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系统护理的效果探析

2020-12-14 07:16:19吴玉荣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1期

吴玉荣

(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山东 临沂 276005)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多为年龄<2岁的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呕吐、腹泻等[1]。由于此病患儿的年龄较小,易出现哭闹等行为,导致对其进行常规治护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资料显示,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系统护理的效果很好。为了探析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系统护理的效果,笔者对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了分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6月至8月期间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38)和系统组(n=39)。在常规组患儿中,有男21例,女17例;其年龄为4个月~2岁,平均年龄为(9.06±3.28)个月;其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为2~5 d,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4.07±0.58)d。在系统组患儿中,有男23例,女16例;其年龄为4个月~2岁,平均年龄为(9.21±3.26)个月;其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为2~6 d,发病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4.11±0.62)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为:⑴其病情经检查被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⑵其病情符合《急诊医学医疗手册》中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诊断标准。⑶其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为:⑴合并有严重的感染。⑵合并有其他内科疾病。⑶合并有内分泌的严重失调。⑷合并有心、肝、肾等器官的疾病。⑸合并有神经功能障碍。

1.3 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调节肠道菌群、止泻等常规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护理,方法为:1)每天观察患儿呕吐物及粪便的性质,并进行详细的记录。2)通过观察患儿的眼窝、皮肤及面色判断其是否发生脱水,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对其进行对症处理。3)定期对患儿的床单、被罩进行清洗,保持其贴身物品的干燥、洁净。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组患儿进行系统护理,方法为:1)对患儿的家长进行心理护理。与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疏导其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告知患儿家长配合医护工作的重要性。2)对患儿的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儿的家长患儿的具体病情。向患儿的家长讲解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原因、治护方法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嘱患儿的家长培养患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指导患儿的家长对患儿的玩具、餐具等常用物品进行消毒。3)对患儿的情绪进行掌控。注意观察患儿的表情及行动。若患儿出现哭闹等表现,护理人员应轻柔地抚摸其额头,用温柔的语言对其进行安抚。经常对患儿进行鼓励。在患儿的病房内放置玩具。4)对患儿进行日常生活护理。⑴在患儿呕吐后及时清理其呕吐物,并仔细检查其呼吸道的情况,避免其发生误吸,然后及时为其更换干净的衣物。⑵保持患儿病房内空气的流通,将其病房内的湿度控制在50%,将其病房内的温度控制在23℃。⑶对发热的患儿进行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为其使用退烧药进行降温。为患儿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同时为其补充水分。5)对患儿进行输液护理。在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的过程中,若其接受输液的血管出现红肿、渗液等情况,立即停止对其进行静脉滴注,并将浓度为50%的硫酸镁溶液涂抹在其患处,以防止其发生皮下坏死。避免反复对患儿的同一血管进行静脉穿刺操作。6)对患儿进行无菌护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及其家长后立即进行手清洁消毒,然后再对下一名患儿进行护理,以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1.4 观察指标与治护效果的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接受治护的总有效率及对治护的依从率。由护理人员评估患儿对治护的依从性,总评分为10分。评分为0~5分表示患儿对治护的依从性较差;评分为6~8分表示患儿对治护的依从性一般;评分为9~10分表示患儿对治护的依从性较好。依从率=(依从性较好+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用显效、有效及无效判定两组患儿接受治护的效果[2]。显效:在接受治护的72 h内,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大便的性质恢复正常,其每天排便的次数<5次;有效:在接受治护的72 h内,患儿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其大便的性质基本恢复正常,其每天排便的次数为5~10次;无效:在接受治护的72 h内,患儿的临床症状无改善,其大便的性质无改变。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对治护的依从率

在常规组患儿中,对治护依从性较好的患儿有12例,对治护依从性一般的患儿有18例,对治护依从性较差的患儿有8例,其对治护的依从率为78.9%(30/38)。在系统组患儿中,对治护依从性较好的患儿有15例,对治护依从性一般的患儿有22例,对治护依从性较差的患儿有2例,其对治护的依从率为94.9%(37/39)。系统组患儿对治护的依从率高于常规组患儿,χ²=4.319,P=0.038。

2.2 两组患儿接受治护的效果

在常规组患儿中,治护的效果为显效的患儿有11例,为有效的患儿有17例,为无效的患儿有10例,其接受治护的总有效率为73.7%(28/38)。在系统组患儿中,治护的效果为显效的患儿有13例,为有效的患儿有23例,为无效的患儿有3例,其接受治护的总有效率为92.3%(36/39)。系统组患儿接受治护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儿,χ²=4.757,P=0.029。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多为年龄<2岁的婴幼儿。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治疗时,其常因感到不适或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而发生哭闹,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有研究资料显示,在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护理,可提高其接受治护的效果。靳春香等[3]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将93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儿进行系统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患儿,其治疗后至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系统组患儿进行系统护理时,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改善其家长的不良情绪,进而可提高其家长对医护工作的配合度;通过对其情绪进行掌控,可降低其哭闹等行为的发生率,进而可提高其对治护的依从性;通过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静脉滴注护理及无菌护理,可提高其舒适感,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可促进其康复。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系统护理的效果显著,且可提高其对治护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