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0-12-13 11:45邬晶晶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邬晶晶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传播学院,浙江宁波315016)

一、教改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随着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媒体成为传媒产业的主导力量。传统媒体和传播行业的人才增量向新媒体岗位倾斜,社会非媒体机构也需要大量基于网络传播的公共传播人才。根据腾讯新闻2018 年的《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报告》,在传媒行业类词频统计表中,“新媒体”、“互联网”分列第一、二名,互联网+新媒体位于用人序列第一梯队,人才需求旺盛。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运营。既熟练掌握传统新闻采写编评等基本能力,又掌握图片、视频编辑处理能力和新媒体运营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社会青睐。

浙江省作为互联网发达的沿海开放省份,政府、企事业单位均重视信息的网络传播和自媒体开发应用,加之这里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新媒体传播与营销岗位需求旺盛,网络新闻与传播人才就业市场广阔,需要高等职业应用型的网络传播人才。目前浙江省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仍很少,基于产教融合的网络传播人才的培养和研究还相对滞后。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从2018 年起,改革原有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申报新的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实现专业群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培养网络传播人才方面做出探索实践。重点解决“培养怎么样的网络传播人才”“如何培养网络传播人才”和“培养的网络传播人才成效如何”这三大问题。

二、改革的特色亮点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实践探索专业建设改革和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市网络文化发展联合会、媒体单位、自媒体企业、互联网新媒体公司与单位或机构合作,整合资源,产教融合,形成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新思路、新机制,满足区域互联网传播产业对掌握网络信息采编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的产教融合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运营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多方位改革创新,实现“学校和企业对接”、“理论和实践融合”、“老师和学生互动”三融合。

(一)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培养一专多能的网络传播人才

该专业原来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全媒体采编人才,重点在于采访、写作、摄影摄像、编辑等信息采编技能的掌握。教改以后,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侧重于培养掌握各种网络传播技能的人才,革新原有的采编技能训练,更贴近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在掌握一般网络新闻传播技能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重点掌握某一方面的网络传播技能。明确来说,就是要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掌握网络媒体传播规律、网络信息检索分析、网络新闻采编发布、多媒体形态的网络信息制作、网络宣传策划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互联网信息服务、多媒体数字内容采制、网络新闻采编与发布、社会化媒体运营管理、网络宣传策划领域的高等职业化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运营体系改革:建立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1. 建立岗位能力导向、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团队密切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状况,充分调研本地网络信息传播产业的需求,调研自媒体企业,邀请网络信息传播企业的行业专家和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知名专家对课程体系建设出谋划策,与时俱进更新课程设置,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建设岗位能力导向、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根据前期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深化课程模块化改革,加强网络传播技能模块课程。2018 年在专业基础课里增加网络传播法规和伦理课程,专业选修课中增加“网络传播”选修课模块,增设社会化媒体运营、短视频创作、网络直播、网络营销、活动策划与管理等课程。针对网络传播大视频时代,视频制作人才需求大的现状,强化已有的摄影摄像和视频剪辑课程,增加网络短视频创作和影视后期包装方面的课程,邀请电视台、影视公司和网络直播公司的业界人士来授课。同时邀请业界行家和学界专家开设新媒体应用实务和网络传播前沿讲座等选修课,让学生了解掌握媒体最前沿的理论和技能。

根据当前媒体发展的态势,网络传播产业需要的不仅是新闻采编技能,还有更广泛意义上的信息传播需求,因此在选修课模块中需体现泛传播的特色,专业名称中的“新闻”更侧重于“信息”的概念。2019 年通过院内公选课,融入专业所在学院的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增加网络营销和网络技术、编程等方面的课程选择。这样的课程体系符合网络传播发展的趋势和跨学科学习的潮流,通过多样性、个性化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丰富的平台课程,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加强实践课程和实践课时比重,占比超过70%。强化职业能力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就业面向、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分解工作任务领域及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能力递进表,明确实践能力与支撑课程的对接。专业核心课程建立适应高职教学的课程标准。

2. 探索教学和实践零距离的教学模式

探索课程教学项目化管理。课程考核以作品考核为主,作品项目化,结合校内仿真实践工作室实践、校外比赛要求贴合社会企事业单位需求,以合作项目的形式嵌入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以项目将相关课程联合在一起,带动实践创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完善教学管理项目制,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混合式教学。开发建设慕课、微课,利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实现移动学习,让学生能边学边做,反复练习,提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从“3+2”跟岗实习向“2+1”人才培养模式过渡。2018 至2019 年的春季学期,分别将2016级、2017 级学生每个教学周5 天的课程集中安排在前3 天,后2 天让学生前往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和校内“文教1 号”创客空间进行全天的专业实习。每个实践团队指定一名专业教师参与对接和指导,企业同时配备指导老师,校企双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在此基础上,2018 级学生改为“2+1”人才培养模式,即2 年在校学习,1 年企业顶岗实习,推动校企双方协同育人。2020 年,学院与驻校新媒体企业合作,在2018 级学生中挑选30 名学员,开办产教融合特色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提升网络传播技能。

