通识教育便是用整全性的知识引导人性走向整全,给予目前支离破碎的大学教育以灵魂,唤醒人的心灵走向整全[4-6]。而专业知识教育人并不足够和完全,用专业知识教育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只会成为被思维定势控制的某种有用的机器,而非和谐发展的有自我革新精神的人。引入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并铸造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唤醒个体完整人的意识,提高专业层次和境界,增强自我净化与升华[7-8]。作为公共服务型人员和法律权力的执行者,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的人民警察,其日常工作涉及各阶层百姓和其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方面,需要经常使用执法权力行使职业使命。同时,作为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人民警察时刻面临着生与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以及勇敢与怯懦的选择和考验。人民警察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公安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必须引导学生追求和塑造健全的理想人格,培养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的品格。这就需要引入通识教育,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给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即忠诚第一、品德居先、有礼有仁、智慧、坚强勇敢、仁慈善良、有担当、乐于奉献、乐于服务、不怕牺牲、敢于拼搏奋斗等等。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公安院校学生会更深刻理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中“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内涵。实施通识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公安工作中,用较高的道德标准和修养约束自己,能保持严格公正的执法态度,忠于国家和人民,遵守严明的工作纪律,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预防与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二) 通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民族情怀,扩展公安领域科学研究的思路

所谓人才,德才兼备。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都需要强化德的培养,夯实“专”的基础,拓宽“通”的领域,打造“精”的标准,让学生在更宽广的知识殿堂里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国之栋梁。大学教育更注重人的全面成长,既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培育学生的精神世界。而无论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是激发学生的家国、民族情怀,包括强化忠诚、担当意识、奉献精神,都需要下好“专业外的功夫”,这些都需要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来实现。我国许多老一辈科学家除了专业科学知识权威,还往往精通文学艺术;许多文学大师除了文学著作精彩,还熟知天文地理知识,可见专通结合的重要性。“通识”符合通识教育“全面成才”的理念,契合大学之“大”。尤其今日身处于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国家倡导开放共建共享的理念,客观上也要求大学生的学识及视野“更宽一些”。为公安队伍输送重要后备精英力量的公安院校,更需要实施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多媒体技术融合,传递当代和现代的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强大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动力。公安院校需要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关注人类发展,深刻认识个人命运发展与家庭、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更要培养学生忠诚、求实、奋进、创新的精神。忠诚于党、国家和民族,从而让学生树立起“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犯罪形式多样,花样翻新,打击犯罪背后需要先进的科学研究设备和科研人才支撑。而这些支撑需要更多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抗逆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品质的形成与培养均需要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来实现。因此,公安院校需要大力开展通识教育,既可以普及并推动人文精神,还可以更新、扩展公安领域科学研究的思路,激发公安领域的科研热情和科研精神,掀起学术氛围浪潮,促进并引导公安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和应用。

(三)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人的肯定与尊重,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

和谐警民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我国当前警民关系主流是良好的,但仍然存在因少数警察自身素质不高的不和谐声音,如其工作态度不端、滥用权力、充当“保护伞”、警民信息不对称、警察执法不规范等。这些不和谐声音的出现,主要与各阶层的人民群众自身的素质层次不齐有关,也与警察自身修养有关。个别警察缺少对人的价值和对人尊重的深刻认识,缺少对生命存敬畏关爱之心,缺少人性化执法和严格规范化执法。公安院校需要引入通识教育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9-11],尤其是人生品格操守,包括如何学习做人,以及学习对人的尊重、肯定、理解和宽容。通过通识教育,学生们会更加明确职业操守,明白对人的尊重是执法者应有的职业素养。在未来工作中,学生对广大人民群众会倾入更多人文关怀,会学习运用人文精神指导公安工作。工作中多一分人文情怀,社会上就会少一分冷漠;工作中多一分严格自律,社会上就会少一分随意放纵。多一点人性化执法和严格规范公正执法,完全杜绝暴力执法和刑讯逼供,认真处理好每一起案件,努力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保驾护航。这种来自通识教育的人文素养可以有效改善个别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不良形象,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

二、公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路径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学生专业面过窄,刑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懂得治安管理,懂得治安管理的学生毕业后不懂得现场勘查,治安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人文精神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12]。故公安院校探索通识教育改革,实施通识教育有以下几条路径。

(一) 实施通识教育方案,构建具有中国公安特色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2013年,斯坦福大学提出新的通识教育方案[13],包括思维与行为方法必修课、有效思考必修课、写作与修辞必修课和语言必修课。这个新的方案涵盖了新思维和新课程,课程设置与通识教育目的紧密吻合,实现了从重视学科到重视能力的转变,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效的表达能力。这也是该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是对未来知识发展与创新的合理解释。我国的通识教育改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大学教学改革和实践都只是对国外大学的简单复制和移植。中国的通识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和规章制度,才会培养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观和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公民。旨在打造世界一流警察大学的公安院校,需要结合当下中国通识教育的改革经验与国外通识教育的探索经验,要从中国语境出发,以本土化为原则,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人民警察”。这种人民警察需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忠诚的担当精神、敢于牺牲的拼搏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火热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理性的批判精神、宽广的理论文化视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和良好的社会沟通与适应能力。要实现这个本土化培养目标,公安院校在通识课程体系方面需要精心建构,设计一套良好的具有中国公安特色的通识教育方案[14]。良好的具有中国公安特色的课程体系[15]应当包括:现代视野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警察文化的发展、影响世界的重要文明、警察伦理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科学与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法制、多元犯罪问题、文学艺术与诠释和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警察职业素养与执法。这种全面的课程体系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有本土公安特色,可以作为公安通识教育的坚强保障。

