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峻杰 陈永静
(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三科 山西 太原 030013)
现阶段,临床对早中期胃癌患者主要采取肿瘤根治术治疗,在围术期间采取的干预手段,手术的创伤性特征与胃部组织切除等操作,均会对患者的营养供给与胃肠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有关文献指出[1],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在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通过肠内途径为患者补充营养,能够促进患者预后康复。对此,本文将于2019 年1 月—12 月我院提供的50 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分别展开肠外营养治疗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改善情况。现将详细内容汇报如下。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提供的50 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依据术后不同营养输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25 例。入选患者均排除心、肝、肾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伴有胃肠道出血或肠梗阻等营养施行禁忌者。纳入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性19 例,女性6 例,年龄25 ~70 岁,年龄区间(62.75±4.92)岁。对照组男性20 例,女性5 例,年龄28 ~68 岁,年龄区间(62.17±3.9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对照组在胃癌根治术后施行常规肠外营养治疗,术后对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经肠外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沿患者肠外营养管向其输注混合营养液。以150ml/h 速度向患者输注50ml/(kg·d)液体量。
观察组在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在手术期间对患者未合并吻合口狭窄状态进行检查,经鼻缓慢置入鼻肠管对患者进行营养供给。将距离吻合口远端20cm 处作为鼻肠管置入深度,置入完成并固定妥善。待手术完成结合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于术后24 ~48h 内,经鼻肠管向患者输注500ml生理盐水。经术后3d 均以10ml 的0.9%氯化钠注射液对管道进行冲洗,按照60ml/h 剂量通过鼻肠管向患者补充营养液,总输注液体量为500ml。输注完毕再次使用同等剂量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管道。依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可循序渐进增加每日营养液的输注量,并对营养液的输注速度适当加快。
(1)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术后6d营养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2)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炎、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3)统计两组患者胃肠功能复常时间,包括肠鸣音消失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40.1±7.3)g/L 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35.9±6.1)g/L,观察组前白蛋白(120.4±12.3)g/L 高于对照组前白蛋白(114.7±10.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营养指标改善对比(±s,g/L)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营养指标改善对比(±s,g/L)
组别 例数 血清白蛋白 前白蛋白 血红白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5 35.4±5.1 40.1±7.3 129.3±19.5 120.4±12.3 207.7±11.2 189.7±41.3对照组 25 36.8±6.7 35.9±6.1 128.6±18.3 114.7±10.9 209.4±13.9 181.9±38.6 t 0.831 2.207 0.131 2.343 0.476 0.690 P 0.410 0.032 0.896 0.023 0.636 0.494
2.2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2.3 术后观察组肠鸣音消失时间(19.2±5.37)h 短于对照组肠鸣音消失时间(28.7±6.33)h,观察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72.3±8.75)h 短于对照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98.6±9.71)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对比(±s,h)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对比(±s,h)
组别 例数 肠鸣音消失时间 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观察组 25 19.2±5.37 72.3±8.75对照组 25 28.7±6.33 98.6±9.71 t 5.722 10.060 P<0.05 <0.05
近几年胃癌根治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胃癌患者重点关注术后营养供给问题。实际上,根治术将胃癌患者的胃部组织切除这一操作不仅会对患者自生营养供给循环机制产生破坏,同时影响患者术后的自主获取营养能力,这就是造成胃癌术后为患者营养供给的困难点[2]。因此,探寻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已成为现阶段胃癌根治术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
肠外营养供给主要通过中心静脉途径,该供给营养的方式仅满足术后患者的营养供给需求,但有关研究指出,肠外营养供给已完全脱离胃癌患者的自主消化能力,且对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有局限性[3]。而早期肠内营养即患者处于早期阶段通过肠内途径为患者补充营养。作用于胃癌根治术患者中,可在术中完成吻合操作,将鼻肠管置入后依照生理盐水、营养液补充的顺序,满足胃癌术后患者的营养供给需求。本文通过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供给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行早期肠内营养供给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早期肠内营养主张在患者处于术后早期时通过鼻肠管补给营养。肠道途径中补充生理盐水与营养液促进胃肠蠕动,使得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有效缩短[4]。除此以外,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使患者充分发挥自身胃肠道功能,随着持续的早期肠内营养供给,使得患者的恢复速度也逐渐加快,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预后康复[5]。本文另一研究结果指出,早期肠内营养供给患者营养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肠外供给患者。主要由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早期阶段通过补液方式对患者胃肠道功能进行刺激,同时该营养供给方式规范的的营养补给形式,促进胃癌患者改善各项机体功能,随着合理的营养补充,患者的营养指标也逐步上升恢复至正常。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患者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患者营养指标,减短胃肠功能复常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降低,值得临床施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