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茉然,孙国娟,赵 敏,谢 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临床上将妇科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妇科良性肿瘤中以子宫肌瘤最为常见。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妇科良性肿瘤患者中子宫肌瘤患者的发病率可达20% ~40%[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以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最为常见。这三种妇科恶性肿瘤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均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妇科肿瘤的常用手段。对妇科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易导致器官的缺失,而对其进行放疗和化疗又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上述情况均易使其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其治疗的效果。因此,对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的妇科肿瘤患者进行补充替代治疗,对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美国多数的音乐治疗师主要供职于肿瘤患者的医疗服务领域中。此现象反映了音乐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及有效性[2]。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疗法是将音乐治疗与五行学说、阴阳理论及情志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外治方法。从近年来关于运用音乐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音乐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治疗的效果。
目前临床上公认的音乐疗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有脑干网状结构学说、大脑边缘学说、共振学说和心理学说。脑干网状结构学说认为,人体脑干的网状结构能够接受躯体、内脏及各种感觉系统的传入冲动,而音乐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中的各类神经细胞参与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协调脑干网状结构与大脑皮质各部分功能之间的关系,调节脑血管的张力及脑组织的营养状况,可对人体的内分泌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3-4]。大脑边缘学说认为,人体大脑的边缘系统与其情绪活动密切相关,聆听音乐不仅可在提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同时减弱交感神经的活动,还可在增加机体内咖肽分泌的同时降低儿茶酚胺的水平,促使人的心率、呼吸频率、机体代谢率下降[5]。共振学说认为,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其体内的细胞在与音频达到和谐共振状态时,可协调器官的功能[6]。心理学说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情感体现,人可以通过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来适应和调节情绪,这就是音乐给人带来的最直观的心理作用。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五音疗疾”的观点,就是将音乐分为角、徵、宫、商、羽5 种不同的音调和音律,并将五音与五行、五脏和五志相关联,通过运用不同的音调和音律调治各种疾病。《灵枢· 邪客》中描述五音的特性为:“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清代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称:“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上述记载均阐明了音乐具有调节人情志的正向作用。五行音乐疗法是根据五种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人体五脏、五行的关系选择对应的曲目来调和情志、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进而达到保持人体气机的动态平衡、维护健康的目的。
目前,音乐疗法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学者遵循中医理论中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因季、因时、因人地辨证选取音乐用于妇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及进行放疗、化疗期间,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邓燕玲[7]对50 例接受子宫全切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音乐干预,结果发现五行音乐疗法能够减轻其术前焦虑的程度及其术后的疼痛度。吴艳娜等[8]的研究表明,用五行音乐疗法对围手术期的妇科肿瘤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地缓解其术前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减轻其术后的疼痛度,有利于其身体的恢复。方晓等[9]的研究结果证实,在五行音乐理论中宫调属土,主化,通于脾,可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具有养脾健胃、补肺利肾的作用,能够预防卵巢癌患者接受化疗后出现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温明华等[10]的研究表明,在妇科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期间,采用五行音乐疗法对其进行辅助治疗,可减轻其恶心和呕吐的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五行音乐疗法能够改善妇科肿瘤患者在接受各种治疗期间出现的负面情绪,改善其出现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不良反应,提高其睡眠质量。目前,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音乐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近年来,国内很多的学者在妇科肿瘤的治疗中开始使用五行音乐疗法进行辅助治疗,以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对五行音乐疗法进行研究的样本量小,尚未形成规范的诊疗体系,希望相关学者对此课题能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