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涛
(曹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 菏泽 274400)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常用内镜下局部注射止血药的方式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去甲肾上腺素和胰蛋白酶都是临床上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局部注射治疗的常用药[1-2]。胰蛋白酶是一种生物制剂。该药具有清洁创面、溶解脓液及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愈合的功效。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用内镜下胰蛋白酶局部注射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患者消化性溃疡的分级为Ia级,存在动脉喷射性出血的症状;2)其消化性溃疡不能排除癌变的可能,或其合并有消化性溃疡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3)其存在重度上消化道出血合并休克;4)其存在心、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及处于妊娠期。这些患者均因出现排黑便、呕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而入院就诊。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28例;其年龄为32~76岁,平均年龄为(52.35±1.68)岁;其中,有复合性溃疡患者12例,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62例,有胃溃疡患者26例。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其所患消化性溃疡的类型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在此基础上,均对两组患者进行内镜下局部注射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是:经胃镜活检通路插入带有注射针的塑料导管,对对照组患者的溃疡灶加压喷注100 ml的生理盐水与8 mg去甲肾上腺素的混合注射液,1次/d。在内镜下对观察组患者的溃疡灶注射1.25万U的胰蛋白酶注射液(生产企业: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018),1次/d。1周后,如果患者再次出现呕血或排黑便、血红蛋白水平持续下降的症状,对其进行胃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胃液由清亮变为咖啡色,或溃疡灶有出血点,可判定其消化道再次发生出血。如果对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失败,可改为采用金属材质的止血夹或高频电流、微波对其消化道的出血点进行止血[3]。治疗后,为患者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
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为64%(32/50),观察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为92%(46/50)。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止血的成功率更高,P<0.05。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为28%(14/50),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为6%(3/50)。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更低,P<0.05。
消化性溃疡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消化道内存在假性动脉瘤、其消化道溃疡底部的潜行动脉发生扩张、破裂所致。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需要再对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该方法的费用较低。有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溃疡病变的Forrest分级为Ⅰ级、Ⅱ级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为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后,其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对于此类患者,应首选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在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时使用的药物主要包含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等局部止血药。有研究结果显示,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去甲肾上腺素局部注射治疗,易使其局部血管因受到压迫而发生收缩,进而可提高其血管中血小板集聚和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内镜下胰蛋白酶局部注射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采用内镜下胰蛋白酶局部注射法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后,胰蛋白酶可将其消化道内的蛋白质水解为糜蛋白酶,以促进其溃疡灶表面黏液的吸收。此外,糜蛋白酶可全面接触该病患者溃疡灶表面水肿囊的内壁,逐渐溶解其囊壁受损的组织,并可渗透至四周的组织中且在被吸收后可贴合在囊壁上,使囊壁发生脱水、变性,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进而可起到止血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内镜下胰蛋白酶注射止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提高该病患者止血的成功率,降低其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