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雯
摘 要:随着新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学生除了要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文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应当学习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本文主要以课文《三打白骨精》为例,采取对比阅读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打开名著阅读的一扇窗。
关键词:语文教育 对比阅读 传统文化 古典名著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0.007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再只是为了扫除文盲,强化基础教育水平,更加重要的是促进青少年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其中《三打白骨精》一篇源于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中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之上,进行了文章篇目的改写,赋予了文章内容更加突出的趣味性。本文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开启《三打白骨精》一课,希望能够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贡献一份力量。
一、通過对比阅读展现经典名著的语言美
相对于《西游记》原著中对于第二十七回的描述而言,语文课本中的《三打白骨精》虽然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情节,但在语言呈现上却进行了彻底地变化。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三打白骨精》一课运用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将难度较大的文言文转换为更有助于学生阅读的白话文。立足于许多学生的角度上来看,他们对于《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并不陌生,无论是从影视资料还是书籍文章当中都能够了解这个故事的基本内容。如果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只围绕着书本中的内容进行分析,那么很多学生自然会对于教学内容产生懈怠,甚至直接将课本知识与其了解的故事情节直接等同。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进行课程讲解,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带领学生领悟经典名著的语言之美。原文当中对于白骨精的三次变化皆有较为精彩的描写,教师可以在讲解书本中内容的同时,将原著中的描述分享给学生。
当白骨精变化为妙龄女子时,原著中描述“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当白骨精幻化为老婆婆时,原著中描述“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摺。”
当白骨精幻化为老公公时,原著中描述“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教师可以根据名著原文中的表述,将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让学生感受寥寥数语背后蕴含的文化深意。在开展与经典名著有关的学科内容的教学时,灵活地运用文学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对比阅读的方式更能够将文学语言的魅力充分体现出来。
二、通过对比阅读体现经典名著的表达美
之所以要采取对比阅读的教学形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带领学生了解课本中的内容与原著中的内容在表达形式上所存在的区别。相同的人物、相同的故事情节,运用白话文和运用文言文分别能够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哪种表达形式更具优势?课本中的表达在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怎样的变化?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举例来说,在原文当中,作者运用了多彩的笔墨描绘师徒四人取经路途上的风景。“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虽然只用了短短数十字,但却能够将沿途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共同阅读原著中的此剧,带领学生品味文字的美感,在学生的头脑中勾勒出清晰的景貌变化。“峰岩重叠,涧壑湾环”,即山峰与岩石层层叠叠的交织在一起,水沟坑谷曲曲折折、缠缠绕绕,行走起来十分困难,作者在原文中仅仅用了八个字就充分展现了白骨精居住环境的恶劣,以这一句也在无形当中映射了白骨精狡诈阴险、心狠手辣的性格特征。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原文,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本中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三、通过对比阅读凸显经典名著的形式美
《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的第一句采取平铺直叙的形式,简洁描绘了故事的背景“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针对山前景色与地势条件也仅仅用了一句“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进行描述。反观原著,却运用了多彩的笔墨描绘地势的险峻程度,同时也描绘了当地野兽的大小、植物的珍贵。这与许多人所认为的“山高必有怪,岭峻定成精”的观念十分契合,厚重的铺垫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故事的闸门。学生们通过阅读原文,配合原著中的描述,能够充分领悟到语言形式的重要性,灵活地运用语言能够烘托奇异的氛围,也能为后续故事的演出埋下铺垫。
在《三打白骨精》当中,第一次白骨精化身为年轻的村姑,课文中并未花费笔墨描绘村姑的外在美感,仅仅只是运用了“美貌”这一词汇一笔带过,学生们对于白骨精变幻莫测的形态,领会并不深入。结合原著中对于白骨精变化后的美貌的描述,花容月貌、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等词汇更加形象地将白骨精幻化为村姑后的美态展现在了学生面前。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共同探讨白骨精“美貌”背后的真实面目,是精妙的法术、是虚假的面具、是阴险狡诈的性格,更是精心设置的圈套。在这样的对比下,更能体现出孙悟空明辨善恶的品质。以此类推,再讲解白骨精后续的两次变化时,也可以引入此类方法。在这样的带领下,学生能够抓住课文与名著原文之间的共同点,即二者都致力于将白骨精充满心机、阴险狡诈、心肠歹毒的特征展现出来,但相对来说,原文中的描绘更加细致,将白骨精变化后的人物的虚假态度展现得十分清晰明确,而原文中却并未运用过多的词汇予以描述。总体来说,原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赋予了人物角色更加突出的性格特征,也更能展现故事冲突。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原文能够成为课文讲解过程中重要的辅助材料,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而课文能够成为帮助学生打开名著阅读一扇窗的钥匙,激发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阅读经典名著,步入传承传统文化的进程当中。
综上所述,采取对比教学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名著原文与课本内容之间存在的差异如同带领学生开启了一段“找不同”的游戏,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掘文字描述之间的异同,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环境、感受人物特征。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激活,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也能够有所提升。在未来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名著原文视为讲解课程内容的辅助资料,引领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名著阅读的一扇窗,主动探索名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打造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志娟《打开名著阅读的一扇窗——以〈三打白骨精〉对比阅读教学为例》,《阅读》2015年第24期。
[2] 戴燕《由一篇课文到一本书——以〈三打白骨精〉为例谈名著节选改编的教学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第9期。
[3] 刘玉艳《对比原著阅读,让学习力生长看得见——以〈三打白骨精〉一课为例》,《课外语文》2019年第16期。
[4] 孙雯《让学生品味到名著的原汁原味——以〈三打白骨精〉为例》,《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