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玉林 537006)
颅内动脉瘤发生较为隐匿,常常在发生自发性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才被发现。动脉瘤破裂可引发栓塞、动脉痉挛等症状,当病情严重时可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针对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1]。但在围术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容易发生不良事件,且手术后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比如再次出血、感染等,加之病痛的折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给予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能有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整体疗效的提升,对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内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术后住院整体情况与欧美仍有一定差距,整体的住院时间均较长。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因为心理因素、病情影响等机体产生应激反应,进而造成功能紊乱,影响患者的康复效率[2]。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护理上,护理内容集中在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手术准备、心理疏导、优质化的细节护理等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能够以较佳的状态接受手术[3]。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对患者术中与术后情况的关注不够,导致不良事件频频发生,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患者术后的护理需求未得到满足,影响到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4]。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效果,许多医院加强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目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整体护理水平得到显著提 升。
手术前,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确保病房环境安静以及患者的情绪稳定,避免外在不良刺激而导致患者情绪波动、血压升高[5]。限制探视时间和探视次数,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指导,确保其大便通畅。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患者缓泻剂,禁止进行灌肠[6]。如果患者存在癫痫症,保障患者的安全并按医嘱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对于头痛躁动不安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治 疗。
手术后待患者清醒,将其床头抬高30°。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进行早期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因突然改变患者体位,导致其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或者昏倒的现象。手术后6 h,如果患者未出现呕吐症状,可开始进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和普通饮食,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出现过饱现象。早期进食可及时补充营养,增加患者的抵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术后应激反应以及肠麻痹和脑水肿的发生[7]。保持病房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激动。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语言以及肢体活动等变化情况[8]。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其受压、弯折、阻塞、脱落等,定时更换引流管,确保引流管的通畅,将引流液的引流量、颜色和性质做好记录[9]。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23%左右。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较多,包括高血压、吸烟、手术时机、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值等[10]。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动脉瘤壁内与壁外的压力差急剧减低,载瘤动脉突然减压导致反射性急性血管痉挛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过程中,致痉挛物质被大量释放,产生脑血管痉挛。手术中持续泵入钙通道阻滞剂能够有效维持血液浓度,预防脑血管痉挛[11],尼莫地平是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首选药物之一[12]。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量、泵入速度,根据患者的血压状态调节泵入速度。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皮疹、心率加快等症状,及时调整使用剂量,必要时停止使用。血性脑脊液引流是预防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手段,主要有3种方法:腰大池引流(LD)、脑室外引流(EVD)和腰椎穿刺引流。陈维艳等[13]指出,通过腰大池持续引流可短时间内降低颅内压,流出血性脑脊液,缓解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再出血患者往往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深等,严重时患者会发生呼吸骤停。术后再出血主要发生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2周之内,因为正常的纤溶系统能够溶解血块,故在该时期是发生再出血的高危阶段;另外,因为术中导管、导丝以及弹簧圈容易对动脉壁产生刺激,在反复刺激下容易损伤动脉壁而引发再出血[14]。针对再出血的预防护理,需要与患者做好相关沟通,让患者了解再出血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对再出血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叮嘱患者做好保暖,避免感冒出现剧烈咳嗽;饮食上进食易消化食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避免出现用力排便引起再出血[15]。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做好血压的监测,因为再出血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密切关联,可通过药物控制患者血压,常采用静脉恒速泵注药物的方法泵入降血压药[16]。刚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时,5~10 min测量1次血压,待半小时后,患者血压相对稳定时,20~30 min测量1次血压,以便及时发现患者血压的异常情况,测血压时患者应处于平卧、安静状态。
血栓形成常常发生于弹簧圈栓塞术后。出现血栓形成的患者,常常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肢体远端的皮肤温度降低,严重时可能出现偏瘫、失语或者意识障碍[17]。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出现血栓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高凝状态下,在弹簧圈解脱过程中红细胞被吸附,导致血小板聚集现象的出现,弹簧圈突出并且伸到了载瘤动脉,造成血凝块脱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18]。在预防血栓形成上,护理方面的重点在于足量抗凝和加压液体滴注。在用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穿刺处出血、黑便以及血尿等现象。在手术后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以及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肌力的变化,是否出现失语、偏瘫现象。观察患者的皮肤温度和颜色以及感觉功能[19]。指导患者多饮水,降低血液的黏稠程度。下床活动前指导患者做下肢活动操、使用下肢抗血栓压力泵,可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穿刺部位血肿往往在术后6 h内发生,患者常常表现为穿刺部位瘀斑、青紫、出血或者血肿。导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血管的弹性较差,具有动脉硬化史,存在高血压和凝血障碍;操作中对血管产生损伤以及肝素使用剂量过大,穿刺按压时间不够或者术后穿刺侧肢体活动过于频繁均会引发血肿[20]。为预防穿刺处血肿,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20~30 min按压,之后再进行加压包扎,患者绝对卧床24 h,将患者进行穿刺的下肢伸直制动8~12 h。在对患者进行翻身处理或者搬动时,需要将患者的髋关节处于伸直位。针对清醒患者叮嘱其制动穿刺侧下肢,针对意识障碍患者进行约束带固定穿刺侧的下肢。
肺部感染是造成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肺部感染患者常常表现为意识障碍加重、缺氧、高碳酸血症、呼吸节律不规则、发热、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发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为部分患者因为病情的急性期治疗需要气管内插管、机械辅助呼吸处理,因此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肺部感染需要做到:①保持患者病房内的空气流通,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并且在进行任何一项护理操作时都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②及时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摄入,避免出现误吸现象,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45°,能有效避免口咽处产生的分泌物进入患者的下呼吸道,并且能够减少胃液的反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③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且每周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一旦出现污染应即刻更换。
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其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破裂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方式,且均具有显著疗效,虽然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病情改善主要依赖手术治疗,但是相应的护理干预也发挥着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除了常规的基础护理以外,还应当充分认识到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以促进患者的良好转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以及临床护理的不断优化,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