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养提升探析

2020-12-14 11:23曾文雪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曾文雪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术期刊社,江西南昌 330004)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应运而生,逐步进入了普通百姓生活中,且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的报纸、书籍、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依托数字化技术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利用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卫星等渠道,应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受众面较小的学术期刊,因其的电子版在网络、数据库中唾手可得,使得纸质版期刊几近处于印刷停滞的局面。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的巨大优势,以及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因此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应主动顺应时代的变化,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调整自我,提高编辑职业素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媒体不断涌现,诸如数字期刊、数字广播、微信、微博、博客、慕课、触摸媒体等形式。新媒体以其传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互动性强等特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新媒体的使用和推广更为广泛。新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传播即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和更新速度非常快,受众只需通过电脑、手机、Pad等智能终端,就能够做到信息的即时发布、快速接收、飞速传递,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定时定量的传播规律,如学术期刊和传统纸刊存在的刊期、页码等限制,突破了信息传送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

(二) 内容多样性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分享者,这决定了数据内容的多样性。海量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可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共联,可供获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三) 传播广泛性

新媒体传播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突破了地域界限,可实现跨国传播,信息传播真正实现了无障碍化。世界俨然已经变成地球村,信息交流渠道方便迅捷,真正实现了“一根网线”通全球的愿景。

(四) 多媒体交融性

新媒体传播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可以同时集合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实现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呈现,信息实现了高度融合。

(五) 交流互动性

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最根本的特征。传统媒体传播方式通常是单向的,受众处于被动接受,无法进行信息反馈;而新媒体传播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互动,信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双向沟通,达到及时反馈、快速调整的效果。

(六) 检索便捷性

纸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刊载和播放了大量的信息,但检索时却费时费力。而新媒体则不同,将数据存储于互联网、数据库中,受众只需动动手指,便可从搜索引擎或各类数据库中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相关信息。

二、新媒体时代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要求

新媒体在受众人数较多的新闻、娱乐等媒介上的应用最为广泛,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受众相对较少的学术期刊,发展较为缓慢。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学术传播提供了活力和机遇,而学术期刊发展也处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如何抓住新媒体技术并加以应用,是广大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也给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转变角色,重新定位

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地涌现,传播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学术期刊编辑应转变角色,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在过去,学术期刊社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作者的需求量巨大,而期刊载文量有限,处于“僧多粥少”、供过于求的境况。

在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坐在办公室对作者的来稿进行初审、编辑、加工,送交排版人员进行排版,再交由印刷厂进行印刷和发行人员发行。编辑就是整个流水线上的一环,主要起着学术质量与出版规范的“把关人”作用,充当着“为他人作嫁衣”的角色[2]。编辑大多处于被动的局面,就如“来料加工时代”里的工厂机器,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工作,对作者的来稿进行美化处理,扮亮作者的学术成果,华丽入市。

而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优先出版、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等的出现,以及微信、微博、客户端的涌现,学术期刊的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现今期刊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各期刊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稿件竞争异常激烈。而论文质量正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作者主动投来的“料”,有的并非当今时代最前沿的技术或最新成果,创新略显落后。因此编辑需要主动走出去,向各领域的大家、名家邀约稿件,吸引优质前沿稿件,强化期刊质量,守住期刊的生命线。

(二) 掌握新媒体技术,主动融入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很多新闻报纸等媒体已经陆续开办了微信、微博、数字报等新媒介,甚至还分别具有PC端、手机端等版本。而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们,一直不太重视,因为学术期刊的受众相对单一,专业性太强,学术期刊一直以“高冷”的姿态自居。岂不知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载体,依然承载了学术思想、学术成果展示的平台,亦应加快学术前沿成果的传播,促进成果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动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新媒体的使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6000余种学术期刊中仅有1000多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400余种开通微博[3]。在这些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期刊中,有些也只是形式上的开通,没有实质性的运作,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专业人才来运营。并且大部分微信公众号仅仅是做了简单的订阅功能,积攒粉丝,功能简单、内容空泛,缺少深层次的挖掘与利用,且很多微信公众号、微博处于“休眠”停滞状态,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也较少。

因此,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要主动拥抱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其带来的各种挑战。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及读者的需求都在不断变化,学术期刊编辑们要积极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积极参与并融入其中,把学术期刊更快、更好、更精准地推向广大读者和学者,加快前沿成果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学术论文呈现方式更为丰富。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充分掌握新媒体的技术,培养大数据思维,实现对学术信息的高效获取、精准评价和内化吸收,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学术信息,整合学术资源,提升学术修养,才能使编辑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这对于提高刊物质量和论文阅读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诸如可以利用声音、视频、图片等手段立体呈现发表的论文,形象生动地展示学术成果,以利于论文的掌握与理解。

