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玲,陈刚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女,78岁,主因间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4个月入院。患者4月前感冒后间断出现咳嗽、咳痰,为白色泡沫痰,偶有痰中带血,病程中无发热,无喘憋、胸痛、胸闷等症状,于社区及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给予“氯雷他定、复方甘草片、咳喘宁”治疗,上述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科进一步诊治。既往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病史,对青霉素过敏,无家族史,无吸烟饮酒史。查体:神情语利,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动度一致,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未见阳性体征。胸部CT示:双肺透亮度不均,右肺中叶磨玻璃样影,右肺下叶支气管管腔内高密度影。超声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血常规:WBC 5.88×109/L,N 64.8%;肿瘤标记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3.49 ng/mL;余相关检查未见异常。2018年6月27日支气管镜下见:右肺下叶背段开口处菜花样新生物完全阻塞管腔,表面凹凸不平,质脆,触之易出血,于此处咬检组织送病理。
在万方、维普等网站检索“乳头状瘤”,按照病理诊断,具备完善临床资料,限于肺实质及支气管管腔的乳头状瘤为纳入标准筛选病例,并结合我院1例病例对支气管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理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支气管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占呼吸道肿瘤的0.38%,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发生于整个呼吸道内;其中以右主支气管多见,可能与解剖关系有关,部分病理类型有恶变趋势[1]。自2010年至今,我院仅发现1例柱状细胞乳头状瘤,病变位置及年龄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乳头状瘤分为多发型、炎性息肉及单发型,单发型又分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腺性(柱状细胞)乳头状瘤和鳞腺混合型3种亚型[2]。Aida等[3]的回顾性研究发现鳞状细胞乳头状瘤为最常见亚型,有恶变可能;柱状及混合型相对少见,多见于老年患者,呈中央、外周及管腔内生长,无恶变。支气管乳头状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轻度仅表现嗽咳、咳痰、痰中带血,随新生物增长可出现胸闷、喘憋,重度可有梗阻、喘鸣或三凹征,胸部CT是其重要筛查手段。胸部CT示肺实质或支气管管腔内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缘清晰;镜下多为单发或多发菜花样、息肉样新生物,形态不一、质地软,表面光滑无坏死,可向腔内或管外生长[4-5]。支气管乳头状瘤起源于支气管腺,柱状细胞乳头状瘤基底表面由柱状或立方状上皮与纤毛细胞、黏液细胞等混合而成;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基底覆盖复层鳞状上皮细胞,部分可见角化珠或不典型增生;鳞柱上皮交替见于混合型。在免疫组化中,各亚型上皮细胞表达相似蛋白,鳞状上皮及腺上皮均表达CK5/6、CK7、CKH、CKL,TTF-1和P63是区别鳞腺亚型的标志,腺上皮表达强阳性,鳞状上皮阳性逐层减弱消失。
研究认为支气管乳头状瘤发病与吸烟、饮酒有一定关联,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发生与HPV感染相关,常见的感染类型为HPV6/11、HPV16/18两种亚型,儿童型与HPV6诱导活化相关,可与HPV16协同致病。梗阻重的患者适用氩刀,能快速缓解患者不适症状预防窒息;冷冻起效慢,适合梗阻轻、水肿及出血不影响通气功能的患者;管腔及近管周的外周型可行电凝切除,气管镜不能探及的肺内小气道生长型可手术切除肺段。柱状细胞及混合型乳头状瘤,首选支气管镜电凝切除,多位于管腔生长且细胞分化高,恶性度低,长期随访无复发及转移。个案报道的良性乳头状瘤切除后复发,通常是手术根治不足引起,支气管镜电凝切除创伤小、安全性高但操作范围受限,治疗中可出现烧灼不充分需多次治疗。
患者术后随访4个月,无不适症状,复查超声及气管镜未见异常。柱状细胞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常需胸部CT及气管镜诊断,主要治疗方式为支气管镜电凝切除,目前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探究清楚,我们仍需追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