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中学 管 莹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2014 年,为贯彻落实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国家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关键,学科素养成为影响我国课程改革的关键性要素。新版课程目标表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
学生在高中阶段应具备的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地理图表、地理空间视角、地理综合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地理计算、地理调查、地理想象、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面的技能。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各地理要素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在众多的地理技能中,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的培养尤其重要。
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要求培养达成的思维能力:
1.以地理要素综合视角,认识整体性;
2.以时、空综合视角,分析地理事物的前因后果和过程;
3.以真实情景的视角,分析地理要素对区域的影响和人地关系。
对学生在解决地理现实问题时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科学的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的思维基础,用地理学科的内在逻辑,把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放在首位,综合各地理要素及其之间的联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点。思维导图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的记忆大师托尼·巴赞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是一种以图形为中心的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够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激活左右大脑的皮层细胞,开发大脑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思维导图通过直观的方式使知识网络化、展现知识的思维过程,相对轻松的记忆、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运用举例。地理学科的知识点系统而繁杂,是其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学科特点使然,运用知识点分析具体问题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与时政结合密切,要求学生具备理论结合实际的综合能力。传统教学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单一,内在逻辑性不强,很多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在运用的时候更是无从下手,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为零。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把思维过程画出来,对知识点也是在理解内在关系的基础上的记忆。
以农业区位分析为例。了解并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选择农业区位、判断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也是关键。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大致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尝试画出一个简略的知识框架:
通过框架的搭建,学生形成对这部分内容整体性的思维模式,相比较传统的填空式的自主预习更有利于把握整体内容。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预习时思维导图的分析,举例拓宽学生的认识、拓展思维,重点突出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地域类型的影响,补充思维导图
教师给出足够多的典型现实材料,例如某地区农业发展的前后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等方法讨论引起变化的农业区位因素,最终总结归纳成思维导图。这需要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引导才能完成并完善,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展现也是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综合思维的体现非常普遍,区位分析类的问题就是典型,回答问题不单是知识点的罗列,而要根据该地理事象的现实情况分析出主要的区位因素。
举例说明:盛产“乌江贡米”的乌江镇,位于黑河中游,自唐代开始种植贡米,因生长周期比其他地区长,品质更优良。改革开放后,随着高产品种的引进,传统贡米的种植规模逐渐缩小。进入新世纪,黑河每年将上游来水的60%分给下游。分水制实行后,张掖市发展节水农业,走种子繁育之路,发展成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乌江贡米”几近销声匿迹。2016 年,乌江镇为恢复“乌江贡米”生产,建设“乌江贡米”标准化栽培基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说说哪些原因让“乌江贡米”销声匿迹。
(2)从自然角度分析张掖为何能够建成国家级优质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这道题涉及到地理综合素养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两方面的能力要求,其中综合思维是回答问题的基础也是关键。
第一问,从区位分析的角度来看,某种农产品的“销声匿迹”的原因,其内涵应是限制性区位作用上升或其优势区位的丧失。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集中于“气候干旱,分水制的推行;引进外地高产品种;发展玉米制种产业”这几个方面。不难看出这几个点只要认真研读材料就可得出,虽然自然和社会经济都有涉及,但都是材料语言,不能体现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地理事象的影响,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未能说明,不具备地理学科的思维和专业性。
经过课堂讨论,学生知道要把分析重点从“水稻种植”转变为“玉米制种”的区位因素这一方面,由此画出思维导图:
材料里不难看出“水稻种植”曾经的优势在于:品质优良、水源有保障。“销声匿迹”实际是被“玉米制种”取代,这属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原因在于“水稻”的优势区位逐渐丧失:品质虽优但单产低、水源虽有保障但位于气候干旱区,高产品种的引进、分水制的实行共同使得水稻优势丧失。通过作思维导图学生从最初的对材料照搬照抄逐渐发展为用综合思维去分析影响地理事象变化的区位因素。
第二问,学生能意识到题干重点在“自然条件”,有一部分学生能把“张掖地区”——区域性考虑进去,答案主要分两个层次:部分学生对区域认知不足,更不能用综合视角来分析,只是机械的背书式回答自然区位因素“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部分学生可以简要答出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处干旱地区,有利于制种;昼夜温差大,玉米品质高;沿河,水源较充足;地形平坦,有利于种植业发展”充分结合材料,并用区位因素理论去分析,但是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表述不够充分。
通过对材料、题干的具体分析,学生认识到要把区域——“张掖地区”、地理事象——玉米、种子生产和区位——自然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即:
结合自然区位因素的要点,找准分析的方向“规模大、质量高”的优势自然区位,再从材料中去找有关条件。这一过程充分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问题,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
在课前自主预习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相比较传统的填空式,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活动中,思维导图关键词的提取一方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学习效果评价中,思维导图可视化的特点能帮助教师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层次;课堂小结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将复杂散乱的知识点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