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 艺
(福建省宁德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福建 宁德 352100)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翼,东经118°32′~120°43′,北纬26°18′~27°40′,全市土地面积13 452 km2,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隆起,大致呈“门”型的梯状地势。宁德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山海资源丰富[1]。目前,宁德已形成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草药材、林竹花卉、畜牧和水产八大特色农业产业。随着宁德市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进一步严格,其中作为农业生产负面伴随产物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部分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进行综述[2-6],而专门针对宁德市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相关综述还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宁德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残留农膜及菌渣等不同污染源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立足宁德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宁德市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及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7]。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自2015年以来,宁德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新型高效肥料替代传统肥料、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化肥科学减量施用措施,化肥使用量连续4年实现了负增长。2019年全市化肥总施用量8.522 3万t,较2015年减少1.186 9万t,减幅达13.93%,按2019年全市化肥总施用量计算得到全市耕地平均施用化肥613.15 kg·hm-2。化肥过量施用是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量高的直接原因,同时还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使土壤出现酸化盐渍化,破坏土壤结构,土壤板结等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问题,从而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8]。
农药是保障作物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合理施用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农药使用过度还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9]。近年来,宁德市根据本市农业产业分布特点,推广科学防控新技术。以统防统治推广为例,目前,宁德市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达41%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2%以上,统防统治组织36个。通过加强植保新技术和替代农药推广应用,加快药械替代、降低农药用量、开展绿色防控等措施,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和提升防治效果。全市农药使用量已由2015年最高值5 911 t,减至2019年的5 000 t,减幅为18.22%;按2019年全市农药使用量计算得到全市耕地平均农药施用量为35.97 kg·hm-2。通过实施统防统治、病虫害精准测报等项目建设,有效提高了农药利用率、降低了农药施用量。
畜禽粪便一直是传统土壤肥料的重要来源,随着畜牧养殖产业的集约化,畜禽粪便存在集中、短时量大的特点,按照传统施肥处理方式无法及时消纳[10]。大量的畜禽粪便大量堆放储存易造成大气、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11]。近年来,宁德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畜牧业新技术模式,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着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提升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宁德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93.5%,全市规模养殖场157家,其中大型养殖场117家,粪污量120万t,局部性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部分农膜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不及时处理回收,残留农膜被直接掩埋土壤中不仅会影响耕作层土壤环境和植物的健康生长,还可能会释放出邻苯二甲酸酯,造成土壤、大气和地表水的污染[12-13]。近年来,宁德市把残留废旧农膜治理作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推广农膜减量替代新技术新方法,全面推进农膜回收行动,为农田“排毒养颜”。2019年宁德市农膜总用量1.37万t,其中地膜使用量0.266万t,使用面积约0.63万hm2,回收率80%,棚膜使用量1.104万t,使用面积0.47万hm2,回收率80%。使用后部分农膜被直接废弃田间,时间久经过风化后形成的残存小碎片膜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生长、污染土壤环境。
菌渣是指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收获产品后剩下的培养基废料[14]。菌渣不仅可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食用菌二次原料、加工燃料及动物的饲料,经过加工后还可作为土壤的改良剂和修复剂[15]。如果将菌渣随意丢弃,这不仅造成浪费资源,而且菌渣随意堆放腐烂发霉还将污染生态环境。宁德市是福建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19年全市食用菌产量为105.9万t(鲜菇),菌渣约达35万t(干废料),回收再利用率达100%。
宁德市农村大部分生产者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环保意识差、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生产中往往只看重眼前利益,盲目追求高产高收,导致滥用化肥、农药、农膜现象严重;同时,认识不到面源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以福安市葡萄产业为例,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福安市葡萄园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化肥种类单一、施用次数过多及施用方式不规范等现象,造成福安市葡萄园出现土壤酸化、板结,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16]。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宁德市农业生产不再是单一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的。农业生产中追求经济利益亦是农业从业者主要的目标,因此缺乏有效的经济利益驱动也是民众参与度不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宁德市农业产业发展快速,截至2018年宁德市农作物种植面积16.39万hm2、茶叶种植面积5.89万hm2、水果种植面积3.67万hm2。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另外,食用菌产业和畜牧产业大发展,则加大了食用菌废渣量的增加和畜禽粪便的污染风险。宁德市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农业产业呈现点多、不集中的特点,使得农业面源污染以“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宁德市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为例,茶园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为主的山区县市,且以小农生产模式为主,农民的传统耕作方式和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农业清洁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成本相对较高,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方法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对宁德市农村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已引起了宁德市政府的重视。但宁德市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调查工作起步晚,还未建立完善的、全面的监测调查体系,因此,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与研究,使得不能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变化动态和趋势,从而影响了科学防治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造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经费投入大,政府财政还未将农业面源污染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工作经费保障难;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工作,专业性强、工作条件差、工作任务重等问题,造成当前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的人员不足,进一步限制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宁德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管理层面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健全的污染防治机制。一方面,缺乏统一机构,由于宁德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复杂特殊性,其涉及政府部门多,如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形成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筹,造成行政资源浪费及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而地方法规仅福建省在2002年颁布实施的《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但主要是对相关企业单位主体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制定了管制措施,对个体的相关行为则缺乏约束,而目前宁德市农业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这就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成本低,难以从源头上制止农业面源污染。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利用官方媒体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群众使用率更高的自媒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科普宣传,提高民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代表前往相关科研院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点实地参观学习,提高全社会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参与度。其次,政府要加强科学引导,开展各类专题培训,推广农业新技术,让农户充分了解新技术,接受新技术,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种植方式及观念。例如,宁德市农业部门应该继续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以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另外,针对宁德市茶叶种植面积大,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的特点,则可推广植保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等先进的植保机械,以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施用量;而针对畜禽粪便、菌渣则应通过引进、开发新技术,提高回收利用率,变废为宝;当前,针对宁德市残留农膜回收方式单一,且多采用人工捡拾的方式耗工、费时的问题,应该加大农业残膜回收机械等机械设备的购置补贴力度,减轻农户对残留农膜回收的成本。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农业面源污染工作开展的根本问题。政府财政要将农业面源污染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要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完善预测预警机制,鼓励支持治理技术研究,通过新技术推广、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长效机制。
当前,宁德市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引进人才政策,例如“天湖人才”、紧缺急需专业人才等,但还未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专业的纳入“宁德市加快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因此,接下来宁德市相关单位应该加快出台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专业人才制度,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增强宁德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人才力量,保障宁德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当前,针对宁德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缺少污染防治治理制度及管理层面出现多头管理的基本情况。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资源,明确各相关职能单位权责,同时全面开展宁德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工作,最后形成调查报告,提供地方人大及上级政府部门,加快专门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域法规的制定,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做到“执法必严”,通过建立专业化监督管理队伍,针对宁德市农业面源污染特点,以宁德市八大特色农业产业为导向,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对农资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将污染行为的企业组织和违法当事人列入黑名单予以惩戒。