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轩航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圈层化”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1]。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进一步刺激了这种“圈层化”现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这种问题的存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同样需要结合新媒体、运用新媒体,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理念,打造新媒体平台,破解这种“圈层化”现象,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传播媒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运用情况十分鲜明,如智能手机移动传媒中的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短视频APP,以计算机为硬件的网络媒体微博、论坛和学术网站等等。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群体而言,主要以“90后”和“00后”为主,这些群体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而不同的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也是迥异的,有的学生习惯逛论坛、刷微博、浏览网页,有的学生则倾向于用手机刷微信、看短视频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群体对这些媒介产生了依赖性,在学习中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或者外界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也用到这些平台进行交友或者网购。然而,新媒体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在使用新媒体中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和学业的完成。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比较庞杂,学生不一定能够筛选到合理的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带来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难题。
由于新媒体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导致学生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随着教育改革和创新,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模式正在适用于各高职院校中。在课堂教学中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线上与线下结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课堂教育主要以老师为主体,大多理论课程教育采用“填鸭式”授课模式,不利于教学的展开。而把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可以选择视频教学、论坛互动、网络直播等授课形式,或者开展以“微课”为主要形式的翻转课堂模式,展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对话,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校也建立有新媒体平台,在平台上进行视频播放、信息推送以及学术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平台和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然而,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丰富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但随着新媒体与学生的深度融合,出现了“圈层化”的现象,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现象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日益凸显出来。这种“圈层化”现象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群体之间出现了一定的隔阂。所谓“圈层化”,是指在各类圈子中进行分层抽离而形成一个个内核稳定、链接紧密的社群[2]。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圈层”是网络社群的一种具体形态,网络个体在其喜好的平台上有着聚集,形成了网络聚合体,并有着明确的网络层级架构,或者说,圈层就是有着层级的圈子。当然,“圈层化”这个概念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集合,在不同圈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和互联网的发展,“圈层化”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圈”体现了相对封闭性的特点,“层”则说明了圈中有着明显的层级的界限。尤其是在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随着微信、微博、小视频APP、直播平台等媒介与学生群体的高度融合,“圈层化”的显著特点地封闭性较强,由于媒体平台有着固定的用户,外界平台用户无法融入;圈层界限明晰,不同群体选择关注的新媒体等媒介不同,形成了稳定的网络媒体社交圈;圈层层级分明,新媒体用户对信息选择和接受能力不同,形成不同的信息层级。
高职高专学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圈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圈子界限和层级明晰,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自主选择性。比如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最常用的交流媒体主要是微信和QQ,在微信圈和QQ群中有着固定的受众,一旦学生习惯了对某种媒介的依赖,则会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最明显的是有的学生“Q龄”长达10多年。另外,在信息交往和传递中,学生在选择媒介方面有着自主选择性,可以依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媒介,形成“微信圈”“扣扣群”“论坛狗”“贴吧友”等,学生也可以自主决定加入不同类型或者主题的圈子,如“老乡群”“交友圈”“学习群”“游戏圈”等等。第二,信息的封闭性较强,会出现信息同质化现象。不同的媒体平台有着不同的用户,只有在同一媒介上才能进行信息的交流,而对“圈外”的群体而言,是无法把握和了解到“圈内”的信息的,比如选择使用微信的学生,与喜欢“逛论坛”的学生,少有信息的交流和碰撞。同时,由于在封闭的固定的圈中,在信息获取上往往会有意获取自己或者“圈友”所关注的信息,其他信息无法进入圈内,造成信息的高度同质化。
