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珊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开放大学教育,在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开放教育体系建设和开放教育教师队伍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截至2019年6月,我国开放教育系统已累计培养学生1446万人,开展社会教育和职业培训上亿人次[1]。2020年,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奋进之笔”、聚力攻坚克难之际,研究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规律,深化运行保障及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构建当代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3]。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等各种途径,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自身素质,完成自我实现的专业成长过程[2]。由于开放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专业性、发展性、创新性的特点,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正不断拓延,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专业素质以及信息技术的提高过程上。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自1979年成立以来,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扩大办学规模,现已形成包括16所直属学院、38个教学中心和147家合作办学单位在内的省、市、县、行业办学体系。目前,在该校省部任职的教职工中,专职教师占比36.8%,副教授以上占专职教师总数63.3%,硕士以上学位及研究生同等学历占专职教师总数36.7%。
该校目前有从事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专职教师102人。职称结构情况:副高级以上47人,中级23人,初级32人;年龄结构情况:35岁以下50人,35~55岁47人,55岁以上5人;学历(学位) 层次情况:本科以上学历102人,35岁以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20人。
1.师资力量开发与人才体系构建有所欠缺
一是师资力量梯型结构没有形成。就辽宁电大职称情况来看,高、中、初级占比分别为46.1%、22.5%、31.4%;就年龄情况来看,老、中、青年占比分别为4.9%、46.1%、49.0%,师资结构不够合理。二是教师队伍学历优势不够明显。该校省部专职教师中副教授以上高达63.3%,硕士以上学位及研究生同等学历仅占36.7%。另外,3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比40.0%,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三是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够健全。与地方高校相比,新聘人员实习考察标准不高,现有师资交流进修机会不多,人才流动与开发机制不够健全,专业发展与教学科研不够同步。调研发现,国内开放大学教师专岗吻合率普遍未达100%,近几年的招聘工作中也存在专业和岗位不匹配、任职和期望不一致的现象[4]。
2.行政运行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不相适应
一是行政化本质较为明显。开放大学系统办学、分层指导的办学模式,致使其去行政化的阻力比普通高校更大一些。在传统行政区域层级管理下,行政权长期支配着学术发展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开放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二是兼任职现象普遍存在。辽宁电大兼职教师占教职工总数53.7%,全国电大兼职教师占教职总数45.5%[5],短期的合同聘用关系影响了学术研究氛围,教学科研成果不尽如人意。另外,身处管理岗位的兼职教师大多从教学骨干中选拔而来,人员精力分散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三是差异性水平有所体现。开放大学下属各办学单位在教学业务上联系密切,在教师管理上相对独立,对教研活动开展标准不一,对专业发展定位各不不同,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对开放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重视程度略有差异。
3.专业素质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兼顾
一是规划执行有偏差。辽宁电大坚持培养与引进并行,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实施过程中连续性、针对性不够强,学科建设规划与时代发展趋势联系不够紧密,致使部分教师专业发展定位模糊、学历提升较为盲目。二是素质发展有别差。开放教育教师不仅要精通远程教育业务,还要在专业素养方面具备更高的水平。然而,为满足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管理业务上的要求,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的提升往往更受关注。三是职业发展有落差。尽管我国开放教育发展迅速、规模宏大,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公众中的认可度,仍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
4.激励策略响应与评价机制改革相对滞后
一是考评功用弱化。现行考核评价工作普遍聚焦于发表论文的篇数、获得奖项的级别上,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且教学评价反馈不够及时,考核结果在教师职务晋升、工资调增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二是激励响应受阻。教师群体作为评价与激励活动中的受体,其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激励效果往往高于物质奖励。现行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受人情世故影响,评而不奖、奖而不评现象偶尔存在。三是机制改革迟滞。目前,国内教师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评优选先、科研奖励上。长期以来,激励机制改革跟不上形势发展,开放教育教师内在动力得不到持续激发。
开放大学需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各种体制机制,挖掘、释放教师队伍的潜力和活力。
一是建立人力资源动态监控机制。对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以及师生、学科数等要素进行动态监控,准确预判、科学规划,宏观掌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二是建立师资队伍分类规划机制。详细研究每一类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内涵,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制定针对性发展策略。三是建立优质师资引进开发机制。外聘真正满足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内部实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保持行政权和学术权的相对分离,提倡用系统性、战略性和主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代替指令性、常规性和被动性的人事管理,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体制。二是升级教学系统和设施。采取扁平化、简易化操作界面,提升整体性、流畅性链接关联,突出教育受众及教师群体学授体验;升级配套硬件设施,丰富优质教学资源,营造师生认同感和共有价值观,提升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积极性。三是优化教育生态和环境。推动公众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学校信誉度;浓厚学术氛围,举办高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增加专业进修比例,创造外出考察机会;加强人文关怀,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职业倦怠,提升幸福指数。
一是注重教师的培养考评。全面完善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放教育教师培养考评体系,采取“选拔—培养—考评”全程跟踪机制,严把入门关,严格考评关。坚持普遍性培养与针对性培训相结合,既满足全员参与学习成长的公平公正,又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群体的专业需求。二是注重教师的教育引导。让教师们在工作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一言一行感染学生,用渊博知识教育学生。三是注重教师的制度约束。开放大学要参照地方高校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渐提升开放教育教师自我行为约束及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评价机制是教师实绩的客观反映,激励机制是评价结果的完善处理,保障机制是行为实施的基础条件,三者虽处于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不同阶段,但最终目的是相同的,要注重相互转化。将考核评价与奖惩激励相结合,将激励措施与个人发展相结合。根据教师业绩差异制定相应激励制度,为实绩突出、表现优异的教师在送学培训、交流调研、外出访学上予以倾斜,对消极怠工、应付了事的一经评定即取消福利性资源供应,在科研申报、经费支持上适当调整。另外,还要注重服务保障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切实在组织层面帮助协调解决教师群体中存在的困难,解除压力负担、解决后顾之忧,促使开放教育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与个人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