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娟,姚雪红
(澄城县妇幼保健院,陕西 渭南 715200)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是由不锈钢芯、软外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的一种输液工具[1]。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为患儿输液。在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为患儿静脉输液的过程中,由于其皮肤娇嫩,血管壁较薄且弹性差,加之其易出现哭闹等行为,因此易导致其出现药液外渗或针头脱出等情况,需要反复为其穿刺,这会增加其痛苦,影响输液的连续性[2]。临床研究表明,在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为患儿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对留置针进行有效的固定能降低其药液外渗、针头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输液的安全性[3]。本文主要是研究用弹力绷带为患儿固定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效果。
选择2018 年3 月至2019 年5 月在我院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的118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儿均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且其家长均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中,排除静脉输注对血管有强刺激性的药物、病历资料缺失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随机将其分为EBF 组(n=59)与CF 组(n=59)。在CF 组中,有男32 例,女27 例;其年龄为0.6 ~7 岁,平均年龄为(2.52±0.23)岁;其中,手足口病患儿有30 例,腮腺炎患儿有17 例,水痘患儿有2 例,其他疾病患儿有10 例;接受头皮静脉穿刺的患儿有40 例,接受手背静脉穿刺的患儿有19 例。在EBF 组中,有男31 例,女28 例;其年龄为0.8 ~8 岁,平均年龄为(2.86±0.47)岁;其中,手足口病患儿有31 例,腮腺炎患儿有16 例,水痘患儿有3 例,其他疾病患儿有9 例;接受头皮静脉穿刺的患儿有39 例,接受手背静脉穿刺的患儿有20 例。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1 为CF 组患儿固定静脉留置针的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为CF 组患儿固定静脉留置针,方法是:穿刺成功后,以患儿的穿刺点为中心,用3M 透明敷料对延长管与穿刺血管进行“U”型固定,在此过程中注意不要使留置针的“Y”形接口压迫穿刺血管。
1.2.2 为EBF 组患儿固定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 用弹力绷带为EBF 组患儿固定静脉留置针,方法是:在对患儿的头皮静脉进行穿刺后,先用胶带对留置针进行固定,再用弹力绷带缠绕穿刺部位1 周,使绷带重叠缠绕针柄和针杆至少3 ~5 cm,注意不要使绷带覆盖到头皮针。在对患儿的手背静脉进行穿刺后,先用胶带对留置针进行固定,然后自上而下用弹力绷带缠绕穿刺部位2 周,露出其拇指和穿刺针孔。弹力绷带在缠好后会自动粘牢,对患儿的穿刺部位进行固定和保护。
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及其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如药液外渗、针头脱出、穿刺点疼痛等)的发生率。
用SPSS 18.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EBF 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的平均时间为(55.62±15.32)h,CF 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的平均时间为(43.25±11.23)h,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2,P<0.05)。
EBF 组患儿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9%(2/59),CF 组患儿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03%(13/5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在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为患儿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其易因哭闹、手抓针头、烦躁不安、出汗等导致针头脱出血管或药液外渗,从而可增加其痛苦及穿刺的次数[4]。因此,临床上在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为患儿静脉输液时要对留置针进行有效的固定,以避免其在出现哭闹等行为时导致针头脱出或药液外渗,提高输液的安全性。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CF 组患儿相比,EBF 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更长,其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用弹力绷带为患儿固定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弹力绷带的弹性和透气性较好,可使患儿感觉舒适;能避免静脉留置针发生松动和移位,减轻鞘管对患儿血管壁造成的摩擦和刺激,进而可减轻其疼痛感,降低其静脉炎的发生率[5]。
综上所述,用弹力绷带为患儿固定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能延长其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降低其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