在高职高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较为重要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构建与信息交互畅通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传递如果有隔阂,那么这种关系的构建就会被割裂。而由于“圈层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流存在着屏障,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其封闭性强,导致“圈外”的人无法融入“圈内”。在这种封闭性的空间中,学生有着自己的媒体平台,有着自我的获取信息渠道,在信息的获取上有着较大的选择性,而对于外界信息却无法把握。虽然高职院校有媒体宣传平台,在这些平台上有主流声音传递以及主流信息的交互,但是,大部分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功能单一,信息更新速度慢,造成了用户体验性不好,持续关注的粉丝不多,难以围绕这些平台形成一个有效的主流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圈层空间[3]。然而,如果学生没有关注这些媒体平台,则无法接收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媒体平台以外的其他媒体信息,导致主流声音或者外界的信息由于圈层化原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流屏障。
新媒体与学生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媒介平台,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但是由于“圈层”的层级关系的影响,学生在自己的圈层中,有着信息选择和转发的自主权,而对于“圈外”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却无法进入学生的“圈层”中或者是仅仅进入学生中较为底层的圈层中,那么就没有权限和机会发现并制止具有危害性的“网络异见”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扩散。在特定的圈层中,学生可以把获取的信息转发给特定的人,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讲是无法察觉的,导致无法把控这些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筛选主流信息的能力不足,却出于“上热门”“蹭热度”“求关注”的心理,去分享转发这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在新媒体大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各媒体平台上流露出来,这种网络社交圈层化为其主动显现思想动态提供了载体,但对思政教育工作却是一个屏障。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本质上是学生个性自我的体现,信息传播中折射出的是学生思想动态的体现,客观反映出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发展变化。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圈层”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获取信息的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别,思维认知上有所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有着固化差异,造成教育工作者无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圈层化的界限使得学生之间形成了自我封闭的信息圈层,导致思政教育中存在信息监控盲点,对学生群体中的预发性事件无法获悉,造成学生“转的关不住,做的管不好”,一旦错误的思想付诸行动,则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社交媒介有清晰的认识,新媒体等网络社交媒介不仅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模式,也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途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把新媒体等网络媒介作为重要的抓手,一方面,要对学生习惯用的媒体有着足够的认识,能够熟知媒体设备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重视这些媒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关注教育对象的潜在可变性,坚信大学生思想内在的可塑造性,主动担当大学生培养的“总导演”,积极寻找打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圈层困境”的契机[4]。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消除隔阂,创新教育理念,努力从“圈外人”转变为“圈内人”。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微信、微博、QQ、论坛以及网络直播平台的优势,熟练运用网络语言走近学生,与学生的“喜好”达成共识。同时,在日常与学生的沟通中,把新媒体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媒体平台上注重分析学生的诉求和动态,利用这些媒介解决他们的共性问题。教育者也应转变角色观念,把教师的身份转变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加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以此达到有效的“印象管理”,潜移默化地融入圈层,打造“圈内人”形象。
网络阵地要想成为“战场”,必须先成为“市场”,成为学生喜欢、爱进的“市场”。[5]在高职院校中,网络平台正在成为思政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而大多高职院校中的平台,其功能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多样化的需求,为此学校应积极打造校园共享平台,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完善相关的教育平台,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平台的形式,丰富平台的内容,提高平台的服务能力。虽然学生有着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有些信息只能源于校园内部,比如校园“一卡通”的服务、课程查询系统、考试报名系统、成绩查询系统和相关的日常校务公告等,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与这些系统结合,从而与大学生实现信息交互。另外,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优势,统计和分析学生的信息选择特点,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或者在平台上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校外信息链接,引导学生在校外平台上获取主流信息或者优秀的文化知识,以此打造良好的“圈层”交互生态。
高职高专院校思政教育最关键的是要把控好思想政治的主动权,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和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形成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打破圈层、融入圈层,更要扩大圈层。高职高专院校要扩大学校信息平台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吸引学生的关注,以此来实现平台用户的积累,增加平台的“粉丝”,以利于在学生群体中进行信息最大化的传播。同时,拓宽技术渠道,在媒体平台采用互动技术,在平台内部能够形成多方位互动的模式,设置和推送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事件或者新闻,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平台的活跃度。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要注重对议题的掌控以及学生评论的可控性和引导性,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传递主流思想。同时,要注重教育工作者、学生群体、新媒体和互联网以及社会群体等元素的宏观组成,在此基础上扩大圈层元素和丰富影响因子,掌握社交媒体上的舆情引导的主动权,以此来把控思想教育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