(二)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公安通识教育理念和本质的授课方式

公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具备学术性、启发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摆脱专业教育对视野的过多束缚,获得一种自我解放的能力和实践智慧与知识,这些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互联网+”下的在线教育时代来临,尤其是慕课的快速发展,为许多高校提供了优质的通识教育资源。如何综合运用理论学习、讨论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方法利用好这些资源,是高校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公安院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和自学能力,在全校推广并打造相应的虚拟仿真平台,还原现场,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索创新思考欲望;重视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充分开展微课、慕课(MOOC)、“雨课堂”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金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素养和自学能力;注重各类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公安院校可以在汲取经验、全面听取师生意见、结合公安课程是否涉密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合理安排授课方式,如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研讨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参观学习或实践教学相结合、线上授课与线下自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虚拟仿真平台自学等方式。这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精神。如清华大学,自从开展慕课、“雨课堂”和学堂在线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活动,引领了通识教育的改革,创新了教育实践,树立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教师的智慧教学能力得到最大提升和发挥,学生也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并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 营造公安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育人实践中,经创造、选择、积累、沉淀之后形成的可以传承、具有鲜明特色的价值观念。它体现的是一所学校最明显、最具特色、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示了学校的向心力、生命力和凝聚力,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标志[16-17]。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公安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属于公安通识教育的隐形课程,其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弘扬、熏育、强化和展示的重要作用。通识教育不是传授给学生那些细化、碎片化的知识,也不是力求非客观知识的广博性,而是催生学生的知识文化底蕴,陶冶启迪学生的心灵和智慧,力求学生对“道与理”的探究,追求知识和观念的内化。这种内化不是简单的课堂上教师的灌输就可以学会和掌握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方可形成。公安院校需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用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课外与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可以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可以在美丽的校园徜徉的平台,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公安特色的校园文化。公安院校需要通过凝练自己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涵、提升校园文化管理水平以及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等路径来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18-20]。

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公安院校可以从校园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营造、校园绿化美化等四个方面重新规划,多多引入人文性传统文化因素,增强校园物质文化对师生的吸引力,提升师生认同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公安院校可以邀请各类不同行业甚至跨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也可以举办各种文艺社团活动、读书沙龙或者院校交流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在的耳濡目染和熏陶。

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公安院校可以通过办学传统、价值观传递、警察道德与职业规划、忠诚教育行为规范等方面提出本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让体现人民警察价值观的校训、校风真正融入公安院校学生的血液里。

在校园制度文化方面,公安院校需要将警务化管理制度再完善,深化警务化管理内涵。无论在教学、科研还是管理方面,都要以人为本,以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和树立忠诚警魂为出发点,塑造作风优良、本领过硬、学识扎实的新型警务人才。

(四) 加强新时代公安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通识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教师要有一潭水,学生学习方可孜孜不倦。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开设的通识课程质量的高低好坏。新时代下教师的责任包括: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能够真正胜任通识课程的高校教师数量不足。大部分高校教师的学习理念和知识多是专业教育和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21]。公安院校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环境,加强通识课程师资力量的培训与建设,要努力追求并精心打造一支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化的教学团队,为通识教育提供坚强可靠的人力保障。同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授课质量。加强开课教师之间的联系与科研合作,避免出现单打独斗的现象。

在通识教育师资建设方面[22-23],公安院校可以组建教学团队,这样既可以整合分散的通识教育教师资源,又有利于通识教育师资力量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但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通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公安院校也要在师资培养、运作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例如以科研工作与课程建设为依托,优化和稳定团队结构。根据团队成员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树立共同愿景,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公安院校要完善管理制度,树立协同合作意识,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交流,为教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在教学研究方面[24],公安院校要加强对通识教育教师的专业理论、公安技术、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的培训。在师资队伍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公安院校可以大力开展国培、省培、网络远程等整体培训,加强教师实战能力培训,例如教师到公安一线进行现场教学,或特邀公安行业专家到校传授、指导实战经验,达到教学、科研、实战、通识相辅相成的效果。鼓励团队带头教师到国外名校访学和到国外警察部门实地调研,学习发达国家警察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借鉴国际警察办案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培养造就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本土化、高水平的通识教师队伍。

公安院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也要提升教师地位待遇,补强薄弱地区教师短板。

公安教育需要融入高等教育,也需要融入实战教育,而这一切统筹都需要贯穿实施通识教育。公安院校在培养学生具有忠诚、干净、担当和奉献精神的同时,需要加大力度引入具有正确价值观导向的通识课程,形成一定的通识课程体系实施方案,逐步建立高资质的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公安院校也要与非公安院校互学互通,借鉴改革成功经验,扩大交流平台,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努力创建一条属于公安院校自己的特色通识教育之路!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通识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疫情当下,我们上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的港航公安掠影
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