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20-12-14 10:05刘永平逄方圆席丙堯
关键词:积极情绪教育工作者教育者

刘永平 ,逄方圆 ,席丙堯

(1.辽宁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辽宁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思潮,起源于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主要是来研究人们的幸福、乐观、积极的心理。一般认为,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最为主要和核心的内容。积极情绪体验可以表现为“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等等。积极情绪体验对塑造大学生情绪类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主动把握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善于将思想教育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将政治强化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和功能重现体现在情绪体验的每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自身实效性。

一、积极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人们对于认知对象的态度和主观体验。积极情绪是指个体预期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乐感受带来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主要表现为高兴、喜悦、兴奋、满足等正项体验。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对人的健康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情绪可以促进心理状态朝健康方向发展,从而避免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情绪体验还有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特别是能帮助人们客观认知事件本身和对事件的态度,进而有力促进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积极情绪体验对促进生活质量改善,减少心理问题发生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积极情绪的养成,对大学生树立学习、生活信心,提升自尊、自强和自立能力,增强抗压能力,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都是“95 后”,甚至不少都是“00 后”。在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并日趋完善,随之而来是竞争的不断加剧,困难和挑战纷至沓来。因此,大学生心理状态呈现日益多样化的态势,大学生群体多样性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从这个角度来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情绪,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大学生健康心理状态,避免产生更多更大的心理问题,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情绪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体现

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部分,积极情绪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体现,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积极情绪环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前提

情绪是人们对某个事件的体验和感知态度,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事件本身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是说情绪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事件的驱动性。显然,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人们认知事件的积极性,激发人们把握事件的热情,增强人们各种活动能力。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下,人们容易产生对事件探索的倾向性和主动性,一旦建立在这种倾向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便会越发明显,因为这便实现了从认知、情感再到意志、实践的转化。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面对纷繁多样的学生心理状态,教育效果往往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接受,甚至出现学生排斥、抵触教育内容的现象,其主要根源在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抱有被动接受的心态,对教育过程没有营造出良好的积极情绪环境。在良好的积极情绪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才会变成大学生自我主动接受的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才能说教育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正向的积极情绪感受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内容由施教者转化给受教者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大学生情绪类型的形成相伴相生,也就是说给大学生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教育形式,就有可能让大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情绪类型,从这个角度上讲,情绪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情绪,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纵观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单纯的“宣讲式”“灌输式”“命令式”的教育方式早已失去了应有之意,反而会阻碍和限制教育效果。教育追求的是认知形成与价值完善相统一,即如何在认识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价值遵循。这种理念下情感教育的作用被大大强化了,积极情绪的地位也因此凸显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核心任务,就是利用教育手段,让大学生形成积极情绪,使积极情绪不断牢固根植于本真的心态状态。特别是面对是非观念、价值分歧,或挫折失败时,都能以积极情绪和理性平和心态对待。

(三)完善的积极情绪养成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以实现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健全和完善的人格。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和群体中,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做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讨论社会关系的问题。积极情绪是培养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自身健全和完善的人格的重要动力来源。事实证明,同一环境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下取得的成效是不一样的,面对同样事件,不同的大学生的认识和把握可能有天壤之别,这与大学生自身积极情绪因素的差异密不可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积极情绪的作用,有利于使大学生客观审视自我,有效分析客观事实。例如,在对待错误和失败时,不会一味盲目自大、固执己见,也不会全盘否定自身的成绩和努力,而是合理归因,正确面对,在肯定自身固有的积极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个体逐渐积累,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格。除合理看待自身外,积极情绪还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在积极情绪的指引下,使自身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进步。

三、积极情绪理论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的途径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和人打交道的,自然要尊重人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照学生的实际需要思想感情,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大学生处于思想和价值观完善的关键阶段,期间有许多问题产生,有的来自心底深处,有的源于成长经历,教育工作者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关心关爱学生,帮助其成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心理测试量表、心理调查问卷等手段,第一时间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为今后更好地指导他们学习、生活、就业和自我进步奠定良好开端。教育工作者还应格外注意心理状态异常及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不仅是帮扶和扶持,更重要的是平等和关心,让他们在接受帮助的同时逐渐培养起积极情绪和良好心态,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注重主观幸福感体验,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程度

幸福感是积极情绪中的一个重要体验,同时也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情绪状态。大学生的幸福感源自于对校园环境的认可、对集体的依赖、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和对未来自身发展前景的信心,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在校园里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心理成长、专业实践等方面有直接的关联。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主动探寻和善于发现自身、周围的个体和所处的群体存在的美好,通过发现这些美好,不断提升自身与客体相融合的能力。例如,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学校各类文体活动,在充分享受校园优质环境和广阔平台的同时,全面展示自身才华,不断发现自身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美好预期,增强自身幸福感体验。

(三)发挥兴趣的促进的作用,培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人们对事件,特别是陌生事件探寻和认识的重要动力来源。一旦人们对某个事件产生了浓厚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对事件的依赖性。一般来说,大学生进入大学选择专业进行学习,也都是源自自身兴趣爱好。进入大学后无论选择加入社团或学生组织,还是培养自身独特的生活、学习方式,这一切都是兴趣爱好的作用结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参加某个活动,培养良好习惯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进而固化对良好习惯的理解、感知、情感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选择,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对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要致力于形成兴趣小组或群体,保证他们在认知上巩固认同,情感上形成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证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信息畅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志向,给学生提供和营造良好平台,培养和拓宽学生的爱好,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尊重学生实际,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促进人不断实现社会性的重要源动力。如果一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有效满足,势必会给自身带来良好的积极情绪体验,同时也会对自身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因此,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需要,并注重引导他们为合理需要而不懈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步骤。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给大学生设定远大目标,特别是用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去激发他们形成合理需要,并为满足这个需要而做出努力,让他们意识到自身通过不断努力可以达到主观预期目标,满足自身的需要,愉悦、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持续积极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大学生往往盲目产生消极甚至错误的需要,这时就需要教育者积极加以纠正和引导,教育学生不要盲目跟风、从众,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五)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

平等永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首要前提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效果的保障,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就有可能偏离教育者的属性,不能摆正自身位置,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产生误解和分歧,从而大大影响教育的成效。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教授曾说,学生身上时刻都有教师的影子。如果教育者能时刻以健康的姿态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教育者积极情绪的力量,也会深受积极情绪的影响。正所谓“教育者自己先受教育”“信道首先要明道”,教育者要想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自身首先要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积极的个人情绪。同时,教育者要积极热情地与学生接触、交流,要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多听学生倾诉和宣泄,多鼓励学生,努力与学生形成共鸣。教育者要多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参与实践,让学生领悟生活、感悟人生,在这一过程中,将积极情绪牢固扎根于心灵深处,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临危不惧,在需要作出选择时冷静不慌,在得意和失意时宠辱不惊,在处理重大事件时有条不紊,从而将自身打造成为健全、完善、成熟和理性的人格品质。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教育工作者教育者
品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浅析如何成为一名党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