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宇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我国当代老年教育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现已进入普惠发展阶段,形成了内容涵括广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从整体上来看,老年教育资源建设趋向基础化、同质化,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表现尤其明显[1],特色化资源建设严重缺乏,老年人多样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未能得较好地满足,老年教育特色化发展未能得到有效彰显。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中提出“整合一批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老年教育资源”[2],明确了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的方向和核心要素。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有着重要的显性和隐性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作为推动老年教育特色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二是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三是提供老年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四是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故此,本研究在对老年大学特色项目建设实践抽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的实现路径,兼具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以期为我国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所谓特色,一般意义上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与形式等”。
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是指以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资源等具有鲜明独特性的资源为核心要素,确定特色定位,以老年办学机构为主体的多部门协同开展各类相关特色资源整合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老年教育产品和服务。老年特色项目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特色项目建设需以“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资源”为核心要素,深入挖掘和运用区域优质特色资源;二是特色项目建设以充分的科学论证为前提,明确特色化定位和建设目标;三是特色项目建设需综合运用多维立体化资源,形成包含课程、教学、实践、体验、传承、发展等多元内容的体系化教育资源;三是特色项目建设涉及多个部门资源的整合建设,需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参与度与执行力,为项目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四是特色项目建设需以老年教育办学机构为实施主体,确保项目建设的教育属性,为广大老年学习者提供老年教育公共服务。
一是有效推动老年教育特色化发展。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特色资源丰富多样;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弥足珍贵、精彩纷呈,各类丰富的资源为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深入挖掘和应用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全面实施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将有效促进各区域老年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引领老年教育高质量与内涵式发展,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老年教育。
二是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优质特色文化元素融入老年教育,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如课堂教学、体验学习、社会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促进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和特色资源与老年人的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学习,将有效发挥老年人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参与,例如老年人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代际交流、隔代教育、家庭照料等,将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
三是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与应用,将地方特色文化、非物质遗产和特色资源活化,有效拓展城市生活空间,“留住乡愁”;同时极大丰富广大居民文化生活,构建文化经济,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共生。另一方面,通过特色项目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着力提升老年人群对特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与传播能力,形成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实现老年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功能。
四是有效满足老年人乡土文化学习的需求。不同地域文化差异非常大,如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在饮食、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对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有着深刻的影响。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是有效满足老年人对乡土文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渠道。例如广州所处的岭南特色文化,包括岭南音乐、绘画、粤剧、工艺、美食、民俗等核心元素,开发岭南特色文化项目,将有效满足广州地区老年人本土化的学习需求。
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了老年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浙江、江苏、福建、北京、山东、广东、江西等区域不同层级的10 所老年大学特色项目建设实践进行对比检视。通过检视可见,目前我国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普遍形成了特色课程,并开发了相应的教材。各层级老年大学充分应用区域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民间艺术、非常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开发形成本土化、特色化课程[3]。其中江苏苏州老年大学早在2007 年就开始应用乡土文化开发《苏州街巷文化》《苏州话寻根》教材,打造特色乡土文化课程,深受老年学员欢迎[4]。而北京市海淀老龄大学开设的近80 个班次的艺术专业中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与杂技、书法、篆刻、剪纸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联的专业占96.3%[5]。二是初步形成了多维立体的特色化项目。调研结果显示,有少数老年大学在特色课程建设基础上着力开发体系化的特色项目,形成多维立体的特色老年教育资源。如福建德化老年大学利用德化作为我国三大瓷都之一深厚的制瓷历史文化,开发了集“讲、唱、演、创、展、承”为一体的特色品牌项目[6],全方位为老年学员提供特色化学习资源。山东胶州市委老干部局则将胶州市大孟村的茂腔引入村老年学校,除了作为教学内容,还编排了30 多个传统经典剧目,极大拓展了老年学员及居民生活[7]。同样,江西赣州老年大学也将赣南采茶戏作为学校的品牌和特色,并在原有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现代曲目[8],进一步弘扬了区域传统文化。三是充分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从调研的10 所老年大学特色项目建设情况来看,均是围绕区域特色文化元素开展。例如福建永安老年大学大力发展地域文化课程,将客家特色文化融入老年教育,开设了客家祖地特色课程、寻根文化特色课程、客家历史名人文化特色课程[9];浙江省绍兴老年大学充分应用绍兴作为书法名城、戏曲、文艺之乡的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书画、戏曲等特色班[10];广州老年开放大学应用岭南戏剧特色文化,开设了岭南戏剧课程;花都区老年开放学院则联合客家山歌非遗继承人开发《客家山歌》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应用中,通过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有效推动了对特色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并促使老年教育大放异彩。
我国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特色项目建设缺乏顶层规划。调研结果显示,70%的老年大学特色项目建设仍停留在课程开发层面。各层级老年大学建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拓展了老年教育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学员本土化学习的需求。但由于缺乏特色项目体系化建设的顶层规划,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一方面表现为对地域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应用的单一性,即仅应用众多资源中的某一项或少数项;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局限于课程开发,尚未建成多维度立体化的老年教育特色品牌项目。
