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潇,林希玲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革命精神是革命和建设年代激励党和人民克服艰难困苦、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1]。因此,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思想文化同向性,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可以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中,又可深化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内化和传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新时代背景下,二者具有内在联系,将革命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能够提供价值观教育方向,为民族复兴贡献伟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指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3]革命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例如长征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以及抗震救灾精神等,其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形式,彰显出伟大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普遍认同和遵循规范,凝聚着全民族的精神纽带。
革命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主题之下,但二者理论来源却具有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
首先,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革命精神不单纯是革命和建设时期一蹴而成,而是深深根植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精神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其服务人民、忠于人民精神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民贵君轻”等。这些精神既源于传统思想文化,也是党带领人民取得胜利过程凝聚的精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提出三个倡导,其民主、法治以及爱国等理念同样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二者的理论来源具有一致性。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导,对革命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内涵的集体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等都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以及创新精神,都对革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产物,能够凝聚民族向心力,稳定社会和谐和安定。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
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革命精神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推翻三座大山压迫,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克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重挑战,凝聚全民族共识,使得中国摆脱民族危机,逐渐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更进一步。革命精神是在国家富强和振兴的奋斗历程中重要精神产物,是党带领人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上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要求,个人品德提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团结有利于国家富强的实现,而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振兴又能够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临各种挑战,但是坚定理想信念和目标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不管是革命精神还是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从长远来看,其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共产主义。
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5]。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都成为典型示范。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拒绝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成功开辟了一条符合社会发展的道路。此外,延安时期,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在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革命精神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社会以及全体公民的价值要求,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主题需要。因此,革命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革命和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发展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顺应时代潮流而提出,符合发展的实际需要。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虽在不同的时代下应运而生,但是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却具有一致性。
革命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都是以国家独立、富强,民族复兴为目的,二者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革命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为价值观培育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素材。
首先,革命精神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素材。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党坚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开展广泛的革命实践活动,留存了许多历史资料,包括当时的革命道路、方针以及政策等。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凝聚人民力量、团结人民群众,在艰苦环境中顽强抗争,为核心价值观丰富了理论底蕴。
其次,革命精神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素材。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留下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红色故事和歌谣,例如为理想而献身的夏明翰、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等红色故事,以及《十送红军》等红色歌谣。在这些故事以及诗歌中体现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为当前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导向。特别是当前,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潮相互碰撞,革命精神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为价值观培育指明了方向和思想指导。
“示范教育就是通过典型的人或者事物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来进行示范,促使人们学习或吸取教训,从而达到提高认识、升华精神、调试行为的目的。”[6]示范教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榜样作用。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革命青年少年立志,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们党带领人民牢记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蕴含在其中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等高尚品质为价值观培育提供道德示范。
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环境虽苦,人心却善。党始终坚持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和人民群众同吃住,与革命战友同战斗,彼此之间团结合作,相互依赖,使得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力不断提高,这也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良好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指引。
最后,从个人层面来看,党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勇敢斗争,不畏牺牲,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党员干部舍己为人,奉献自我,面对被捕之后遭受的残忍刑罚,他们忠贞不屈,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对当前价值观培育具有深刻启发,发挥着道德示范作用。
革命精神体现出爱国主义情怀、为人民服务理念以及不畏艰难的勇气等,都为新时代培育核心价值观增添了动力。正如学者提出“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都是党在奋斗历史过程中积累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7]。首先,革命精神有助于推动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激发公民的民族自信心。不管是革命时期或者建设时期,爱国主义贯穿历史发展始终。纵然没有硝烟战场,但是爱国之情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例如大庆精神、女排精神等都是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全新阐释。
其次,革命精神有利于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是精神之“钙”。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顽强抵抗,为新时代培育坚定理想信念指引方向。
课堂是培育革命精神的主要场所,也是塑造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此,通过对革命精神的探究,可以将革命精神编写进教材之中,使其走进校园。例如在遵义,许多学校将长征精神与文化结合起来组建一门选修课;再如嘉兴学院提出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3+1”模式等。诸如此类课堂理论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革命精神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从浅入深,由故事上升到理论价值的层面,逐渐组成系统的理论链条。由此能够潜移默化地认识到革命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其次,实践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许多高校都意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政课教学或者党团活动中将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同价值观培育相结合。例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重走革命路或者重走长征路等。使学生借助亲身的实践感悟,深入体会革命精神。由此,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齐努力,逐渐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个人品德和价值追求,并外化于行。
首先,发挥学校的先锋作用。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8]。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加强理论学习,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教育和传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学校应结合实际,开展特色课程和活动,使革命精神进校园。例如,结合音乐、美术、诗歌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党史知识竞赛,将革命精神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其次,发挥主旋律作用。当前随着社会发展,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相互碰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因此,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当充分认识到革命精神的重要教育意义,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将革命精神融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之中。另一方面要发挥网络宣传作用,唱响革命精神。互联网技术发展给予革命精神的发扬提供多种渠道。利用网络传播积极革命精神,能够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凝聚思想,提高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最后,发挥家庭教育的隐性作用。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人们日常行为息息相关,家庭教育是革命精神以及价值观培育的基础性环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从家庭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父母应当树立自身典范,注重自己的日常言行,以自身的良好修养影响学生,积极学习革命精神,促进子女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以核心价值观为日常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父母应营造良好的革命文化教育环境,引导子女积极参与革命精神弘扬和传播的实践活动,加深对革命精神以及文化的认知、理解,从而认识到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深层意义。
弘扬革命精神,将培育核心价值观逐渐制度化有助于凝聚思想共识,引导社会价值观念走向。因此,为有效实现革命精神融入价值观培育,应当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领导机制。革命精神的弘扬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引导和保障作用。因此,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积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同时重视社会舆论走向,释放革命精神的正能量。从领导者自身看,各级领导应当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加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弘扬革命精神,自觉成为价值观培育的倡导者和积极践行者。
其次,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不管是革命精神的教育还是价值观培育,都容易存在懒散惰性,缺失积极性。因此,在进行革命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制定相关标准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了解最新培育现状,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使得革命精神更好地融入核心价值观培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