(三)质量保障体系改革:建立产教融合的制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教育评价体系

1. 加强机制和经费保障,搭建“1+6”产学研平台

学校与宁波市互联网发展联合会、宁波自媒体联盟、宁波网络视频直播联盟等行业协会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建“1+6”产学研平台。“1”,指核心主体网络传播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是核心专业;“6”,分别指2“学”(微博宁波新媒体学院和宁波正果网商学院)+2“用”(实践培训基地)+2“研”(“新时代 新媒体”甬江网论及网络传播研究院)。建设伊始,成立网络传播学院院务委员会,由校长担任院务委员会主任,负责研究审定学院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重大事项。同时设立网络传播学院工作委员会,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分配具体项目负责人,初期每两周和宁波市互联网发展联会开一次例会,推进各项工作。给予专项经费保障,用于建设未来影像创意创新中心、师资培训、学生实践、课程资源建设、举办5 期“新时代 新媒体”甬江网论等。

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实习实训管理和考核办法,共同协商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实习就业工作内容相关,做到学有所用,做有所得。

2. 建立强专业、重教学、勤实践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

加强自身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教师和驻校企业互动合作,将项目引入课程和工作室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组织师资参加校内外培训,创设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为专业教师项目申报、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等提供经费保障。通过教学诊改制度和专业教研活动,加强专业教学团队交流,通过集体智慧和力量帮助提升教师个人教学水平。

柔性引进校外师资。聘请彭兰、张志安、吴晨光、胡宝祥、钱黎明等20 余名国内著名学者、行业企业专家成为学院的兼职教授,以讲座、座谈、线上线下授课等形式开展教学。聘请12 家宁波知名自媒体企业负责人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

3. 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

完善校内实验设施设备,投入200 余万,建设未来影像创意创新中心和新媒体实验室,升级已有的录音棚、摄影棚、图形图像设计实验室、非编实验室,增加摄影摄像器材。

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将专业实践日常化,融入实际项目。(1)建设校内专业仿真实践平台新文人工作室。下设平面媒体部、电视媒体部、网络媒体部、播音媒体部、图片社、文创社,每个部门有专业教师指导,大一新生全员参与,大二优秀同学参与管理和带教。(2)引企入校,创建“文教1 号ICI”创客空间,200 余名学生参与该创客空间实践。输送11 名学生去北京新浪微博总部实习。与浙江华媒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结对,开设赴日留学班。校内创建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支持5 名在校学生合作成立传媒有限公司入驻学校,2019 年完成10 余个拍摄项目。(3)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与“西门町吃在宁波”等12 家宁波知名自媒体企业、宁波出版社、宁波教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宁波东钱湖文旅传媒有限公司、宁波兴易捷网络有限公司、宁波市住建局等单位签订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将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和毕业设计。

4. 建立产教融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充分考虑学校、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各参与主体的需求和评价,进行满意度测评,从组织保障、课程教学、毕业生评价、顶岗实习等角度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以作品考核为主,将项目考核和课程考核相结合,将毕业设计由原来单一的视频作品改为多元化的作品形式,创新完善毕业作品制作和管理流程。建立产教融合的实习实践考核制度,由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联合考核。

三、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成效

(一)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教改提升了学生的网络传播技能,尤其是网络短视频创作和网络直播的技能。产教融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改以来,学生在各类省市级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2020 年3 月,3 名2019 级学生的网络短视频作品在“百校万人大学生寒假快手体验周”中分列网络人气奖前三名,作品播放量达到130 多万次。学生作品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华东赛区策划类优秀奖。学生团队在首届宁波“创城杯”电商直播大赛中获二等奖。2018 年至今,学生作品还获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2 个一等奖,1 个二等奖,1 个三等奖,获1 个2019“青春浙江”新媒体创意大赛视频大赛三等奖,获1 个宁波市政府奖纪录片二等奖,2 个三等奖。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产教融合中得到提升。孵化校内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 名学生联合创办文化传播新媒体公司,经营范围主要涉及企事业单位宣传片拍摄、活动策划、婚庆拍摄、海报设计、社会化媒体运营、平面排版、抖音短视频制作、会展记录拍摄等方面。

教改以后,学生在实际项目和工作岗位上得到锻炼,网络传播技能加强,更加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学生初次就业率从92.71%提升到93.81%。,专业就业相关度从91.84%提升到95.9%,用人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进一步激发,继续升学率从37.1%提升到47.86%,有更多同学考入本科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

(二)专业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被宁波各大媒体、浙江在线和30 余家中国城市新闻网站报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市委常委宣传部、网信办和教育局领导肯定。

专业团队参与的教学成果《产教融合背景下“双主体、四对接”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推荐参加2020年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突出成果评选。

专业教师参与有关网络传播的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承接宁波市住建局、鄞州档案局和宁波出版社等单位的视频拍摄项目,建设宁波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宁波地域文化影像传播基地。学生拍摄制作有关宁波历史文化的视频作品,被收录于宁波市终身学习网资源库,在宁波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和甬派播出。与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合作“宁波记忆——城建影像故事”项目,整合双方力量,指导学生拍摄制作展现宁波住房和城乡建设故事及成就的视频短片,全方位考察学生采、写、拍、编、网络传播等专业核心技能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实现真正的项目化教学和社会服务。优秀作品在宁波住建局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展播,被宁波媒体报道。

结语

网络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着业界发展日新月异、学界教学和研究相对滞后等问题,要培养适应媒介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网络传播人才,唯有产教融合,联合校企双方的力量。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相互适应融合,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教学内容,克服各种困难,付出更多的努力,理顺各种关系。当各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得到多方支持,教育事业就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