二是特色项目建设忽略了老年教育的经济社会价值功能。特色项目建设是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老年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各级老年大学特色项目建设中需充分关注项目建设本身的经济社会价值属性,即通过特色项目建设,打造集学习、体验、传承、发展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经济生态,有效服务地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由于现有特色项目建设自身固有的局限性,教育机构在高度关注其教育属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特色项目建设作为老年教育发展的构成部分必然具有的经济社会价值属性。现有特色项目建设,尚未能从整体上进行资源开发应用,未能有效扩大城市生活空间,构建文化经济生态,其经济社会价值功能未能充分凸显。
三是特色项目建设尚未形成多部门协同发展机制。以“特色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资源”为核心的三大类资源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相应的管理部门是特色项目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故此,多部门协同发展是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高效实施的基本保障。调研结果显示,目前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仅以老年大学为主体,尚未充分调动文化部门、民政部门等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协同参与,这已成为影响其建设效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资源”等为基础的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亟需加强顶层规划。可综合考量以下四方面的因素实施顶层规划:一是立足服务老年人学习的需要。充分了解各级各类老年人群多样化层次化学习需求,高度关注老年人本土化的特点及学习需求;将老年人各类学习需求融入特色项目建设中,是老年教育特色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二是立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终身学习文化氛围的需要。将区域特色传统文化和优质特色资源与老年教育相融合,通过老年人群的学习、体验实践、成果展示、代际交流、家庭照料等各类型社会参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培育浓厚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三是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老年教育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挑战的重要举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老年教育社会价值功能的必然要求。因此,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需综合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因素,推动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全方位立体化建设,有效扩大区域生活空间、丰富居民生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科学规划资源配置。在全面梳理区域各类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清晰了解并深入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做到全面科学合理布局特色项目建设,力求做到区域资源均衡性开发应用;对于同类型资源如何应用建设,则需做好科学合理规划,高效配置资源。此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资源丰富多彩,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科学规划,分期分批建设。
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是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机制。一方面,我国老年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需要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以广州市为例,目前广州市老年教育形成以教育局、老干部局、民政局、卫健委(老龄委)、体育局及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格局。多元主体办学的条件下,各主体拥有资源及其资源优势各有不同,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将有效彰显资源优势,提升建设效能。另一方面,各类特色资源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需要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例如广州市历史文化名镇街巷名村、历名建筑、岭南园林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由广州市旅游文化局管理;广州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则属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管理;特色小镇建设等则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管理等。各类资源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的同时,所在辖区的各层级单位如街道、文化站等又分别参与具体的管理工作,甚至有诸多社会组织力量的参与。基于各类资源的分布及建设主体多元化特点,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亟需建立起协同发展机制,明确各主体在项目建设中职责定位,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形成建设合力,促进形成多维立体化的特色项目建设,有效服务老年人学习,丰富城乡居民生活,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从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内涵来看,其项目建设涉及各类特色资源、场地、人员、课程、教学、实践等多个要素,是一个由多维资源高度整合的整体性、综合性项目,需要强有力的经费投入作保障。从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的定位来看,要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则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品牌项目。因此,需要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作为保障,以加强特色项目建设的深耕精耘以及常态化持续化的运营管理。我国老年教育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价值导向为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国家《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中明确“政府主导,市场调节”,“激发社会活力,继续探索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在各级财政经费投入保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引入市场机制,是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发展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在引入市场机制中,需配套建设灵活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社会活力,广泛吸纳有专业经验的社会组织参与特色项目建设,有效保障项目建设经费、人力资源等投入,实现特色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有效性,真正落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科学规范的建设指导标准是促进老年教育特色项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亟需建立起老年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场地、人员配备标准,经费投入标准,资源建设标准、考核标准等,形成一套完善的建设标准,为特色项目建设和督导考评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加强对特色项目建设的督导考评,是促进建设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可建立项目建设前、项目建设中、项目建设后的动态与定期督导考评机制,形成对项目建设的闭环管理,一方面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安全,另一方面突出项目特色和质量化发展,促进形成特色化品牌项目。为确保督导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可组建以老年教育管理部门为主体,各参与建设的主管部门、老年学员及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组成的督导考评机构,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尤其要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作用,促进督导考评工作的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指导和完善老年教育特色项目的建设,促进其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