(三) 善于抓住前沿热点,培养互联网思维模式

新媒体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信息传播迅速,已经打破传统媒体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局限性,举手之间用户便可以快速获取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作者、不同时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正由于现阶段信息传播和信息收集的方便快捷,也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带来巨大挑战,对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巨大考验,为此编辑的工作方式也得适应这一改变。在浩瀚的信息流中,学术编辑们要培养自己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并及时抓住当今学术前沿,及时跟进,积极做好选题策划工作,提高自身获取信息、辨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对有学术价值的信息内容的敏感度,提升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4]。

新媒体时代,还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拥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除了了解整个出版传媒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多地要关注信息内容受众的真实需求和心理预期,强化期刊社、编辑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吸引潜在作者,为期刊收集更多学术资源,实现多元化多途径的发展[5]。

三、编辑素养提升途径

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学术期刊编辑,更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和科技的进步。除了掌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知识外,更应不断提升自我的编辑素养和媒介素养,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不断修炼自身内涵,提升编辑职业能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新需求,促进学术期刊转型升级,为我国文化强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 提高编辑素养

编辑工作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学术期刊能否办好,获得作者、读者的好评,关键取决于编辑的素养。编辑素养作为期刊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文字写作功底。在新媒体时代,编辑的基本职业素养更应得到加强,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1.微阅读提升政治意识

新媒体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学术期刊编辑更要把好政治关,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需警惕一些人打着学术自由的旗帜,裹挟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学术编辑可以通过微阅读和碎片化学习,提高政治觉悟,紧跟中央步伐,领悟中央精神。比如关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央视”等客户端,及时了解掌握中央最新的政治方针,紧扣时代主旋律,将刊物发展与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手机的微信公众号、主流媒体客户端等各种微阅读提升政治敏感度和理论水平。

2.微笔记提升专业知识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面对浩瀚的信息流,能记住掌握的微乎其微。中国有一句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术期刊编辑在经年的工作实践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其中很多时候一些专业方面不能把握的地方需要审稿专家来把关和掌控。有心的编辑会作微笔记,记录下问题和解决方法及途径。每一篇微笔记,都是编辑成长路上的一个脚印,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自己可以妥善高效处理。

3.微写作提高业务综合能力

刊物质量与编辑水平高度正相关。编辑的综合业务能力对于刊物水平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好的学术期刊编辑,手里有两支笔,“朱笔批文,蓝笔自娱”。不仅可以修改加工好高质量的学术精品,也不时会将自己的积累整理出来与人分享。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利用闲暇写作一些专业或编辑出版方面的论文,不仅可以给自己积累业绩材料,更是提升自己综合业务能力的一条现实途径。

(二) 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回应能力[6]。简单来说,就是学术期刊要能够快速、准确地将有价值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和作者。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够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如何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呢?

1.注重技能学习

新媒体时代,给学术期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学术编辑的工作不能只跟传统媒介编辑一样,仅仅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做简单的文字编辑,而应转变成具有新媒体特点、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传统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稿件审读能力外,还要能掌握图片、音频、视频处理等技术,以实现论文的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式呈现。同时,新媒体时代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编辑要将出版物中的文字视为信息符号,对论文内容进行剪辑,将学术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等信息进行碎片化处理。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或作者的研究方向,编辑将碎片进行打包或加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完成对这些信息符号的精准推送。

2.加快角色转变

新媒体形态下,学术期刊社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媒体生产者,而已成为多种媒体的集成者,较多期刊已逐步开通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而编辑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改变,不能仅停留在被动等稿的境地,而应在新媒体大量信息流下主动思考、梳理学术前沿,了解大众比较关注的信息,向该领域学术大咖邀约稿件。同时学术期刊的呈现不应只是停留在被动检索、等待被发现的境地,可以积极主动从多元角度开展文献的二次服务,诸如梳理出期刊自创刊以来刊载的某一领域相关论文,实现同类论文的发现。同时根据期刊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研究领域、阅读习惯、个人喜好等,主动推送相关文献。

3.改变工作思维

新媒体时代,刊网要实现高度融合,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思维方式也需要发生相应变化。要转变旧有思想,树立创新思维。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术期刊社经过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刊流程,且大部分编辑已经习惯了这一工作模式,但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应当作出改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网络平台进行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发行等工作,可以实现远程化、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虽然编辑的工作对象是期刊内容,但是编辑作为期刊的重要主体之一,还应掌握一定的新媒体营销理念[7]。新媒体时代,数字经济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占有重要份额,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办刊也是时代需求。编辑要学习新媒体时代的相关知识,掌握全媒体营销理念,实现学术期刊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双丰收。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